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王喜与《治河图略》
 
分享到:
2020-04-16

  □郭恒茂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地区决口改道频繁,洪患频发。为消除黄河决堤隐患,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历代有识之士都对此开展了大量细致研究,元代王喜撰写的《治河图略》便是研究成果之一。

  《治河图略》成书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河工程图说。书的前半部分为禹河之图、汉河之图、宋河之图、今(元代)河之图、治河之图及河源之图,图后附图说进行说明;后半部分为治河方略与历代治河总论,是研究元代认识黄河、治理黄河的重要史料。

  关于王喜其人,在收录《治河图略》的《钦定四库全书》提要中,以“爵里无考”四字概括。爵里即官爵和乡里,可见其并非封疆大吏或出身显赫的世家大族。从其书稿架构和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王喜本人深谙地理,饱读诗书,熟悉黄河变迁与历代治河重大事件,是一位留心时事、审古思今,对治水有着深刻认识的汉族官员。

  《治河图略》的写作时间,大致在元至正四年(1344年)稍后。当时黄河于白茅堤(今山东曹县白茅集一带)决口,朝廷委派大臣访求治河良策,多数人“但知河之为害,而未知其所以为害”。此时,王喜撰写此书,进言献策,提出浚旧河、导新河、专委任、优工役等治河方案。

  王喜认为,大禹治水成功在于疏九河入海,气分则缓,势分则弱。汉代能息灾弥患在于屯氏河分流了黄河主流。宋代黄河的安澜在于黄河下游分为了南清河与北清河。他认为治理元代黄河,一是疏浚旧河,使向南流入淮,复走故道。二是利用黄河北流之势,导流入济水并部分利用会通河,使之北流,以杀其势。从而实现南北并流,削减上游来水,实现下游安澜。

  纵观全文,其主要治水思路在于疏浚河流、分泄水流。在提到河流浚修的重要性时,把河流比作人的血脉,流通则无病,血脉壅滞则病生。在叙述分泄水流时,用禹播九河、汉分屯氏河、宋代分南北清河的例子,将河道上游比作百钧之物,若下游一个出口,如同一人举百钧之物,力不能支。若下游两个出口,则如同两人举之,绰绰有余。

  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王喜进而提到要专委任、优工役。专委任,就是要选派明达、干练的大臣对黄河上下游防汛实行专管,并选派有学识、有才干的人员补充到防汛管理队伍,从而实现专人专职治理黄河。优工役,就是要选派青壮年劳动力做河夫,并在他们遇到疾病、工伤等情况时,由政府提供医疗并给予一定的抚恤,使他们愿意长期做这份工作。给予位于社会底层的河工最大限度的关怀,体现了王喜关注底层群众疾苦的一面,也侧面说明王喜本是一位长期关注底层百姓生存状态的基层官员,这也正是“爵里无考”的原因。

  此书名为图略,以图的形式展示了历代黄河的变迁,给后人在认识黄河、研究黄河方面,提供了直观的学习和参考。但因未使用比例尺,存在比例不得当的问题。而且,在地标标注方面,如“今河之图”中会通河、通惠河的标注不够准确。此书虽有一定的“瑕疵”,但仍不失为研究元代治河的经典著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4月16日

郭恒茂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黄委:举全委之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落实见成效
黄河设计院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资源调研工作
黄委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再落实测报超标洪水各项准备工作
黄委积极实施引黄入冀补淀生态调水 助力雄安新区建设和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
东平湖二道坡管理段打造千棵“百日红”苗木基地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