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杨海燕:绽放在“一带一路”上的“水电玫瑰”
 
分享到:
2019-08-15

杨海燕与巴基斯坦专家商讨高摩赞大坝枢纽工程技术方案

杨海燕在斐济南德瑞瓦图水电站施工现场

  编者按: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来自水利行业的杰出代表——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杨海燕高票入选。

  十六年来,她以“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以先进的设计理念,推动国际大坝和水工建筑物技术进步,在“一带一路”上用水电照亮世界人民,用光明带去“中国温度”,为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贡献力量。本期,我们刊发杨海燕的先进事迹,引导和激励广大水利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迎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本报记者 周妍

  进入夏季,巴基斯坦烈日炎炎,拉合尔开启了“汗蒸”模式,每天中午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炙烤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作为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十多年前,拉合尔每小时拉闸限电一次,家家户户的门口都备有柴油发电机。在中小城市和乡村每天停电时间更是高达14至18个小时,国家电力增容已经迫在眉睫。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中巴经济走廊能源电力项目陆续投产,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水电站正满负荷运行,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输送到巴基斯坦千家万户。巴基斯坦各界赞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当地经济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样板工程和旗舰项目,“中国水电”成为倡议中重要的角色扮演者和承载者。在南亚、在西亚、在东盟的广袤土地上,在海外水电工程建设一线上,中国水电工程师们以工程项目为阵地,用成熟的技术方案,不惧艰难险阻,不辞劳碌辛苦,为当地带来发展新动能。

  “走出国门,你的名字就叫中国工程师,我们代表着中国形象。我们要把中国的发展机遇转变为世界共同的发展机遇。”荣获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殊荣的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设计总工程师杨海燕,这朵“水电玫瑰”以深厚的天下情怀、精湛的技术能力,在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一带一路”建设征程中,不断绽放出铿锵之美。

  让中国水电发展成果全球共享   

  “别人退,我们不退。巴基斯坦人民的‘百年梦想’需要我们帮助圆,国家电力绿色扩容需要我们来实现。”

  巴基斯坦高摩赞大坝枢纽工程、杜伯华水电站、科哈拉水电站、塘萨水电站、阿扎德帕坦水电站、达苏水电站、苏基水电站,斐济南德瑞瓦图水电站,喀麦隆罗维莱水电站,刚果(金)宗国Ⅱ水电站……十六年间,杨海燕的身影在十几个国家几十个项目间穿梭,她带领团队用智慧和汗水挥就出“一带一路”上最美的风景。

  2013年9月,作为巴基斯坦人民的“百年梦想”工程,高摩赞大坝枢纽工程竣工,一个月后,杜伯华水电站机组开始发电。在庆典仪式的人群中,就有高摩赞大坝枢纽工程副设总、杜伯华水电站设总杨海燕,作为先行者,这是她在“一带一路”沿线第一次承接的国际水电工程项目。

  早在2003年,凭借扎实的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背景,加之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杨海燕作为中水北方公司早期赴海外的设计总工程师,带领设计团队踏上了前往巴基斯坦的旅途。

  国际水电工程往往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设计文件要求高,且大多位于南亚、东南亚、非洲等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恶劣地区。巴基斯坦也不例外。这里终年炎热少雨,恐怖袭击频发,经济发展速度迟缓,工程施工现场条件异常简陋。在杨海燕看来,这些艰苦是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磨炼。

  一到现场,难题接踵而至。高摩赞大坝设计坝高133米,是当时世界最高的碾压混凝土拱形重力坝,坝址位于高地震区、河谷狭窄、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岩石“硬、脆、碎”,大坝的稳定分析和应力分析难度极大,国内外科研机构纷纷望而却步。

  “中西方专家曾断言,在如此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下,不宜建这么高的拱形坝。”中水北方公司海外事业部执行总经理张宝瑞回忆道,加之商务条件苛刻,在工程预算总额明显偏紧的情况下,对工程设计提出了极高要求。

  “别人退,我们不退。巴基斯坦人民的‘百年梦想’需要我们帮助圆,国家电力绿色扩容需要我们来实现。”杨海燕和她带领的团队坚定信念、持续攻关。

  无梦想,难行远。杨海燕的科研报国梦,时刻激励着她前进。花费将近20个月的时间,经过大量分析计算,设计团队反复论证大坝体型,提出采用高压深层固结灌浆加固坝基、拱形和重力相结合的设计及坝体结构的特殊设计等措施,解决了高摩赞工程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拱坝设计难题,以及投资限额带来的工程方案优化设计问题。

  大坝枢纽竣工后,一知名水电专家评价道:“高摩赞工程完全充分利用了地形地质条件,做出了最优的设计方案。”能得到如此首肯,“十年磨一剑”的杨海燕热泪盈眶。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更让杨海燕自豪的是,无论是解决杜伯华水电站强震区深厚砂砾石覆盖层基础处理,还是面对苏基克纳瑞水电站深埋长隧洞设计施工、超高水头冲击式大容量机组制造等世界级工程技术难题,杨海燕和她的团队通过不断发起科技“猛攻”,为当地提供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水电开发“中国方案”。

  多年来,在多个工地来回奔忙、大小会议反复研讨、图纸文件不断堆积中,杨海燕当初承诺家人“只是出个短差”已经变成数年的聚少离多。为了确保项目进度,她曾连续300多天在海外,即使是春节都未能回国与家人团聚,从女儿3岁起,错过了她的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重要成长期。

  谈及家人,杨海燕的眼中泛着泪花,言语间有些哽咽:“我们刚出去时很陌生、也很难,特别思念祖国,想念家人……但我们每个人都一直记着我们对水电事业的初心。”

  这份初心,坚守在中国水电工程师们的内心深处。他们以“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以先进的设计理念,推动国际大坝和水工建筑物技术进步,用水电照亮世界人民,用光明带去“中国温度”,为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贡献力量。

  大力推动水电设计标准“软联通” 

  “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

  中国“Ms.Yang”,在巴基斯坦水电开发署(WAPDA)为人熟知。经过多年来的筚路蓝缕,杨海燕成为了中巴经济走廊上中国水电工程师的“金字招牌”之一。

  对于WAPDA聘请的德国拉美尔公司的某咨询工程师,从杨海燕担任杜伯华水电站设总开始,双方打交道近十年。从起初在语言沟通、设计理念、技术标准等方面存在的极大差异,到现在的互知互信、互学互鉴,彼此之间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良好的工作关系。现在,在项目实施中一旦遇到技术难题,德国咨询工程师总是希望听到Ms.Yang的意见和建议。然而,十多年前,杨海燕眼中的他,严谨且古板、难以沟通。

  2003年,在高摩赞大坝枢纽工程、杜伯华水电站中标的设计合同中,明确规定要采用欧美技术标准。杨海燕团队当时仅仅掌握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的技术标准,对于其他标准头脑中一片空白。2003—2005年的两年时间内,杨海燕从收集国际通用技术规范起步,翻阅大量英文资料,不断学习欧美国家水电技术标准,以期实现标准对接。

  与此同时,在设计理念上,中国工程师更是表现出“水土不服”。中国工程师往往采取水电工程经验类比与分析计算相结合开展设计工作。但在国际水电工程中,欧美工程师往往采用具有理论基础的严格结构计算,哪怕是一个零部件,不做分析计算,在业主咨询工程师那里也无法过关。

  设计方案和图纸被德国工程师一次次打回,杨海燕团队愈挫愈奋,最终经过不断的方案修改和反复沟通交流,德国工程师终于签发了杜伯华水电站的施工开工令。

  这次设计标准、设计理念的碰撞,让杨海燕深刻认识到,仅仅有中国装备和中国资本“走出去”还不够,还必须有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和中国服务的海外认可。标准是国际合作、互联互通的通用语言。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使中国水电设计工作和标准体系在国际水电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杨海燕是这么认识的,也是这么做的。她从中水北方公司国际工程设计院内部开始着手,用了两年时间进行国际水电工程质量文件中英文版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搭建。

  杨海燕借鉴了原本用于国际机电工程的KKS标识系统,进行消化吸收并应用到水电工程上,形成了一个能够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文件编码系统。通过编码系统,可以使水电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启动调试及运行维护各个阶段产生的信息,都能被设计、施工、设备生产厂家、信息管理软件商和工程业主等各方准确理解和交流,同时易于计算机处理。

  不仅如此,在杨海燕的办公室,国际水电工程质量文件被装入了13个盒子,整齐码放在柜子里。盒子上的标签高度一致,文件编码系统、报告和计算书编写与排版规定、制图标准、技术文件电子邮件发送审批表、常用计算表格、钢筋表和构造要求等条目清晰。

  “通过对国际规则的潜心学习,进行内部流程再造,让我们更好地积累了海外工程设计经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标准的有效对接。”作为国际工程设计院初创团队中的一员,中水北方公司国际工程设计院海外厂房所所长张忠辉对这方面工作的意义理解最深刻。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前后,在巴基斯坦科哈拉水电站、塘萨水电站,斐济南德瑞瓦图水电站、喀麦隆罗维莱水电站等设计工作中,中国的水电工程设计技术与欧美国家同台竞技,最终得到了欧美咨询工程师的认可,中国水电技术标准开始发力国际水电工程。

  自此,杨海燕参与到中国标准国际化顶层设计中,2016年,她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和参加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强制性标准》的研编工作,整合精简我国水电强制性标准,对加快我国水电技术标准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随着承揽的国际水电站工程设计增多,杨海燕致力于在“一带一路”重大水电工程中推广使用中国标准,推动中国和欧美标准对接与互认,做好中国标准英文版翻译及宣传工作,目前,她带领团队已完成20余项标准的编译研究。并借助国家澜湄合作专项基金项目,向各国介绍中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理念与机制、标准体系建设等内容。

  “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同样离不开中国。”杨海燕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中国水电工程设计的坐标,以及需要去跨越的栏杆,通过学习借鉴和自主创新,大力推动水电工程设计标准在各国间的“软联通”,这不仅为中国水电发展而谋,也是为世界水电发展而谋,更是为优化全球水治理、造福全人类而谋。

  精心绘制“一带一路”水电工笔画 

  “越来越多的中国水电品牌,将镌刻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史册中。”

  中巴经济走廊,北起中国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纵贯3000余公里,辐射数亿人口。能源电力是激活中巴经济走廊的血液。

  从2018年开始,杨海燕参与重大国际合作规划和专题研究,作为专家,参与到中巴经济走廊能源规划中。

  多年来,巴基斯坦电源构成长期保持以油电、气电为主导地位的格局,水电等绿色能源多元发展格局尚未形成。杨海燕作为“一带一路”上的水电工程师,她追求的绝不仅仅是将丰沛的水能转变成巴基斯坦人家的一度电、印度河边的一盏灯。

  在她看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运用到水电工程项目上,需要与所在国政府、人民加强沟通交流,使得项目建设在更广领域、更高层面、更长远时间发挥作用,同时,为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服务。

  杨海燕立志要为绘制好“一带一路”工笔画立骨着色。“除了让巴基斯坦少走能源发展弯路、走绿色发展之路外,还要把目光聚焦在巴边远地区的能源覆盖和灌溉问题上,聚焦在智慧工程管理上。”她说,目前,为深化中巴水电合作,中方将积极致力于筹建水电技术培训中心,并试图在已经开工的达苏水电站、穆罕默德水电站探索智慧大坝,推动项目建设走深走实。

  打开世界地图,我们看到,巴基斯坦的版图就像一条走廊,一条连接中国与阿拉伯海的陆上走廊。从另一维度看,这不仅是连接中巴的经济走廊,更是一座连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上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杨海燕作为专家也参与到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电力合作规划编制中。从单纯考虑海外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到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考量,从单一解决发电问题到统筹破解灌溉、供水、防洪等难题,杨海燕带领的设计团队,正在落笔沉稳、精雕细琢,不断充实着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

  如今多项荣誉加身的杨海燕常说,是中水北方公司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为她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是伟大的祖国和时代让她有机会书写精彩人生。

  杨海燕坚信,中国水电人将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与国际社会分享绿色发展经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水电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发展繁荣更加紧密相连,越来越多的中国水电品牌,将镌刻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史册中。中国对国际水安全的贡献度、对全球水治理的引领力将实现新的跃升。

  (本报见习记者田甜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8月15日

周妍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绿色水电的“绿色畅想”
新央企中国安能正式挂牌 原武警水电部队完成转制
中国水电成为国家“走出去”战略亮丽名片
张家界市切实推进小水电站整改工作
田学斌出席水国际组织领导人圆桌会议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