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三十八载潜心水文
——记黄委中游水文水资源局研究室负责人杨德应
 
分享到:
2023-11-01
 
  □本报通讯员 席艳秋
  从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到业务纯熟的水文尖兵,从普通技术人员到水文技术业务主要负责人,黄委中游水文水资源局(以下简称“中游水文局”)研究室负责人杨德应始终坚守初心,锻造匠心,以赤诚之心为中游水文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不懈奋斗。
  初心如磐
  1985年,杨德应从黄河水利学校陆地水文专业毕业,成为黄委白家川水文站的一名水文职工。当时的他,面对充满未知的前路,心中却早已下定决心:既然选择了水文,便只顾风雨兼程。多年来,凭借着对水文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他把智慧和汗水留在了翻涌的大河波涛中,留在了崎岖的测量路上,留在了专业的项目方案里。
  2017年,由杨德应担任主要负责人的研究室开始承担对外技术服务工作,重任在肩,如何做好相关工作?杨德应带领团队以实际行动作出应答。每一个项目从开启到完成,杨德应都尽心竭力,力求尽善尽美。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组织完成了近百个对外技术服务项目,业务涉及工程建设防洪影响分析、建设项目对水文站水文监测环境影响分析、水资源论证、水平衡测试等领域,进一步拓宽了中游水文技术服务范围,提升了中游水文局对外技术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为中游水文经济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匠心如琢
  2018年7月,为进一步掌握陕西神木交通运输局在距离窟野河温家川水文站及秃尾河高家川水文站的上下游20公里范围内即将修建的桥梁桥位产生的水文监测影响情况,杨德应带领测量人员立即奔赴工程现场。虽然在查勘时已充分了解两地的地形,但实际测量难度还是让测量队员倒吸一口凉气。
  “由于涉及的河道范围广,道路条件差,每测完一个桥位断面,我们要翻山越岭找路绕行才能到达下一断面。最长的一次步行单程耗时2小时。测量途中,遇到特别艰难的河道断面时,杨主任总是抓紧时间积极主动去测量,完全忘记他自己已年近六旬还曾身患重病。那种无惧艰苦、迎难而上的忘我精神非常打动人,也促使我紧跟他的脚步全力完成工作任务。”说起当时的艰难,年轻职工王海洋印象深刻。
  就这样,杨德应带领着测量队每天5点出发,中午累了就在树荫下避一避,饿了就吃早晨带着的干粮,烈日或暴雨都无法阻挡他们测量的步伐。在他们的努力下,9天便完成了沿河道距离63.3公里内的17座桥梁桥位断面测量和资料整理工作。
  丹心如炬
  “当时我上班才一年,对野外测量缺乏系统学习和经验。杨主任对我手把手教学,耐心回答我的提问,告知注意事项,让我的能力在那次工作中得到很大提升。”王海洋回忆说。
  使命在肩,步履不停。对黄河水文美好未来充满信心的杨德应,从未停止在业务方面的探索和精进。
  从中游水文测报能力升级有关项目、新仪器的试验研究及推广应用到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从对外技术服务项目接洽、招投标、编制报告到项目的审查验收……由杨德应同时负责开展的项目经常保持在十余项,他总是身体力行,求知精进,不断钻研克服各类技术难题。在他的表率作用下,团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
  项目组的成员大多是“90后”,他们学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杨德应作为项目负责人,总是耐心地教授他们相关知识,随时解答有关项目的技术问题,引导大家把知识落到实践,从实践反馈所学。在他的带领下,研究室硕果颇丰,多次被中游水文局评为“绩效管理先进部门”“精神文明建设优秀部门”,获得“对外技术服务嘉奖”等荣誉。
  回首向来风雨路,杨德应心中豪情不减。他坚信随着黄河水文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黄河水文一定会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他将继续为接棒者做好“引路人”。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年11月1日
席艳秋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