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沂蒙山的抗战岁月

发表时间:2025-09-02
  □本报记者 苏晨 通讯员 曾平
  “四万万同胞要得到解放,中华民族不会亡……”“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同胞被屠杀,土地被抢占,我们不能再忍受……”哼唱着熟悉的旋律,96岁的抗战老战士——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原副理事长刘航仿佛又回到了沂蒙山。
  “大扫荡”中的“孩子兵”
  1938年秋,战火持续蔓延,日寇轰炸了沂水城,刘航一家没能幸免于难,全家逃到了乡下。那一年,她只有9岁,刚上小学一年级。
  1941年春,刘航参加革命的父亲托人带来密信,她的母亲带着5个孩子辗转到了抗日根据地——沂蒙山区抗敌自卫队(后并入山东纵队)。
  钉扣子、锁扣眼、叠军衣、卷绑带、教工人识字……来到抗日根据地后,刘航在山沟里的花峪庄被服厂当小工人,成了一名“孩子兵”。“天高秋风起,家家赶棉衣,缝好新衣裳,急忙送前方,军政民一条心……”指导员教的歌词,让她记忆犹新。
  几个月后,日寇集中了5万多兵力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被服厂领导接到通知后,立即空舍清野,疏散人员。
  撤离过程中,被服厂的徐大娘带着刘航和一个女孩准备前往汶河边的远里村,投奔老乡。在日寇的围追堵截下,远里村也被战火吞噬,刘航和村民只能继续逃跑。为了躲避如豺狼般扑杀的日军,大家一路踏冰河、过高山、钻山洞,靠着挖野菜和乞讨填饱肚子。
  初冬,山间的寒风从未停歇。“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劳累,心里只有对日本鬼子的仇恨。”饥寒交迫中,刘航和村民互相依偎,度过许多个艰难的日夜。
  回到花峪庄后,母亲带着刘航和4个孩子白天躲在山洞,晚上才回村里,饿了就把日寇烧毁的麦子磨成糊摊煎饼,渴了就到小溪边喝水。其间,不肯说出被服厂机器藏匿地点的村长,以及不屈服于日寇指挥的青年,都被一一残忍杀害。“全村老少都对日本鬼子充满了刻骨的仇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兵赶出中国,成为全民族的共识。
  奋勇抗日的“文艺兵”
  在日寇“扫荡”间隙,秧歌队、高跷队、军民团结大联欢,都在传递着抗日救国的决心和信心。其中,有一支文艺“劲旅”——“鲁迅艺术宣传大队”(以下简称宣大),在沂蒙山区格外活跃。宣大将生动的战斗故事以演剧形式呈现在群众眼前,组织群众支持抗日,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听、有戏看。
  1942年夏,组织把刘航送到沂南抗日小学学习。那时,来自八路军鲁中军区宣大的刘斌,作为老师教大家唱歌、演戏。1943年冬,鲁中军区、地方政府组织各抗日中心学校剧团参加在依汶的军民武装文艺竞赛大会,刘斌带领孩子们排演了歌剧《送郎上战场》。戏台上刘航等孩子们的精彩演出,吸引了鲁中军区宣大领导的注意。不久后,《送郎上战场》的小演员们被调入鲁中军区宣大。
  加入宣大后,早晨出操、练嗓子,饭后学表演唱歌,成了刘航的日常。“除了以唱歌、演小剧目的方式向老百姓宣传外,没有演出任务时,我们就帮助群众劳动,推磨推碾学纺线,同时向他们宣传抗战和八路军的政策。”回忆起那段时光,她自豪地说。
  烽火连天,宣大不仅是一支慰问、组织、教育、发动群众的宣传队伍,更是拿笔、拿枪,直接参战的“军队”。
  1944年年初至1945年年底,沂蒙地区每次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中,几乎都有宣大的身影。让刘航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944年8月,八路军炸碎了日寇的炮楼,攻破了敌人的坚固防守,成功夺下沂水。那段时间,刘航参演的歌剧《抗属真光荣》、活报剧《沂城大合唱》、秧歌剧《讲理会》、话剧《抓壮丁》等节目轮番上演,助力“星星之火”持续燃烧。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宣大的同志们与驻地的群众喜出望外,热烈庆祝。“我们白天扭秧歌、演活报剧,晚上就整队沿着村边小路游行。”刘航回忆,庆祝的队伍所到之处,皆是一片欢乐。与此同时,我军不断扩大解放区,宣大也随军参加了新解放城市的宣传、写标语等工作。
  “我参军是为了抗日救国,为了打日本鬼子,为了穷人能吃上饭。”抗日战争胜利已经过去了80年,但过去和伙伴并肩作战的日子仍时常浮现在刘航眼前,“看到我们国家一步步走向强大,看到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我就知道当初走的路是正确的!感谢党的培养,我将矢志不渝,始终坚定跟党走!”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2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