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中国水电十五局: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水电铁军迈向新征程
——访中国水电十五局董事长、总经理梁向峰

2013-11-29

  中国水利网站 记者 杨飞 通讯员 刘军 杨莉 报道

  勇于改革,前身为陕西省水电工程局的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水电十五局)实现了从“地方军”向“中央军”的华丽转身。

  锐意创新,中国水电十五局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近年走出了一条一路飘红的上升曲线:主营业务从水利水电施工“一枝独秀”到国内水利水电、国内非水电和国际业务“三分天下”,投资业务从无到有,业务结构不断优化,主要经营指标不断刷新,规模与效益同步快速增长。

  中国水电十五局,一个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老牌国有企业,何以能屡次破冰,与时俱进,不断打造企业经济升级版?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水电十五局董事长、总经理梁向峰。

  记者:中国水电十五局几年前就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2012年工作会又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型调整,提升发展能力”。中国水电十五局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为何如此紧迫?

  梁向峰: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是我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迫在眉睫的、时不我待的战略性问题,事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态文明等作出了重大部署,国家水利、水电建设处于黄金发展期,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将使我国经济增长长期处于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并举的较快增长阶段。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程承包企业仍有广阔的市场机遇。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生的新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加快转型调整。近年来,BT、BOT、EPC等集开发建设、设计、施工甚至配套、运营为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模式蔚然兴起。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政府基础设施特许权,主动创造市场,尽快掌握新的商业模式,充分发挥我们在陕西、新疆等区域的地缘优势,以新的模式开拓市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升经营层次,正逢其时。

  从企业规模和效益角度分析,我局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从规模角度看,我局增速快,发展势头强劲,但总量不大。从效益角度看,我局同样是增速快,但总体水平不高,且来源单一。尤其是国际业务、非水电业务、投资和房地产等业务对我局利润贡献较小,企业经营效益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传统的水利水电业务。仔细分析我局在规模和效益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差异导致的。不少兄弟企业因国际业务快速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他们以三分之一左右的国际业务营业收入,贡献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利润。

  基于以上几点,我局提出了坚持“持续健康 全面和谐”发展的方针,树立了“无国内不稳、无国际不强、无投资不富”的理念,将按照“围绕管理提升,突出国际优先,加快结构调整,发挥传统优势,提高质量效益”的总体工作思路,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在培育国际化发展能力、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巩固水利市场优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夯实基础管理和降本增效上狠下功夫,把我局打造成质量效益型管理强局、经济强局。

  记者:中国水电十五局的业务结构如何调整?

  梁向峰:结合我局实际,必须加快调整“三个结构”:

  加快调整市场结构,着重推进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无国际不强”,这是全局上下经过长期的思想碰撞形成的共识。我局优先发展国际业务的战略目标已经明确:到2015年年末,国际业务营业收入占到建筑业总收入的30%左右、利润总额占到全局建筑业总额的40%左右;到2018年年末,国际业务营业收入占到全局建筑业总收入的50%左右,利润总额占到全局建筑业总额的2/3左右;到2023年年末,国际业务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指标对全局的贡献率总体稳定在60%左右,全面实现国际化。我们将用最好的队伍、最快捷的管理机制、最专业的方法、最优惠的政策、最高的办事效率,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提高海外从业人员的政治待遇和薪酬福利待遇,激发全局发展国际业务的内在活力和动力,全力以赴开拓国际业务。

  加快调整业务结构,着重围绕城镇化发展“大土木”。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必将带来市政、交通、水电气、房地产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量需求,也必然伴随着城镇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这是我们建筑施工企业在国内市场目前最大的机遇,更是我局发挥非水电和西部区位比较优势的最大机遇。围绕城镇化,首先是发挥我局资质和业绩优势,以市政、公路、房建、机场、水务、生态景观、轨道交通等与城镇化高度关联业务为重点,大力开拓竞争性非水电业务。其次,创新商业模式,按照投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一体化的基本架构,因地制宜,为地方政府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重推进投资和房地产业务尽快成长。“无投资不富”,这是非常切合建筑施工企业实际的一种战略选择。建筑施工企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性波动影响明显。如果一味搞施工,就始终存在“吃了上顿找下顿”的问题,而投资业务往往能够带来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可以很好地平衡这种周期性波动风险。

  记者:通过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企业经营、管理取得了哪些成效?

  梁向峰:通过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企业经营规模和效益实现持续较快增长。近年来,我们依托“中国水电”平台,在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中,企业经营规模年均增长26%,涨幅居中国水电股份公司17家全资子公司第2名。2012年签约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三项”主要指标也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2.7倍、4.1倍和12倍,获得股份公司“绩效总体评价处于建筑业(全行业)优秀水平”的好评。截至今年11月底,全局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1%,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1.05%,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41.6%,其中国内水利水电、国内非水电和国际业务分别占合同总额的21%、19%、60%,加之年底几个大的国际项目落地,我局将首次实现国际业务签约额超过半壁江山。

  通过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企业主营业务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由过去单一的水利水电施工发展为国内水利水电、国内非水电和国际业务“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我局发挥传统水利水电市场优势,紧盯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控制性枢纽、重点水资源配置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不放松,先后承担了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淮河入海水道和陕西黑河水利枢纽、引汉济渭等重点工程,累计修筑各类拦河坝、水电站100余座。仅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我局就承担了超过10%以上的工程量。我局国内非水电业务涉及公路、铁路、房屋建筑、市政等领域,承担了京沪高铁、汉江桥闸、西宝高速、青兰高速、克塔高速等重点工程。投资业务从无到有,目前西咸新区建设进展顺利,阿房宫项目、青岛中德生态园、成都成洛大道、韦庄到黄陵的高速路等BT项目,有望今明两年进入落地阶段。房地产业务也平稳起步,正在实施的开发项目约18万平方米。国际业务方面,稳固了马里、老挝、柬埔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际市场,承建了老挝南俄5水电站、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马里费鲁水电站、老挝南乌江水电站等上千万美元的工程项目。马里费鲁水电站项目是我局首次承担的大型工程总承包项目,柬埔寨西港码头项目是我局首次实施的海港项目,柬埔寨科普奥斯大桥项目实现了我局首次跨海施工。这些国际项目树立了我局优质高效、诚信履约的良好形象,使我局在国际市场尽展“水电铁军”风采。

  通过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我局针对大市场、大流域、大业主、大工程提出的“抓大放小,择优选择”营销方略成效显著,单项工程规模显著增大,签约合同额平均标的由“十五”末的3000多万元增长到目前的2亿元左右;市场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家重大项目和各地重点项目明显增多,进入京沪高铁、南水北调等高端市场,小项目、低价合同明显减少;商业运营模式更具竞争力,实现了从单纯的工程承包到BT、BOT、EPC模式的高端运营,从工程局层面单纯的市场竞争到依靠国家战略的高端带动,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更加多样;企业优势技术和品牌竞争力更加凸显,我局在土石坝领域的品牌形象更加巩固,碾压混凝土坝、闸坝、长大隧道、大型压力管道等逐步成为我局新的拳头产品,高速公路、大型桥梁、高层建筑技术日益成熟。

  通过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我局还深化了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经营模式的根本变化。完成了对全局国际业务、非水电业务板块的整合,成立了海外事业部和基础设施事业部,形成了以事业部为主导、专业公司为核心、综合工程公司分工参与的新模式。企业经营模式由过去以劳动力密集型、自营为主,发展为以技术管理型为主导、战略合作经营和自营相结合的经营模式。通过项目策划、评估,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控制关口前移,取得了明显成效。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战略合作的层次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总承包、专业施工、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竞争、协作格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11月29日

        
杨飞 刘军 杨莉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