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就是要时刻准备着!”
宋佳杰在汇报现场 本报通讯员 贾伟峰 摄
□本报记者 吕博
7月28日19时,北京市水务防汛专项分指挥部里,弥漫着紧张的氛围,大屏幕上时钟数字以秒跳动,每一秒仿佛都在敲打着现场水务人紧绷的神经。
受多日连续降雨影响,密云水库6项数据刷新历史纪录。为应对后续来水,7月27日15时,密云水库启动向下游泄流,控泄500立方米每秒。后续又结合上游来水情况,按调度规程逐级增大下泄流量,为预报可能出现的强降雨预留防洪库容。
在密云水库泄流期间,实时精准的调洪演算,成了指挥部调度决策的关键数据支撑。
“一分钟能算出来吗?”话音刚落,北京市水务应急中心调度科工作人员宋佳杰脱口而出一串数字:“60(毫米降雨)情况下,1120(立方米每秒)对应156.4(米),1550(立方米每秒)对应155.93(米)……”面对不时抛来的“考题”,入行5年的宋佳杰精神高度集中,大脑飞速运转,眼睛紧盯着入库流量数据,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电脑屏幕右侧,代表入库、出库、水位及降雨量等数据的红、黄、蓝、绿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停变化,最终形成密云水库调洪演算调度方案。
“降雨量80毫米,对应水位多少米?”还没等最新的调度方案打印完,“考题”再次抛来,宋佳杰边听边记,几乎同时给出答案:“1120(立方米每秒)对应157.5(米),1550(立方米每秒)对应157.08(米),2000(立方米每秒)对应156.63(米)……”在不到27个小时的时间里,宋佳杰一共模拟完成了从“不降雨”到“降雨150毫米”的98套调洪演算推算。
7月29日15时,已经转到后方值班室的宋佳杰对着电脑界面,对比不同数值下各版调度方案的差异。在调洪演算页面,每份调度方案都有6种颜色的线,分别对应着降雨量、最高水位、入库量、汛限水位、最大下泄量和蓄水量。“这些都是调度方案中的重要数据,演算过程中不能眼花,必须精准对数。”宋佳杰进一步解释,在演算过程中,气象预报、洪水预报、水情、防洪预案和上下游的风险分析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谈起“一分钟要演算结果”,一旁的同事说:“宋佳杰的眼睛就没离开过屏幕,手不停敲,嘴不停报数,像一台精密的计算器,数据都像提前背过的,滚瓜烂熟。”听到此,宋佳杰挠挠头笑着说:“其实不算难。今年汛前我们全面完善了水旱灾害防御指挥系统,在防洪调度版块提前录入了各个水库的调度规程和调洪程序,真到应急的时候,用起来很顺手。这个系统还同步共享到了相关委办局、各区水务局以及局属单位,可谓实用高效。”
值班室靠墙的折叠床上,格子床单平平整整,没有一个褶子——因为从7月24日到30日,宋佳杰和同事们就没有离开过工位。“我们31个人,就是一座坚固的‘战斗堡垒’,遇上这种连续强降雨,即便忙得团团转,也能彼此支撑、团结协作,高效应对防洪排涝工作和各种突发事件。防汛就是要时刻准备着!”
虽然暴雨已经过去,天已经放晴,但水库水位还没降到安全线,宋佳杰报出最新数据后,又坐回到电脑前,他和战友们的工作还没结束……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7日
作者:吕博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