一朝新疆行 一生新疆情
——记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援疆干部吴国权

吴国权(右一)在新疆塔南灌区管理服务站查看标准化建设进展
2023年,作为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穿黄管理处负责人,42岁的吴国权毅然报名加入援疆行列,挂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以下简称“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副局长。
两年半过去,这个地道河南人适应了南疆与内地的时差,习惯了戈壁滩突发的漫天风沙。对工作始终充满热情的他,不仅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也成为一名新时代兵团人。
敢于攻坚克难
第一师所在的阿拉尔市坐落于塔里木盆地中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塔里木河横穿城市,是阿拉尔市的母亲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作是阿拉尔市农业丰收的重要保障。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负责17个团镇(乡)供水任务,管辖6座水库、460公里防洪堤、8座供水水厂,以及各级供水渠道总长约9300公里。吴国权分管党建、组织人事、纪检、农村饮水、质量安全等工作。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摸清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施治。通过调研,吴国权发现当地水利人的工程管理经验及专业知识不足、安全防护设备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较为普遍,怎么办?
在他的推动下,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联合应急管理局对一线运管人员和实操人员进行全面培训,请专家现场指导。学员通过理论和实践考试合格后颁发证书,持证上岗。
“他从前期手续办理到施工进度监督,从质量把关到资金使用,全程跟踪、全程负责。”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建管科科长陈刚说。
面对设备设施老化的问题,吴国权借鉴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运行管理经验。他安排相关工作人员赴中线穿黄工程等地调研学习,引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管理经验。这一尝试得到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的大力支持,并在部分水利工程开展标准化试点,同时以点带面,全方位提升工程标准化、现代化水平。
走进正在试点的胜利水库放水闸现场,只见安全生产防护设备完善,线缆整齐划一,操作规程、巡检内容全部上墙,智能化监测设备正在调试。
“在吴国权的主导下,闸站试点工程的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管理更系统、更规范、更全面,即将全面推广。”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国坦言。
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自来水来了,我们可以放心用水了!”新疆阿拉尔村民艾海提激动地说。艾海提住在离阿拉尔城区40余公里的七团多浪湖边,这里偏僻,没有合适的饮用水水源地。艾海提家里4口人,经营着30亩棉花地,还养着80只羊。为了谋生,他一直靠喝涝坝水和从附近渠道挑水生活。
像艾海提这样的不在少数。阿拉尔4个团13个连队中,451户需要接通自来水,148户需要解决水压不足问题。地处偏远、用水户分散、供水路线长且费用较高……吴国权反复琢磨,多次调研,带领同事一起梳理问题清单,逐一分析研判原因,和团镇共同谋划项目、筹措资金。
2024年8月,吴国权从4个团13个连队筹集资金210.5万元。2025年4月,451户连队职工接上了自来水,148户水压不足问题得到解决。
有了自来水,艾海提指着存水桶说:“整整喝了6年涝坝水,现在终于不用再为吃水发愁了。”
解决棘手问题
“一线配水员在同一岗位时间久了,与周边建立了一定的利益链条,‘人情水’‘关系水’现象偶有发生,对一师水利事业健康发展非常不利。”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水资源科副科长吴建钊说。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吴国权表示,此问题不但要处理,而且要一次到位,以绝后患。“必须以制度管人管事!”
经过认真调研,吴国权向水利局党组提交了处理意见。经过讨论研究,《第一师阿拉尔市水利一线工作人员岗位调整工作方案》出台,规定同一站点工作满5年的128名配水员统一调整岗位。
“55%的配水员经过调整后,干渠的农业用水利用率从90%提高到98%。”陈刚在一师水利局工作多年,听到用水户的良好反馈,他倍感欣慰。
两年多来,吴国权沉下身子融入一师水利建设。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对接南水北调工程资源,组织技术骨干到南水北调工程现场考察学习,把先进的水利管理经验引入边疆;面对工程论证、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他邀请行业专家对工程把脉诊断。
一朝新疆行,一生新疆情。如今,吴国权早已把阿拉尔当成了第二故乡,他称自己是“新阿拉尔人”。
作者:张小俊
责任编辑:王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