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四分之一世纪的坚守

——探寻山东东营市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的精神原力

发表时间:2025-07-18

  □通讯员 邱殿才

  晨光拂开麻湾险工的薄雾,迷彩身影列队前行,他们时而俯身细察,时而驻足记录,脚下,便是汹涌澎湃的黄河。

  这支队伍,是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25年来默默守护着黄河东营 

巡堤查险

  东营区是黄河尾闾急转90度的咽喉要道,曾经历过1937年黄河南岸蒲台县正觉寺的决口。2001年,在这里首创民兵上堤驻防,如今“三位一体”现代化体系成熟构建,他们古铜色的面庞与黄河水交相辉映,把“黄河宁,天下平”的千年哲思,熔铸成二十五载从未动摇的坚守。​

  精神基底

  ——刻入血脉的历史使命

  支队伍,从最初的构想在质疑声中萌芽,到日复一日的打磨凝聚成钢是什么力量在支撑

  烈日下的麻湾险工,老民兵李建国总爱蹲在坝头,用掌心摩挲那些被岁月浸染的石头。“你听,这底下‘咚咚’的声,是黄河在跟咱说话哩。”他耳朵贴着堤面,像在倾听一位老友的絮语——这是他从父辈那里学来的“听浪法”,如今成了与5G监测无人机互补的“土智慧”。

  12公里的河道,藏着太多沉甸甸的记忆。1937年正觉寺决口时,李建国的祖父背着幼年的父亲紧急搬离了老房子。1946年麻湾险工奠基,祖父又带着乡亲们捐石捐料、扛石垒坝。“爷爷说,治住黄河,咱子孙才能有活路。”李建国的指节叩着堤岸,声响与浪涛共振。

  2001年春天,当组建黄河民兵抢险队的消息传到龙居镇,刚刚退伍的李建国第一个报了名。“爹是老治黄人,他说这差事比啥都光荣。”第一次上堤,他在防汛日志上抄下“黄河宁,天下平”六个字,笔锋用力得戳破了纸。那年汛期,他跟着老师傅们在暴雨里巡堤,脚下是祖父垒筑的坝头和父亲踏足的道路,那一刻突然懂了:所谓使命,就是把前人没走完的路,接着走下去。

  回顾人民治黄历程,1946年“复堤自救,保卫家园”“拆小家、顾大家”献砖献石运动,从除害兴利总方针的提出历次大洪水“人在堤在”防汛奇迹。这份从历史深处涌流的责任感,这支队伍刻入血脉的历史使命成为25年坚守的精神基底。

  素质基底

  ——淬火成钢的专业信念

  一支队伍,从被质疑“土把式扛不起技术活”,到在洪峰浪尖交出零失误答卷,是什么底气在托举?

  龙居镇老民兵刘建文书房的玻璃柜里,那本泛黄的训练手册总在阳光下泛着光泽。翻开手册,密密麻麻的笔记跃然纸上——大类家伙桩拴法图解,12道铅丝笼编织工序详解……每一页都浸透着汗水与执着。

  刘建文回忆,每年驻防前期他们都要开展训练,清晨6点的负重跑步,烈日下的队列操练,武装部教官的哨声至今仍在耳边回响。而河务局工程师的严格更令人难忘:编铅丝笼时,错一根铁丝就要全部拆开重来。说着,他下意识地做了个绞紧铅丝的动作,仿佛又回到了那些与黄河较劲的日日夜夜。

  2021年10月,黄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 

秋汛防守夜间进行根石探测

  104,凌晨,暴雨民兵队长尚小凯带着队员在堤坝上巡查。凭着“看浪形、辨水声”的经验,在一处不起眼的石坡处,发现了根石走失的迹象这本事不是天生的,是每年三伏天在烈日下练出来的。”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手里的探测杆精准地刺入水中——动作,与手册里的示意图分毫不差。

  108日,迎来寒露节气。下午2点,在东营区河段赵家滩滩区,一阵阵手硪打桩号子声响彻岸边队员们开展实战教学,向上堤驻守的8个镇街应急排讲授操作捆抛柳石枕、挂柳防浪等防护措施的作用及制作方法,加强生产堤防护,以应对长时间大流量过程和黄河3号洪水的到来。

  走进荣誉室,陈列着防汛演练优胜单位和抗灾救灾先进集体的各类奖牌,荣誉的背后是2021年秋汛的洪峰、台风“温比亚”利奇马的暴雨、30余次演习的号角、24年调水调沙的大流量以及4万余人次的巡查中的优异表现。一次次实战和演练,让这支队伍淬火中炼就专业底气,成为25年守的素质基底。

  制度基底

  ——生生不息的机制活力

  一支队伍,从“军地共管怕两头落空”的担忧,到“三位一体”体系高效运转,是什么纽带在维系?

  东营黄河河务局的档案柜里,2001年那份泛黄的《民兵驻防试点方案》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笔迹藏着最初的答案。“当时区政府、人武部、河务局开了10多次协调会,才定下‘谁来管、怎么训、干啥活’的规矩。”参与方案制定的老职工回忆。续推出的《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职责》《驻防纪律》等文件,更让制度保障从“口头约定”固化为“铁规铁纪”。

  时光在磨合中沉淀出章法。每年驻防初期,两周的军事与技能训练雷打不动。人武教官负责锤炼作风,河务局麻湾管理段党支部优秀退伍军人党员充实到民兵队伍中担任队长和技术骨干,让技术传承始终裹着红色基因的温度。

  后勤保障从“将就够用”提质为“坚实托底”。2018年的民兵营房解决了“有处住”的难题,2020年的民兵训练基地实现“有处训”的突破,2023年的防汛抢险演训基地则达成“训得精”的跃升

  2022年夏天,地方应急连加入驻防时,新老队员在公示栏前驻足——“综合调度隶属区政府、军事训练归口人武部、技术指导依托河务局”的分工表赫然在目,轮训表排满整个汛期,谁值勤、谁备勤一目了然。曾经“各管一段”的松散,已变成“兵团会战”的紧密协同。

  “10余次协调会”的磨合,第一份方案的敲定,营房、基地的迭代,职责手册、轮训表的完善,环环相扣的保障体系,最终淬炼成“以群补专、专群结合、政府主导、河务参谋”的“1+N”模式,成为25年坚守的制度基底

  七十九载岁月奔涌,廿五春秋初心如磐。

  25年,是厚积薄发的沉淀,是锐不可当的坚守,是永继不绝的传承。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一支真正实现汛期上堤驻防的现代化抢险队伍,用行动践行东营治黄人的责任与担当、初心与使命,用臂膀担起“国之大者”的千钧重担。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7月18日

作者:邱殿才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