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口闸的“拼命三娘”
——记湖北汉江河道管理局张少娟
发表时间:2025-03-05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张少娟检查仪器设备状况
□本报通讯员 李广彦 文/图
在鱼米之乡湖北,江汉平原腹地,千里汉江南岸,有座中型涵闸,开闸灌良田、关闸防洪水,这座闸就是泽口闸。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泽口闸管理分局工程科科长、技术负责人张少娟,是建闸以来首位女业务科长。春灌即将展开,张少娟翻开记录骄傲地说:“去年,泽口闸引水近八亿立方米,今年,我们要继续尽全力满足灌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
家乡百姓的“及时雨”
泽口闸是湖北省重点水利工程,设计引水流量136立方米每秒,灌溉农田168万亩。泽口闸是泽口灌区引水灌溉的“水龙头”,由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调度运行管理,主要承担通顺河流域的防洪安全、引水灌溉和生态调度。
自2007年入职泽口闸起,张少娟就以闸为家,守好用好灌区人民的“命脉”。2024年江汉平原遭遇干旱,潜江、仙桃等地两个多月无雨,泽口闸开闸灌溉,日夜引水抗旱,保证庄稼生长。稻禾丰收时,她深入灌区调查农业收成和用水情况。开闸引水润泽家乡土地,张少娟心中满是自豪。
“差不多每年都有旱情,灌区有好几个乡镇,仅我们镇,每年农业生产就需水5000万立方米。泽口闸对我们十分重要,张科长这些开闸人,都是农民心中的‘及时雨’。”剅河镇水利站站长陈红山说。
迎战洪水的“战斗员”
泽口闸闸身长108米,6个闸孔,每扇钢铁闸门4米高、5米宽,保障灌溉的同时,也是防汛“钢铁墙”,保护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
从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从科员到科长,张少娟一步一个脚印,经历多次洪水考验。一次,闸口下游渠道出现管涌险情,她穿上救生衣,扛把铁锹,在领导专家指导下果断处理险情。2021年,汉江中游秋汛长达两个多月,张少娟吃住在闸口,密切观测水位变化,紧盯工程建筑物关键部位,随时掌握险情、水情、工情动态。当有人说江边危险,女同志就该守在办公室,张少娟说:“我是工程科科长,必须在现场,女的咋啦?我从小在江边长大,何况我比年轻人有经验!”她和同事日夜坚守,最终成功应对洪水。
2024年国庆节期间,张少娟本准备好做肾结石手术,但秋汛说来就来。张少娟以“汛”为令,退回入院手续,回到岗位守闸巡查,忍痛坚持到洪水退去。
规范管理的“赶考人”
引水闸管护重在平时。身为工程科科长,张少娟时刻紧绷“安全弦”。上至启闭机房屋顶,下到闸墩,她顺着狭窄的爬梯上下检查,在闸室内外看个遍,不放过任何细节和隐患。
入党10年来,张少娟创新走在前,重任扛在肩,始终以如履薄冰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誓保安澜的使命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解决问题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如今身为泽口闸管理分局支部委员的她,分管工作面更广了。通过“主题党日”“职工大讲堂”等活动,她用切身经历鼓励青年职工多读书、勤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地践行使命担当。
生态汉江的“逐梦人”
来到泽口闸之前,张少娟在仙桃汉江管理分局工作。汉江大堤上,她扛着沉重的仪器设备,施工测量放线。夏日,头顶太阳看仪器、读数据,遮阳帽挡视线,她索性摘掉帽子任太阳直晒,脖颈被“烤”得红肿,手指也晒掉了一层皮。
被调到泽口闸后,张少娟依然是“拼命三娘”。每年渠道清淤时,为确保生态引水畅通,要提前计算土方工作量,“我有测量工作经验,这活我来干!”张少娟穿上深筒靴,扛着水准仪,在泥泞的渠底跋涉。一天下来,她汗如雨下,浑身是泥,晚上还要把测量数据绘成图。16.2公里的主干渠,她就这么一步步地完成清淤。当有人问她每天这么累图个啥?她擦把汗水说:“满足灌区生态流量,就是保护汉江生态环境,受点累值得!”
在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荣誉榜上,张少娟连续五年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文明职工”“防汛抗灾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也见证着她的成长进步。尽管获得诸多荣誉,她实干苦干的脚步从未停止,“拼命三娘”的故事未完待续。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3月5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