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由“输血”至“造血”的跃升——山西治汾实践奏响史上最强音
 
分享到:
2016-09-20
 

汾河太原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

汾河二库

宁武汾河源头

汾河水库全貌

  □记者 唐蔚巍 王秀芳 魏永平

  汾河,山西的母亲河。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由源头向南纵贯山西9市27县,浩浩荡荡绵延716公里汇入黄河。汾河是山西一条地地道道的域内大河,她位于该省腹地,穿行中心地带。千百年来,汾河孕育了灿烂的三晋文明,一路上哺育着山西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撑起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

  汾河之重不言而喻。徜徉于汾水河畔,“浪激奔危石,波翻撼画楼”的诗句依然能引起人们无边的遐想。然而,当山西经济迎来历史的高位,汾河却因此跌入伤痛之旅,她的奔腾与丰盈在人们的视线中渐行渐远,恍如隔世……曾几何时,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流域内用水量持续增加,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植被加速退化,导致汾河“有河无水,有水皆污,遍体鳞伤”。进入新世纪的15年,汾河流域多年平均产水量已下降到13.3亿立方米,只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26.5亿立方米的一半,流域生态恶化趋势依然严峻,严重影响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汾河治,三晋兴。‘母亲河’的全面治理刻不容缓。”在饱经沧桑之后,这已成为山西全省上下的共识。山西治汾的探索与实践可谓薪火相传,矢志不渝。

  顶层设计出台 升级理念引领

  为重现汾河旖旎风光,山西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4次对汾河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前三次,着力于兴修水库保障发展用水之需要,疏渠筑堤完善防洪体系。而2008年以来实施的“千里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则体现了用水与治水并重,逐步向生态化治理的转型,即通过从外流域调水补给,全面开展节水治污和优化水资源配置,结束了汾河多年断流的历史,流域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同时,大规模关停上游煤矿,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使源头泉水四季喷涌,往日胜景得以再现;引黄水源源不断汇入汾河,水量充足、清流直下,两岸渐渐生机盎然。尽管汾河不再肆虐无常,汾河全线复流,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山西仍然要面对汾河流域地表产水量仍在不断下降、地表径流量减少、水域面积萎缩、工业污染加剧、植被减少退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流域自身的“造血”功能未能根本恢复,汾河生态环境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破坏和过度开发利用,汾河之伤成为了三晋儿女的切肤之痛。保护、治理、修复汾河流域生态环境,重现大河旖旎风光的夙愿与决心,对山晋儿女来说从来没有当下这般强烈。汾河流域生态趋于恶化的严峻现实也倒逼新的生态修复机制的建立。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忽视生态的经济发展势必以牺牲百姓的幸福感为代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尤其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方略和海绵城市的新理念,引领了水利人的探索和实践。

  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如何解汾河之痛,疗汾河之伤?这是时代交给山西的必答题。重现大河风光,扮靓三晋大地,时代的使命催人奋进。筚路蓝缕,继往开来,治汾史上的大手笔呼之欲出。

  2016年9月2日山西省政府第130次常务会议指出,要全面贯彻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同时指出,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德政工程。会议强调,山西煤长水短,治短必治水,治水必治汾。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提出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近两年,山西大力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修复,2014年,按照山西的治水方略和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突出“综合治理、自然修复”的理念,山西确定了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的重大决策,并将其作为山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纳入“十三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加以推进。2015年7月,山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的《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纲要(2015~2030年)》发出治汾最强音,决定采取科学配置水土资源、实施“五水济汾”、恢复水域和重建水系、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建立河源泉源保护区、加强水污染防治等措施,全面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由此,汾河翻开了生态化、全流域、系统性治理的新篇章。同年10月8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首批试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6年4月水利部与山西省政府联合批复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年)》,这标志着山西新一轮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上升至国家治水战略层面,业内专家称,山西作为在流域生态修复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开启了历史之先河。

  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用“治汾六策”解读《规划》的精髓:一是科学配置水土资源,节水优先,高效利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是实施“五水济汾”,增加汾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保障修复流域生态有水可用;三是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恢复水域,重建水系;四是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强化地下水系的保护;五是建立河源和泉源保护区,恢复植被,有效涵养水源;六是控制污水排放,加强污染防治,实现污水资源化。

  潘军峰说:“各项治理措施的核心一是地下水位的恢复。地下水位恢复了,‘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地下水位恢复了,小河有水大河溢,汾河才能重现大河风光。二是植被的恢复。有了植被,才有溪流。”因此,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一方面要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另一方面要多渠道补充地表水。通过少采一些,多补一些,用10到15年的时间把地下水补回来,把高山大川的森林植被恢复起来。”

  山西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薛金平介绍说:此番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的亮点是“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自然修复”,力求通过山水林田湖的系统治理,由“治表”到“治本”,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解决流域水资源透支的问题,解决流域生态环境目前存在的“流域之病”。

  薛金平表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综合工程。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保护是主线,“增水、添绿、节水、治污”是手段,治理内容涉及土、水、林、城、环保、煤炭等多个领域。

  此次汾河治理更加注重适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仅有规划先行,还有立法跟进,用法律护航,更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了根本保障。目前,《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已于2016年9月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第130次常务会议审查通过,近日将提请山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审议。

  倡导标本同治 打造精品工程

  山西缺水的另一面,是守在黄河岸边,却用不上黄河水。山西地形四周高、中间低,沿黄各县比黄河海拔高出二三百米,提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山西知难而上,为让“母亲河”生现生机活力,近年来山西治汾频频发力:“五水济汾”工程的实施,形成了五路引水,水网互济的大水网格局,让汾河有了新“血液”,让山西破解了水瓶颈。充分使用地表水,积极用足客水,严格控制地下水,让透支已久的母亲河有了休养生息之机。近几年,山西又重拳出击,通过关井压采,恢复和重建地下水系,逐步实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水生态。同时,山西为了充分利用雨洪资源,重建河流水系,抬升地下水位,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规划在汾河干流沿线、支流下游和边山峪口等区域,恢复和建设一批能调蓄径流的“珍珠串”状水域和湿地,蓄滞洪水,科学调配洪水资源。

  如今,一场前所未有、力度最强的汾河生态修复攻坚战如火如荼地铺开,一件功在千秋的伟业已拉开大幕!这是山西省对汾河的第五次大规模治理,总体治理目标是多方投资1130亿元,力争经过5年的工程建设、10年的自然修复,总计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使汾河流域重现生机,建成三晋大地的生态长廊、宜居长廊和富民长廊。

  今年山西重点实施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中游段核心区生态治理工程建设,该工程于今年1月开工建设。截至目前,由山西省水利厅负责实施的汾河中游段核心区15座干流蓄水闸坝工程的主河槽基础及闸底板混凝土浇筑工程已全部完成,主河槽土建部分基本完成,滩地闸底板预制件制作完成。在1号坝01标段堤防生态防护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在紧张进行土石笼袋的作业,伴随着阵阵轰鸣,挖掘机正将土方运至工作面处,而施工人员则头顶“秋老虎”的烈日,有条不紊地朝土石笼袋中填土。该工程建设范围从汾河二坝开始至文峪河入汾河口处,途径太原、晋中和吕梁3市5县(市),全长82.2公里,工程实施后可通过河道蓄水向堤外湿地补水,有效涵养水源,增强水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流域内灌区节水改造、干流堤外湿地、堤内蓄水湿地、河流水系整治、水资源配置、泉域修复保护及水保工程等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古交市区滩上桥至铁磨沟段河道综合整治、干流核心区堤外高效节水工程、汾河灌区节水改造等20多项水利重点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

  为加快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作,山西要求,相关部门、市县和建设单位要在沿岸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下,落实综合治理、自然修复、依法保护的理念,科学规划设计,精心管理施工,确保质量安全,统筹做好治水、管水、用水、节水、养水和净水各项工作,努力把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打造成为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德政工程。

  今年,流域内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6市已制定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2016-2018年)三年项目滚动规划》。按照“一市一重点、一县一工程”的布局,同时已完成对干流和重要支流等项目的遴选,争取储备两倍以上的标杆项目。“这批项目原则上以市、县为主进行批复,对项目选择好、前期进度快、实施有保障的项目,省里将优先给予支持。”潘军峰说。目前,一批2016年启动实施的6市行动计划项目,已完成可研或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工作,待下一步批复后即可全面启动实施。

  一川清水复流 大河新颜绽放

  重点岩溶泉域地下水位大面积回升,是汾河水生态恢复的一面镜子。行走在三晋大地,汾河流域迷人的景色尽收眼底,河水初现浩荡景象。

  何来充足的水源,不仅要复流地上水,更要补充地下水。通过汾河一库、二库联合调度,抬高汾河二库蓄水水位,加大汾河渗漏入渗量,下游清徐县平泉村断流10年的泉眼已经复流。“近三年汾河流域平均地下水位累计回升1.69米。”薛金平介绍,名震全国的晋祠难老泉已断流22年,但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难老泉”地下水位已从2008年距泉口近27.78米回升至目前的5.43米。“按现在的恢复进度,争取再用3到5年难老泉就能自然复流了。”

  当汾河之水结束上游之旅进入太原境内,汾河水库、汾河二库蓄水调洪成为省城太原的供水命脉。汾河二库管理局总工程师张鲁晋介绍:“二库2007年交付使用,总库容1.33亿立方米,使太原城区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仅2008年以来,二库为下游平均每年调蓄下泄水量达2.12亿立方米。” 目前汾河二库年回补地下水,对汾河中下游特别是省会太原市的生态修复起到了关键作用。

  得益于充足的来水,太原有了近20公里长的滨河公园,有了西山万亩生态公园,有了常年不断流的环城水系……延续2500年之久的历史名城因水而灵动。

  汾河太原段曾多年断流,如今两岸带状绿化平台上分布着近50个各具特点的景观,装点其中的人工湿地和蓄水工程,已成为城市绿肺。太原市境内的兰村桥,是汾河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只见河道西侧大面积的人工湿地,芦苇葱茏,鸟飞鱼跃,蛙鸣阵阵。小路上,游人络绎不绝,笑语不断。“以前的烂河滩,如今成了小江南,风吹飞扬的黄土再也看不到了!”散步的附近居民发出这样的感慨。“汾河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之后,多年不见的鸟类又出现在我的镜头中。”太原市生态摄影师胡少荣欣喜地告诉记者,在汾河太原段几乎断流期间他仅能拍摄到5—8种鸟类,而截止到2010年汾河景区建成汾河复苏之时,已有160种鸟类被他的摄影画面囊括其中。

  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始建于1998年,经过近20年的治理建设,形成了20.5公里的市中心绿化生态长廊,该项工程还曾获得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汾河景区的崛起让群众看到了现代城市的希望,看到了环境改善的生态价值,激发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山西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张可兴如是说。 治理一条河,靓丽整座城。其实,沿河每一座城市的居民都有这样的期盼。

  在汾河临汾城区段,跨越6公里、占地面积达10.6平方公里的汾河公园成了人们休闲好去处。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俨然一幅水乡画卷,花草飘香,树木婆娑,亭台楼阁,清爽宜人,沿河两岸因地设景,溪池湖塘,高低错落,妙趣横生。

  过太原,从清徐到文水一路沿河走来,河道两侧大小湿地水域点片相连,犹如一串串绿色珍珠。湿地里茂密的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绿浪起伏,成群的野鸭游来游去,水鸟在水面上自在翱翔。大面积建湿地,使汾河水质逐渐改善,鱼鸟源源不断在此安家,每年都吸引大批过冬候鸟在此驻留。汾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自然生态格局正在逐步恢复。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多个湿地水域出现在汾河滩涂。

  在三晋大地上,凡是汾河穿流而过的地方,通过河道整治和景观建设,汾河两岸都被打造成了生态公园,母亲河正在重新找回青春靓丽。

  多年不懈治汾,终使“母亲河”重现生机。在带来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正在显现。

  文水县刘胡兰镇王家堡村的1100余亩汾河滩涂地,引进社会资本改造为900亩世泰湖,如今,这里不仅每年给地下补水60多万立方米,而且成为集蓄水灌溉、特色种植、水产养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省级水利风景区。

  临汾市则打破行政区划,将汾河流经的6个县(市、区)串联成线打造“百里汾河经济带”,成为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载体。目前,经济带内规划建设的园区中,18个工业园区销售收入占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63.9%;10个农业园区有8个形成规模;5个文化旅游园区中的16个旅游景区全部实施开发。

  为让“母亲河”水脉涌流,近几年,山西每年营造林面积450万亩左右,成为全国造林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

  征程漫漫,求索不息。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的蓝图与愿景在召唤。

  初秋,三晋大地上的千里汾河沿岸,绿树掩映、芦苇摇曳、清泉涌动、碧波荡漾、百鸟欢唱,青荷听雨。山西古老的“母亲河”已新颜绽放。美丽山西的建成不能没有汾水长流。伴随着汾河生态修复带来的润泽,这片多情的土地将更加流金溢彩!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9月20日

唐蔚巍 王秀芳 魏永平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激活节水内生动力
山西发布《幸福河湖建设导则》
山西:“三纵九横”现代水网加速成型
山西部署黄河防凌
山西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