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一年间 新画卷
——黄河中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见闻
 
分享到:
2020-09-22

  □本报记者 李海川 王曼玉 孟砚岷 通讯员 张海锋 王凯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字字千钧,对黄河治理保护提出了更高标准,擘画了更美好的蓝图。

  初秋时节,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记者奔赴黄河流域部分省区采访,看黄河流域如何做好水文章,走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水文“插翅”

  在黄委榆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测控中心,眼前的电子大屏上清晰显示出160公里之外的吴堡水文站的现场画面,河道环境、铅鱼缆道一览无余。工作人员设置好测点测深等数据,点击鼠标,100秒后,流速流量等数据和图示结果出现在大屏幕上,清晰明了。

  这是榆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安装的铅鱼缆道测流系统,实现了一键操作、自动测流、远程操控。吴堡站还安装了智能水位图像识别系统,能自动识别水尺图像,并转换为水位数据。

  自2016年黄委启动黄河水文测报能力提升工作以来,围绕技术、管理、服务能力三个方面,黄河水文现代化建设拉开帷幕,水文信息化变革在全流域展开。

  丁家沟水文站站长惠丰是一名水文测报“二代”。10年前,他从父亲惠富有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来到丁家沟水文站。从小,惠丰就耳濡目染父辈水文测报的艰苦。“小时候总能看到测报人员在雨夜中拿着手电蹲在河边,一边测一边记录,恶劣天气时,测报人员不慎落水时有发生。”惠丰回想当年唏嘘不已。随着国家对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投入,黄委对水文测报能力提升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测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2019年,丁家沟水文站建成水位流量自动化测验平台,能够对水位、流量、泥沙实现在线监测。同时配备雷达自记水位计、电动自动升降缆道吊箱系统、微波流速仪等新型水文测报设施设备,投产后将实现各项水文数据在线监测,能大大减轻人力劳动负担,提高生产力。报汛手段中增加了卫星电话,不再受天气变化等自然因素影响,能更好满足各级洪水报汛要求。

  “随着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局各水文站将逐步实现‘驻巡结合,以巡为主’的新型测验管理模式。”榆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苏念良自信满满地说。

  榆林勘测局自动测控中心是一年间黄河水文发展的缩影。

  水文测报能力的提升,为水文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未来水文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支撑作用。

  荒山“转身”

  在人们的印象中,煤矿似乎都是“乌烟瘴气”“污水横流”,但来到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陕西神延煤业集团神木西湾露天煤矿,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生态化矿区。

  在露天矿的外排土场,40多亩油菜花在初秋的暖阳中摇曳,令人心旷神怡。另一边,1.5平方千米的作业区内,200多台各类车辆正热火朝天地作业,一边采煤,一边复垦,场面壮观有序。

  陕西神延煤炭公司副总经理雷志勇介绍,每开采1吨煤,公司便为国家上缴10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支持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近年来,公司已投入资金1.7亿元,累计复垦土地300公顷。“我们还设置了发展研究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技术合作,研究矿坑水循环利用,还种植了油菜花、荞麦、冬小麦等经济作物作试验,探索‘矿山生态修复+国家储备林’建设模式,让当地村民获得实惠。”雷志勇说。

  沙丘变良田,荒漠变美景。神延煤炭公司打造“采矿—复垦—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塑造着农企互利共赢的绿色世界,不仅避免了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驱车在黄土高原沟壑间穿梭,记者来到黄委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成立于1952年的试验站主要任务是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水土流失规律,探索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配置模式、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

  试验站建设了韭园沟、辛店沟、王茂沟、桥构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试验典型样板,先后在水土流失规律、不同类型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淤地坝旱作梯田及其效益等方面开展了600多个专题的试验研究,取得130多项科研成果,总结了“从峁顶到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晋陕蒙丘陵沟壑区第一套拦沙“三道防线”理论。这些重大成果为黄丘一副区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提供了成功模式经验,在水土保持治理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助力黄土高原主色调渐次由“黄”变“绿”。

  据了解,目前总体上黄土高原近一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年均减少入黄泥沙4.35亿吨。

  节水共赢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青铜峡镇余桥村,记者看到面前的黄河水流经6公里长的河东总干渠,通过分水闸一分为三,滋润了113万亩土地。秦汉渠管理处处长王瑞斌介绍:“过去这里只能人工手动控制,自从安装了测控一体化闸门,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实现实时启闭,将水送到田间地头,高效精准管理,尽可能减少弃水产生。”这是宁夏实施灌区节水改造的一个缩影。

  黄河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制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怎样将宝贵的黄河水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沿黄各地坚持把节水作为革命性措施,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关键在节水,潜力在农业”。宁夏自2006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一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以来,从农业节水入手,大力推进以农业节水为重点的各业节水。

  渠道衬砌,测控一体化闸门改造,智能化灌溉管理应用系统开发……一系列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组合拳打下来,节水设施短板正逐步补齐。同时,配合“水管单位+协会+用水户”管护模式,节水工程管理日趋规范。“以前都是谁有时间谁浇水,抢水也是常事。现在用水协会统一管理灌溉,我们可以出去打工赚钱,不用守在田里浇水哩。”吴忠市利通区金银滩镇东沟湾村村民王兴峰高兴地说。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之前灌100亩的水量现在可以用来灌150亩,每亩水费能省下30元。

  在农业节水取得明显成效和长足进步的同时,宁夏积极探索水权交易、推进水权改革。今年4月,宁夏首例水权网上交易在宁夏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顺利成交,永宁县将节约的2000万立方米农业水权以5.4亿元竞价转让给宁东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转让期限25年。

  这是节水变现的一个实例,实现了群众、企业、政府多赢:水权交易获得收益资金将再次投入农业,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而企业也将从缺水困境中走出,保障新上工业项目发展用水。农业综合节水—水权有偿转换—工业反哺农业—农业二次发展,宁夏蹚出了一条共赢的循环发展之路。

  黄河落天走东海,过山峦,汇百川,浩荡向前。这一年来,黄河沿线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古老的河流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黄河流域在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行稳致远,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9月22日

李海川 王曼玉 孟砚岷 张海锋 王凯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我们”的“525600”跨越
大河润怀州 山水有清音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山东鄄城:黄河滩区迁建群众“选房” 安居梦圆
“关爱山川河流·保护母亲河”全河联动志愿服务活动在郑州举办
大河奔腾万里秀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