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在战火中成长

发表时间:2025-09-02
  □本报记者 苏晨
  “日本鬼子占了我们的县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回忆起日本侵略家乡时的场景,年近百岁的原中纪委驻水利部纪检组组长王继兴,双手止不住地颤抖,“我是随着革命的澎湃发展而长大的,能生活在这伟大的时代,我感到十分光荣。虽然没有拿着刀枪上过战场,但是抗日的经历令我终生难忘。”他微弱而深沉的声音,将我们拉回到那段战火连天的岁月。
  1928年,王继兴出生在河北省易县远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种了一辈子地的父亲,勤劳朴实的母亲,出嫁的姐姐,年纪尚小的妹妹,还有王继兴,一家五口人靠种地勉强维持着生计。而日本人的到来,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七七事变’之后,老百姓到处逃难,流离失所。我们的房子被烧了,地也荒了,粮食大部分被抢走和烧毁,生活十分困难。”当时仅有9岁的王继兴,不懂什么国家大事,但他知道日寇毁了他们的家园,身为中国人必须做点什么。
  “我的家乡处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我们是第一分区,杨成武是司令员。”说到八路军,王继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从全民族抗战爆发到最终取得胜利,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晋察冀、晋绥、陕甘宁、晋冀豫、冀鲁豫、山东、苏南、浙东等大大小小数十块抗日根据地。其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第一个抗日根据地。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八路军进驻以后,我们那儿成立了游击区。离我家几公里的地方,就是鬼子的据点。”王继兴回忆,英勇的八路军采用游击战术,粉碎了敌人多次“扫荡”行动,并发动组织群众展开抗日救亡运动。紧接着,青救会(青年抗日救国会)、青抗先(青年抗日先锋队)、妇救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儿童团等组织迅速发展。
  民族存亡关头,王继兴满怀愤懑,担任了本村儿童团指导员,领导儿童进行抗日宣传活动。“那时什么都不懂,但有一条,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坚持抗日,坚决不做亡国奴!”在共产党的教育下,他从小就树立了抗战意识。
  1940年,王继兴来到易县第六完全小学,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学习。其间,国民党反动派打着抗日的招牌,暗地里勾结日本人开展特务活动。当时王继兴所在的学校里也存在这种情况,有些人故意破坏学校工作和同学团结。在与特务的斗争中,王继兴不断靠近党组织,经常向党组织反映情况,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中慢慢成长起来。
  “他们问我怕不怕死,我说不怕!”1941年,13岁的阳刚少年毅然加入共产党。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王继兴成为一名不怕牺牲、奋勇斗争的共产党员。
  硝烟弥漫,虽没有真刀真枪上过战场,但王继兴的青春在战火中的书桌上熠熠生辉。1942年,晋察冀边区成立了一个简易师范学校,组织保送王继兴在该学校继续学习。1944年毕业后,他在家乡给孩子们教书,传递知识薪火,也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与崛起的火苗。
  无论是在讲台下还是讲台上,王继兴心中始终念着国家安危和共产党的教导。“在战争时期,党培养了我、教育了我。因此,从那时起我就已向党宣誓:为了党的事业,我要献出一切。”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全国人民都在庆祝这个伟大胜利。“老百姓比过年还高兴,大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知道今天的胜利是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王继兴回忆道。
  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二年,组织安排王继兴前往张家口铁路学院(后改为华北水利专科学校),让他接受进一步的深造学习。此后,王继兴在学校勤奋学习,毕业后努力奋斗,回报党组织培养,积极投身水利工程建设一线,为我国水利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2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