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历史文化——讲述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的故事
 
分享到:
2020-08-11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

  文人墨客推崇之地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位于河南孟津县黄河干流上。

  古人传说黄河水千年一清,黄河河流中段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但到了小浪底却是一派河清海晏的好光景。后人的智慧赋予小浪底新时代意义,几千年的历史给予这里丰厚的文化底蕴。

  商朝末年,帝辛暴虐,穷兵黩武,耽于享乐;周武王为树军威,约八百诸侯两次会盟于孟津,展示军队实力,以拉拢诸侯国共同击败帝辛。此次会盟姬发列举了帝辛五大罪状,出动数万士兵,最终赢得诸侯支持,共举伐纣大旗。发生在小浪底故地的这场会面史称孟津观兵。为阻止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在此“扣马而谏”。

  自古小浪底所在地就是文人墨客推崇的旅居地。景区东入口有一村名曰河清村,源自唐代诗人郑锡所作诗句“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这里风景独好,唐代诗人王维在孟津居住19年余,“家住孟津口,门对孟津河”正是其真实写照。李白作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李商隐也用“客鬓行如此,沧波坐渺然。此中真得地,漂荡钓鱼船”来赞美小浪底蓼坞渡口。

  如今,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治水利民、功不可没;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传扬历史文化,惠泽人民。

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

  拥有“万里黄河第一坝”

  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

  1957年,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大坝开工,被世人誉之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古时三门峡是一个封闭的巨大湖泊,湖中有一条兴风作浪的老龙,搅动洪水祸害百姓,尧遂命大禹前往治水。大禹持划水剑与开山斧,行至马沟,登山顶,察地势,根据地形走势在湖泊东南处划了数剑,湖泊积水向东南方流至马沟峡谷又遇大山阻拦,聚而不行。大禹抡起开山斧将大山劈出三个豁口,分大山为四岛:与南岸相连的半岛形似张口之狮,称作“狮子头”,中间二岛称为“鬼门岛”与“神门岛”,与北岸相连的半岛则为“人门岛”。三门峡由此得名。老龙见巢穴被毁,气急败坏,与大禹搏斗了三个昼夜,最终被大禹以利剑刺胸而亡。老龙血液喷溅于四周山石,至今仍可以看见三门峡两岸山壁红色的山石与泥土。为了纪念大禹开三门的功绩,百姓在黄河两岸建立禹王庙,年年祭拜。

  如今,三门峡大坝巍然屹立,如腰带般将河南与山西两省连接在一起。行走其上“一步跨两省”,颇有些游玩的趣味。

  三门峡大坝风景区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厚重历史,等待人们去发现、去感知。

黄河生态水利风景区 刘刚

  引黄入郑盛桃花

  河南郑州市黄河生态水利风景区依托邙山“引黄入郑”工程和黄河桃花峪段导控工程而建,属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

  这里是黄河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终点;这里有以壮丽雄浑的大河风光,更有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等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形成了博大、宏伟、壮丽、优美的自然景观。

  20世纪70年代,郑州缺水,最紧急的时候,郑州只有5天的存水。上世纪70年代后期,郑州饮用水水源主要是密县来水,再就是井水厂。后来密县来水越来越少,1971年最紧急时,先是紧急动员,用了7天在祭城建了三级泵站,把水送到郑州,又在邙山建了提灌站。学生、工人、干部等组成浩浩荡荡2000多人的队伍修建大坝,建设引黄入郑工程,建了两年才把水送到西流湖。大河向东流,唯有郑州这段贾鲁河建了水坝,水由东向西流,西流湖由此得名。

  当年郑州市民刘建生参与了该工程,10年后他的爱人也加入了引黄入郑工程建设。“当年也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大力气,干活特别拼命!”刘建生说。河南曲剧皇后张新芳还曾把他的事迹写进戏文里。

  引黄入郑为郑州市提供了优质的水源,现代水利工程赋予城市发展的生机和向上的能量。

  引黄入郑盛桃花,是河南郑州市黄河生态水利风景区工程效益与生态景观结合带给人们的红利。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二黄河水利风景区

  活水引渠二黄河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二黄河水利风景区是以河套水利文化为载体、以水利工程为依托的水利风景区。

  二黄河是河套人民对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河套灌区总干渠工程等引黄输水工程体系的民间俗称,因形似黄河而得名。

  在河套地区2000多年的灌溉历史中,曾涌现出无数水利先贤,近代黄河后套的主要开发者之一王同春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历史上,黄河发生改道,从磴口东去的南支成为黄河干流。干流由西南向东北分出五条支汊,其中一条名为短辫子河。随着人口的不断集聚,围垦程度也日渐加剧。不久后,人们发现,这条天然灌渠淤积了。

  王同春指出:“开渠最重要的是渠口,如果开口位置不对,那么这条渠要么会被大水冲毁,要么就淤积断流。短辫子渠如不改变渠口,两三年后一定会废掉!”几年后王同春的话应验,短辫子渠口再次淤塞。清廷这才信服,遂委任王同春为渠道改造工程总管,全面负责新短辫子渠的疏浚和改造。数月后,新的短辫子渠挖成(今名通济渠),实现了“高不病旱,卑不病涝”,高处低处庄稼均能得到灌溉。

  王同春花费数年时间,徒步沿黄河北岸各支汊走了十来回,得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结论。后来,他直接从黄河开口,开一条贯穿后套腹地的大渠,这便是后来的“义和渠”。义和渠连接黄河、乌加河和乌梁素海,直到今天还在惠泽后套土地。

  如今,二黄河水利风景区承续水利先贤理想,造福人民。

青海民和县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

  大禹之德永盛茂

  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境内。

  景区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处,依托黄河河道及炳灵、积石峡等黄河梯级电站而建,有依托黄河流经三川地区高峡出平湖的独特风景,还有大禹治水、临津古渡等历史遗存。

  相传,大禹在紧张治水的日子里,忙到三十岁,还没成家。后来,大禹爱上了涂山的一位姑娘,但没来得及成婚,又到南方治水去了。姑娘一直等着大禹,经常吟唱思念的歌。过了几年,大禹终于回来了,娶了这位涂山氏。当时,新婚后的大禹只在家待了4天。他的妻子是一位善良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治水,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新婚妻子告别,又踏上了治理黄河的征程。涂山氏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黄河之滨的一块巨石上眺望,等待丈夫归来。因此,这块巨石就有了“望夫石”的传说。

  《尚书·禹贡》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黄河滚滚自西来,此地曾经禹凿开。”山河之固,金城形胜,莫有过此者,皆大禹圣人之功也。

  大禹故里在民和,大禹文化在三川。游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您可近距离领略大禹治水的故事和传说。

甘肃玛曲县黄河首曲水利风景区

  天下黄河第一弯

  甘肃玛曲县黄河首曲水利风景区依托流经玛曲县433公里的“天下黄河第一弯”打造而成,包括玛曲全境黄河干流,一级支流(尕鲁河、交藏曲、当莫曲等)两岸、多处湖泊和湿地等区域。

  在藏区的神话传说中,世界群山之王,也就是全藏区人民最崇仰的阿玛尼卿山有两个女儿,一个叫作长江,一个叫作黄河。长江嫁到了南方,黄河则爱上了四川松潘县的雪宝顶。黄河一路寻找,来到玛曲县齐哈玛乡,在这辽阔的草原上看到自己的情人后,遥遥相望,眼看就要汇合了。可是,父亲却突然告诉她,如果她像姐姐一样嫁到四川,那么南方就会以水为患。“南方虽然富丽,但你去会形成灾祸的。”父亲告诉她“中原是个干旱地区,那里的人民盼望河流,如果你改变主意放弃爱情,哺育中原人民,你就是个伟大的母亲。”善良的黄河听了后,不知所措,无法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但她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但情是割不断的,于是,她一步三回头地向情人挥手告别,为了能够多看情人一眼,在玛曲的草原上竟然走出了433公里的弯曲,最终义无反顾地向中原奔去。

  追溯黄河母亲应该到玛曲来。这里虽然是黄河路过的地方,却是她真正成为母亲的地方,而玛曲草原就是她第一个孩子。

  黄河第一弯所流经的区域有着独特的泉水、湖泊、溶洞、各类滩地等地貌景观,这些景观养育了甘肃玛曲县黄河首曲水利风景区壮丽奇特的黄河上游文化特征。

宁夏青铜峡水利风景区

  引黄灌溉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底蕴深厚

  青铜峡水利风景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景区引黄灌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底蕴深厚,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修成的秦渠、汉渠,与都江堰、灵渠并称为华夏古地最早的水利工程。

  相传古老的宁夏平原曾是一片干涸的荒地,而雄伟的贺兰山对面却洪水泛滥。大禹奉命治水,行至此处,炼斧劈山,洪水顺势而下,流入荒原,造就了这片肥沃的“塞上江南”。奔腾呼啸的洪水逢山调转,遇沟畅行,浩浩荡荡,迤逦入海,形成波澜壮阔的黄河。

  “河流九曲汇青铜,峭壁凝晖夕阳红。”大禹用他的青铜巨斧劈开大山之时,正值夕阳西下,晚霞与河水互映在峡谷的峭壁上,恰呈现出一片巨斧的颜色,青铜峡由此而闻名天下。

  “天下黄河富宁夏”,而青铜峡自古以来便是黄河富宁夏的代表。境内有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建造的古渠水系,是宁夏西干渠、唐徕渠、秦渠、汉渠等九大引黄灌渠之渠首。

  青铜峡水利风景区依托黄河人文景观塑造的闻名遐迩的黄河大坝、壮观的十里长峡、独特的一百零八塔、神奇的卧佛山等一批精品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在景区内,游人以水上游览的方式将这些景点联系起来并辐射到明清时代的长城及庙山湖、广武岩画、牛首山寺庙群,展示出久远而灿烂的黄河文明。

山西太原市汾河水利风景区

  古史今事话汾河

  山西太原市汾河水利风景区包括蓄水工程和人工湿地工程两大部分。

  汾河的开发历史很早,春秋时期汾河上航运就开始了。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用可载数万斤粮的木船从关中出发,沿渭水、汾河等河流向晋国源源不断地运送了大批粮食。引泉水兴灌溉之利,最早出现在战国初期引晋祠泉水。东汉安帝时,在翼城境内开凿滦池渠,引皋翔山泉灌田,在曲沃县境内引绛水(沸泉)灌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临汾县令梁轨在绛州“开鼓堆泉十二渠,溉田百余顷”。到了唐代,汾河中下游,除晋祠泉外都有灌溉之利。北宋时,在介休县洪山泉也有开发。引汾河水灌溉农田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128年汉武帝时,河东太守番系建议在汾河下游修渠开河,灌溉河津、荣河一带滩地。自唐代开始,汾河中下游两岸以及浍河、文峪河、潇河、昌源河等支流已多处开渠引河灌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唐代贞元时(785—805年),由绛州刺史韦武主持引汾水灌溉农田数万亩。金代兴宝二年(1218年),在洪洞、赵城县境汾河干流上兴修通利渠。据古籍记载,所开引汾渠道数以百计,使汾河中下游成为全国水利发达地区之一。

  如今的太原市汾河水利风景区,拥有水利、防洪、生态、休闲、旅游、景观等多功能、多元化集为一体的开放式城市滨水空间,呈现出“汾河珠翠明”的盛景。

 

山东禹城市大禹文化水利风景区

  千古情怀缓缓流传

  禹城市大禹文化水利风景区位于山东德州市禹城市,景区依托泺清河综合治理工程而建。

  上古时代,在尧担任首领时期,中原地带洪水泛滥。群臣推举禹来治水,禹欣然受命。他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平息洪水,恢复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当时,大禹才刚刚结婚四天,他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每一处,甚至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在治水中,与人民一起劳动、吃住,甚至忘记昼夜交替,一心扑在治水这件事上。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治理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服服贴贴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禹城大禹文化水利风景区,弘扬了大禹治水文化,并实现了集文化、休闲、生态于一体,寓教育于休闲之中。

 

陕西咸阳市郑国渠水利风景区

  一渠功名留千秋

  郑国渠水利风景区是依托泾水资源,承传郑国遗风,充分利用引泾工程、治水名人、渠址遗迹和自然景观建成的国家水利风景区。

  公元前246年,居于弱地的邻邦韩国惧怕秦国的强大,意图通过派出水工郑国赴秦治水达到“疲秦”目的。作为这项规模空前水利工程建设的总指挥,郑国匠心独具地采用了无坝引水和“横绝”创举。历经多年修治仍未完工的河渠,确实耗费了秦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似乎真要达成“疲秦”的政治目的。

  这时,秦国国内非议不断,不少人劝已掌权的秦王嬴政及时“止损”,立即法办郑国。秦王发布了《逐客令》,将郑国列入其中。面对生死危险,郑国并没有逃跑,也没有狡辩。此时的郑国,心里只有水利,早已没有了国界和权谋。秦王被郑国感动,撤回了《逐客令》,并让郑国继续主持修建河渠。10余年后,一条150多公里长,灌溉田地4万余顷,流经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地的关中大动脉横跨渭北高原,使关中荒卤薄田一跃成为膏田沃野,大秦富甲天下成霸主。

  郑国渠建成后,经济社会效益极大,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国的国力由此大大增强,没过几年,秦国就第一个灭掉了韩国,戏剧性地给郑国渠的历史性疑问画上了句号。

  一渠功名留千秋。郑国渠是我国的天然水利博物馆,是秦人引泾灌溉、治水兴利的伟大壮举。郑国渠水利风景区弘扬古人智慧和创举,谱写着新时代水利惠民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8月11日

相关新闻
 
2019~2020年度黄河水量调度成效显著
黄委积极组织做好流域强降雨应对工作
东平湖出湖闸开闸泄流保安全
黄河发生2020年第3号洪水
从《铜瓦厢以下黄河穿运堤工图贴说》说起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