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革命印记刻入历史年轮
发表时间:2025-09-02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本报通讯员 华夏炎 李伟
阳光洒向书桌,在《战火中的摇篮》封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93岁的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党办原主任韩名显,摩挲着这本他参与编写的冀鲁豫边区教育回忆录,陷入沉思……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后,在山东等地进行了多次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和“扫荡”。韩名显的自传记录着那段艰苦岁月:“我七八岁时,入了当地(现山东省菏泽市曹县青堌集镇)高小,家庭生活紧张,半耕半读……高小还差一个学期毕业,但当时家中生活难以维系,也交不起学费和纸(笔)钱……”就在他辍学之际,地下党员、高小孙校长的一句话为韩名显点亮了前路:“冀鲁豫边区抗日第一中学正在招生,管吃住,去那里能读书。”
于是,韩名显和9位同学前往郓城,几经辗转,1945年被冀鲁豫边区抗日第三中学收留。其间,组织交给当时刚满13周岁的韩名显一个任务——往邻村传递一封密信。这次在枪林弹雨中完成的“冲锋”,正式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
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迎来曙光,日本还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麦收刚过,日伪军倾巢而出,调集全部兵力及飞机大炮,采用铁壁合围、拉网式排查及烧杀抢掠的“三光”政策,向鲁西南解放区发起猛攻。韩名显当时所在的冀鲁豫边区抗日第三中学,配合地方政府组织了麦收征粮工作队,年龄大的同学被派往游击区征粮,韩名显等年纪小的同学则按照上级紧急通知,化整为零,以群众子女身份安置在群众家中,共同参与反“扫荡”。
“当时区队长马新民带着刘洪勋还有两名区里同志组成征粮组,接到日寇‘扫荡’消息后,他们埋藏好征到的粮食,准备返回驻地于寨村。刘洪勋那时候15岁,跟我一样是第一次遭遇‘扫荡’,十分紧张。”韩名显回忆,这样惊险的事情在反“扫荡”期间每天都在发生。在大家义无反顾参与抗日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勇气,滋养、感染着他,也让他深刻感悟到“党把人民群众当作衣食父母,八路军是人民群众的子弟兵,军民关系如鱼水般密不可分”。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人们奔走相告,万人空巷。
后来,韩名显在组织的安排下前往冀鲁豫边区印刷厂工作,后又调至冀鲁豫新华书店任文书,整理革命文献。1950年入党后,他走进平原的省工农速成中学,又于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从排字架旁到未名湖畔,他对文字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也更明晰文字背后承载的使命。
1983年,51岁的韩名显从国营会兴棉纺织厂调任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党办主任。站在气势磅礴的大坝上,他听见黄河涛声里藏着的故事——这座于1957年开工建设的黄河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历经论证、建设、改建等曲折,等着有人为它镌刻过往。
“治黄是千年大计,这是一座伟大的治黄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故事的背后,传承着几代治黄人的精神。”1986年,韩名显牵头开始搜集资料,带着团队钻进档案馆,从尘封的图纸堆里核对工程数据;跑遍陕西、山西的沿岸村落,听老乡们讲述水库初建时的轶事……经过近两年的准备工作,1988年7月,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志编辑室成立,韩名显任主任。
为确保志书内容客观、实事求是,韩名显和编辑室的同事们在编写过程中一边查阅核对现存的历史档案资料,一边走访参加过工程建设的领导专家。1990年11月,《三门峡水利枢纽简志》在全国水利系统发行,扉页上“客观记述30年曲折道路”的字样,是韩名显始终坚持的编纂准则。
从排印革命报纸到编撰水利志书,岁月流转间,他携一支笔从战火硝烟走到黄河岸边,把革命岁月的艰苦与治黄工程的辉煌,都刻入了历史年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2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