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祈雨的鼓声
 
分享到:
 

把水缸担满

山里娃对水的渴望 

击打祈雨的鼓,挥洒倔强的泪

    “老天还不下雨,是咱的鼓敲得还不够响啊!”娘说。
  娃子们拼命敲鼓,鼓声如雷,雷雨却任性地不肯光顾。
  …………
  这是歌舞剧《山里娃》里的一段情景。
  祈雨就是求雨,因久旱而求神降雨,古称雩祀。我国史书多有记载,如《晋书·礼志上》:“武帝咸宁二年春分,久旱……五月庚午,始祈雨于社稷山川;六月戊子,获澍雨”;《太平广记》卷三四二引唐薛用弱《集异记·赵叔牙》:“通状请祈雨,期三日雨足”;清厉鹗《东城杂记》卷上:“信州怀玉山有画罗汉,郡中每迎请祈雨”。
  相传商朝时曾经7年大旱,老百姓生活非常艰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祈雨,但老天就是不给面子。于是商朝第一个国王成汤亲自祈雨,他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桑园村,剪断头发和指甲,把自己当成供品献给上天,在桑林边上祈祷,同时检讨自己。结果,上天感动,下起大雨,解除了天下大旱。
  历史上,曾留下诸多盼雨祈雨的诗篇:大旱三月地生烟,万千生灵遭劫难。祈求龙王吐云团,惠恩西南雨九天。祈雨精神尚未通,浮云开合有无中。神龙恐我羞归去,略洒些些表不空……
  歌舞剧《山里娃》以山西吕梁市民间艺术团的一群孩子为原型,以他们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用音乐、舞蹈等艺术语汇,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山里娃走出大山,走进城市,改变命运,经历蜕变的真实经历。祈雨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细节,而击鼓却贯穿整个剧情。
  山西十年九旱,祈雨官民同心。
  光绪三年春,山西省境内久旱无雨,从上年八月至翌年二月,老天滴水未下,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前任巡抚声称有病,辞职而去。继任巡抚曾国荃便开始了虔诚的祈雨活动。曾国荃带领百官,徒步行进,两天不饮食以求雨。“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此无奈之声,至今依然不散。
  山西境内的祈雨现象时有发生。文水县麻衣仙姑庙,是著名的祈雨之地,历代都有大型祈雨活动,以致当地形成了一种源于祈雨的“岳村鈲子”音乐,所奏曲目《雷公闪电》《乌云翻滚》《普降甘霖》等,皆与祈雨有关。
  “伏头洒雨情斯急,腋窝无毛眼若穿”,此谚述乡间急雨情形,手搭凉棚,抬头望云,腋毛为之磨光……
  《山里娃》缓缓拉开了序幕。
  黄土高原,既熟悉又陌生。那隆起的,是父亲臂膀的肌肉;那凹陷的,是母亲乳房的间隙。几棵歪树,倔强地挺立,迎来并送走黄土飞尘。窑洞的门扇、窗子上挂着老玉米、谷子和高粱,维系山里人的生命。母亲,向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张望。
  山里娃击鼓祈雨。
  鼓声在黄土高原游荡,鼓声震动了国家大剧院。
  母亲说:“老天还不下雨,是咱的鼓敲得还不够响啊!”
  娃子们使劲敲鼓,想把天敲个窟窿。
  鼓声,勾起我儿时在太行山区祈雨的记忆。
  你在山之西,我在河之北,我们日夜盼降水。
  每年六月,谷子秀穗,玉米灌浆,往往大旱。山涧小河干涸了,庄稼禾叶枯黄了,沙土地被毒日头烤得滚烫滚烫,好像有点声音就能点起火来。乡亲们个个心急火燎,盼的就是一场雨,望的就是风调雨顺。
  可是,左顾右盼还是等不来。
  没办法,只好再向老天爷祈雨。
  于是,老少爷们光脊亮膀,头戴柳帽,抬着牛头、羊头、猪头和五谷等供品,敲锣打鼓直奔老龙潭祈雨。
  从山路拾级而上,在百里以外一座山顶上有一泓清泉,叫“老龙潭”。老龙潭方圆九米,据说每年“雨水”节前是寸草不生的沙滩,“雨水”之时一声巨响,顿时碧水深渊,深不见底,直至秋后。老龙潭正居山顶,山入云端,水腾为云,云融于水。人到此境,感到腾云驾雾,只觉凉风习习,水气滋润肺腑。
  老龙潭旁边有一间石房,里面供着一尊龙王像。乡亲们便把带来的供品摆在龙王像前,烧上高香,三跪九拜,千呼万唤。最后向龙王许愿:如果天降喜雨,敬送老戏、电影、金银财宝等。一般都是老戏,好像龙王年纪大,比较喜欢老戏。在村里演,要把“龙王”请到台下头一排……
  龙王却总是失信,经常十天半个月阴着脸,干打雷,不下雨……
  娃子们的鼓声再大,也敲不来一滴雨。
  山里娃从小山村来到大城市。
  山里娃一直把那面鼓背在肩上。
  《山里娃》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段,成功塑造了根根、粉粉、毛眼眼等生动的舞台形象,这群淳朴的山里娃有梦,有信仰,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们困惑、迷茫、徘徊,但更多的是奋斗、坚持、追求,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凝聚了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他们每个主人公,既独自面对命运努力抗争,又彼此温情相依。困顿与希望交替呈现,迷茫与坚守纠结交错。他们遇到了现代化生活的强烈冲撞,也以他们自己质朴的方式做出了深刻的回应;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带动着家乡的巨变,终于,把祈雨鼓打进了现代化大剧场辉煌的大舞台。
  每当他们困顿、迷茫和受到挫折时,便敲响那面鼓。那鼓,不再是简单的祈雨用具,而是激励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艰苦努力的音符。“山里娃”也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指涉更加宏阔得多的符号。它真正的所指,是当下波澜壮阔的大变革中那些从乡村田野走进城市、从农耕生态走向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年轻人。
  鼓声,催促他们出走,引领他们超越;鼓声,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拥抱着大地。
  这群从大山的窑洞里走出来的贫寒人家的孩子,十多年风风雨雨一路前行,终于各自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不再是几千年祖祖辈辈困守土地的山里娃,也已经不是大家印象中的留守儿童,不再是一个等待救助的弱势群体。他们主动投入时代变革的洪流,“低头流泪,抬头唱歌”,正在为改变命运实现梦想而奋斗。
  鼓声再次响起。几十个孩子排成一排,直敲得那鼓面上升起了高高的水幕,令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不再是祈求上苍的声音,而是与命运抗争的声音,是梦想成真的声音。
  演出结束,歌唱演员蔡国庆等纷纷走上舞台,与全体演职人员握手;我们也与团长渠全明和演员合影以表达感动之情。对每个有相同经历的“山里娃”或“山里娃后代”来说,这贯穿全剧的鼓声太熟悉了,他们都是踩着这样的鼓点,从遥远的山里,走进大城市的。
  其实,旱涝乃天地自然,帝王也罢,百姓也罢,人心之灵不能挽回造化。即有道术,如画符遣将、呼风唤雨诸法,亦不过尽人事以待天。随着诸多水利工程特别是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的建成,水旱从人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那鼓声,已不是一种对上苍的祈求,而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强音。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4年8月28日

赵学儒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