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今昔水文站
 
分享到:
2019-09-29

  □通讯员 席艳秋 陈毓莹

如今的吴堡水文站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吴堡水文站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水文人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增设站点,优化站网,问水把脉,尽显尖兵本色。70年间水文站也旧貌换新颜,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如今的龙门水文站和20世纪60年代的龙门水文站

  20世纪60年代的龙门水文站,三面环山,一面向水,交通闭塞。隔河相望,几间土房险险立于峭壁之上,站上人除了要完成重要的水文测报工作,还要步行10多千米外出才能采购到食物和必要的生活用品。2008年6月龙门水文站第三期办公和生活设施建设竣工验收,错落有致的站房成为晋陕峡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的新庙水文站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庙水文站

  新庙水文站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是黄河中游出名的“艰苦四站”之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站房是土坯房,墙体用石片干砌后抹上泥巴;屋顶是石板,建材低劣,走风漏雨。职工吃水要走半个钟头到上游河对面的山泉去挑。2006年,新庙水文站生产生活设施全面更新,红顶白墙的二层洋楼精致美丽,现代化的电器、家具让生活更加便利,吃水、用水不再是难题。沙地里的新庙水文站犹如浴火重生,焕发异彩。

曾经的青铜峡水文站和如今的青铜峡水文站

  曾经的青铜峡水文站,一扇铁皮门背后是一间砖垒成的小平房,门前一条七扭八拐的土路,雨天泥泞难行,大风天气屋里屋外都躲不过铺天盖地的黄沙侵袭。水文站改革后,青铜峡水文站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三层小楼代替了曾经的平房,楼内办公室、报汛室等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楼外宽阔平整的雨量观测场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传输着雨情数据。在改革的春潮中,青铜峡水文站由由简陋走向精致,由人工走向智能。

如今的花园口水文站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花园口水文站

  1938年,花园口水文站设立。人民治黄70余年来,地处黄河下游“地上悬河”起点的花园口经历过洪水无情的肆虐,也见证了黄河水文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作为黄河水文窗口示范站之一的花园口水文站,目前已初步具备前沿指挥部功能,各种先进技术仪器设备在这里大显身手,水文测报如虎添翼。宽敞大气的办公楼、先进技术的应用让花园口水文站成为了全国水文行业的窗口和标杆。

  这些水文站的变化只是大河上下数百座水文站变革的小小缩影,但通过这小小缩影,足以使我们看到黄河水文朝着智慧水文、富强水文、美好水文建设的坚实步伐,感受到代代水文人护佑母亲河岁岁安澜的决心和信心。

  (本文图片由龙虎和黄委水文局提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9月29日

席艳秋 陈毓莹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黄委部署国庆节期间应急值守工作
大河奔流 润泽中原
拦沙入黄显“功夫”
山东黄河:东平湖防洪工程开展秋季“禁晒”得“民心”
黄委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