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扬万里波涛 咏绿色颂歌
——黄河不断流20年系列报道之生态篇
 
分享到:
2019-08-23

2019年6月30日,黄河下游济南小鲁庄河段 张春利 摄

甘肃景泰川灌区内的花期马铃薯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 提供

华北明珠白洋淀 秦素娟 摄

黄河口湿地 张春利 摄

黄河口湿地飞鸟翔集 孙志遥 摄

黄河入海黄蓝交汇 张春利 摄

内蒙古乌梁素海一隅 秦素娟 摄

  □特约记者 秦素娟

  从频繁断流、几入绝境,到河畅其流、水复其动,焕发生命色彩;

  从生境退化、物种减少,到禾绿果香、鸟飞鱼跃,捧出青绿画卷;

  从邻封焦渴、万众翘望,到大局为要、送水驰援,托起生态高地;

  ……

  20年,经过一次次精心、精细的调度,黄河恢复生机与活力,支撑流域绿色发展,助推流域外重点地区生态建设,水到之处,河山一派锦绣。

  统一调水 维护黄河健康生命

  “生态灾难正悄悄降临在千年长河的身上……养育了世世代代华夏子孙的母亲河……就像一位白发苍苍疾病缠身的老人,伸出了那双勤劳的长满老茧颤抖的双手,正艰难地向我们走来。”

  这是《拯救黄河》制片人刘春的倾诉。时隔19载,依旧感受到当时的切肤之痛。

  有关专家指出,河流本身就是重要的生态系统,而且强烈地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它可以使之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可以使之成为生命的禁区。

  正如此言,因为断流,河口湿地面积萎缩半数,渤海浅海生物链断裂,三角洲草甸植被向盐生植被退化,很多鱼类、鸟类绝迹。

  黄河断流原因诸多,其中供需失衡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专家呼吁,要留下足够的水用于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需要,同时也维持母亲河作为一条入海大河的生命与尊严。

  随着“生态水”概念的提出,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生产、生活、生态兼顾的《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根据国务院授权,黄委自1999年3月起正式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

  春的消息已经来临,但通向春天的路并不平坦。

  20年来,特别是开始水量统一调度的最初几年,黄河来水量持续偏少,并几度遭遇特枯年份,全河多次出现严重断流危机。如2000年6月下游利津水文断面流量仅5立方米每秒,2001年7月22日8时中游潼关水文断面站流量只有0.95立方米每秒,2004年6月上游头道拐水文断面3次跌至预警流量。

  黄河属资源性缺水河流,调度本身已经繁难,加之连年枯旱,经济社会发展刚性用水需求加快,“河道不断流”如何实现?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面对我国第一个由国家分配初始水权、最早实施统一调度、调度河段最长、用水矛盾特别突出的河流,黄委站位全局,加强领导,迅速组建机构,认真研究制订年度调度方案和应对枯水、严重旱情的应急预案,统筹协调沿黄各省(区)及有关单位之间的用水利益关系,负衡据鼎,砥砺前行。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当春风啄尽最后一块寒冰,黄河终于睁开眼睛,开始了生命的流淌。

  经过多年的调度实践,“河道不断流”成为黄河生命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实现不断流目标,在调度上,黄委精心预测、滚动测报,科学研判、实时调度,加强调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努力提高各类技术支撑;在管理上,强化监督检查,着力构建法律制度、指标标准、技术支撑、执行保障等管理体系,敦促各省(区)推进节水建设,积极防范、处理各类水量调度突发事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心怀大河,星夜兼程。

  随着水量调度持续深入,黄委还将调度范围由下游延伸至全河,从干流拓展到支流,不断推动黄河水资源由权属管理向配置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由以水量管理为主向水量水质联合调度管理转变。

  进入新时代,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向纵深发展。根据国务院、水利部部署,经充分准备,2017~2018年,黄委在黄河下游河段展开生态流量试点,先后实施了黄河下游鱼类生态敏感期的生态流量调度,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功能维持生态流量及鱼类栖息地、湿地生态敏感期的生态流量调度,进一步提升黄河水资源综合管理和水量统一调度能力。自2019年开始,黄委还对干、支流8个重要断面专门提出生态基流要求,积极开展生态流量研究与监管工作,逐月对各断面生态流量达标情况跟踪评估,以强化黄河生态保护,促进功能性不断流目标,力争实现黄河健康。

  据统计,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利津年均入海水量151亿立方米,其中非汛期利津年均入海水量73亿立方米,保证了下游河道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使黄河真正起到了连通流域内各种生态系统斑块及海洋的生态廊道作用;黄河水质也稳定向好,2015~2016调度年以来,干流12个监测断面接近或全部达到水质目标,千年大河重放生命光华。

  生态补水 打造流域发展底色

  “万顷空明,风吹芦苇,蓝天碧水相映生辉……波光浩渺,四季轮回,落霞染色鱼儿戏水……”

  听到这曲《乌梁素海梦里的天堂》,很多人会为其陶醉、心生向往。记者想到的,却是黄河实施生态补水“救命”乌梁素海。

  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这正是乌素素海的写照。

  乌梁素海地处内蒙古西部,是全球范围内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湖泊、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欧亚大陆鸟类迁徙的主要通道。然而,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湖体污染叠加,湖面急剧萎缩,生物栖息地丧失。

  乌梁素海牵动中南海。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加强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重点湖泊污染防治”。

  在近年来充分利用黄河凌汛期和灌溉间歇期对乌梁素海实施补水的基础上,黄委加强凌情、水情和骨干水库蓄水研究,利用较好的来水条件,相机向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到2019年7月共补水9.04亿立方米,相当于把湖水整体置换近两次,湖泊水域面积增加,水质较上年同期明显改善,湖区自净能力提高,鱼类、鸟类数量均有所回升。

  其实,黄河流域的引黄补水工作由来已久。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引黄补水的生态意义也更为突显。其中,补水频次最多、补水面积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项目当数引黄灌区。

  据统计,目前我国引黄总灌溉面积达1.26亿亩,为建国初期的10倍,占全国灌溉面积的12.4%。2018年金秋时节,记者从青海沿黄而下直至山东,引黄灌区里,梯田披绿,平原铺锦,葵花含笑,水稻颔首,玉米葱郁,瓜果飘香,到处都是丰收、炫丽的景象。

  为保障灌区补水,黄委一次次精心筹措水源,精细实施调度,精准应对旱情,挺起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脊梁,也使灌区发挥了重要的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涵养水源、修复生态等功用。如甘肃景泰川引黄提灌工程建成后,茫茫荒滩逐步变为万顷良田,灌区内条田成方、绿树成行,形成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灌区风速大大降低,年蒸发量减少1000余毫米。随着引黄灌区生态功能的不断显现,很多灌区还创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黄河断流,河口首当其冲。作为母亲河的生命符号、黄河健康生命的晴雨表,河口在1972~1999年的28间曾断流22年,其生境和物种均向世界发出红色预警。如今,河口怎么样了?

  在河口湿地30多米高的远望楼上记者看到,连绵不绝的芦苇铺向天边,一片片湛蓝的水面波光流转,成群结队的鸥鸟在一望无际的海天里翱翔。

  据了解,2003年以来,黄委在尽量满足生活、生产用水的同时,通过联合调度骨干水库,有计划地增加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用水,并针对鱼类产卵期及洄游时段加大下泄流量;2007~2008年度,黄委首次实施黄河下游生态调度,重点是满足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用水;2009~2010年度,还将生态补水范围扩展到黄河故道刁口河尾闾,使停止行水34年的刁口河重新受到母亲的眷顾。

  经过生态补水,河口湿地恢复区的明水水面由15%增加到60%;湿地芦苇面积达到30多万亩;区域内有各种动植物1900余种,鸟类数量达数百万只,湿地生态系统实现良性恢复。

  记者从黄委水调部门了解到,2018~2019调度年,黄委考虑水情较好的有利条件,经水利部批准,首次专门分配20亿立方米水量用于各省(区)河道外湖泊湿地,为实施生态补水预留了指标。

  大河汤汤流不断,在黄河的深情哺育、滋养下,流域山川大地浴水而兴,会出万里澄碧。

  跨域送水 浇筑美丽中国拼图

  母亲的恩泽并未局限于流域之内,她还牵系着更远的远方。

  黄委水调局水调处处长可素娟告诉记者,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分河道内和河道外两部分。河道外的调度除流域用水外,还有更大尺度上的跨流域送水。

  时间回溯。2010年4月2日,甘肃省民勤县发生特强沙尘暴,风沙过处犹如世界末日,直接经济损失逾9.37亿元。

  民勤地处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各类沙漠及荒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89.8%,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党中央关怀下,治理石羊河、抢救民勤的战役全面打响。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家底不足”的情况下,依然精打细算水账,通过远距离调水,向民勤伸出了生态援手。

  据统计,2001年至2019年6月底,甘肃省通过景电工程累计从黄河向民勤调水13.82亿立方米,形成106平方千米的旱区湿地。在水资源的支撑下,通过大规模生态治理,民勤的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整体处于遏制、逆转趋势,与消失的“罗布泊”渐行渐远。

  像这样的跨流域送水,还有引黄济青(青岛)、引黄济津、引黄入冀等。因送水路程远、送水时间长、黄河含沙量高,送水期与防汛、防凌、农业灌溉高峰交叉等,每次送水都无异于一场鏖战。而其中最大的困难,还在于黄河水量“先天不足”。

  据了解,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的20年间,除2005~2006年度、2012~2013年度黄河来水量达到多年均值之外,其余年份均偏少,其中2013~2014年度、2015~2016年度,缺口高达45.25亿立方米和53.08亿立方米。在此条件下实施跨流域水量调度,是输水,也是输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同舟共济的大义与情怀。

  为确保顺利送水,在有关各方密切配合下,黄委制订了全河大跨度接力式调水方案,远距离筹集水源;滚动分析凌情、水情和沿程用水需求,加强与受水地区沟通,跟踪水流演进情况,实时调整调度指令;实行水量调度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调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干、支流和重点入黄排污口的监测、检查,确保送水水质。在特殊年份,黄委主要领导还亲笔致函上游省(区),通报水量调度情况,提出严格按照水调指令控制用水,请求协助做好调水工作。

  引黄闸门一次次打开,宝贵的黄河水跨过流域版图,送往海河、淮河等流域,缓解了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危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搏”、助力,并浇筑出了一块块“美丽中国”的重要拼图。白洋淀便是其中极为亮眼的一块。

  白洋淀位于河北境内,是我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以大面积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最近几十年,白洋淀连续出现干淀现象,并有大量污水进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06年,黄委首次实施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此后逐年持续送水,为缓解干淀威胁,保证淀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华北地区生态平衡提供了支持。

  黄河与白洋淀更深的缘分还在后面。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白洋淀就位于新区之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雄安新区要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作为生态雄安的重要水支撑,引黄入冀补淀也随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

  经过艰苦奋战,2017年11月,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试通水,汩汩黄河水从河南濮阳出发,沿着新完工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线路,经过482千米跋涉奔向白洋淀。该工程年均引黄水量6.2亿立方米,其中白洋淀生态补水1.1亿立方米,重现天水相连、苇绿荷红、水草丰美、鱼鸟成群的生态胜景。

  据统计,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通过引黄供水工程,20次引黄济青、7次引黄济津、16次引黄入冀,累计跨流域送水210亿立方米。黄河水成为青岛及胶东地区的重要用水来源,使高氟、咸水区的人民喝上了“甜水”;保证了天津城市供水安全,改善了水生态环境;使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建设。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20年过去。这20年对于黄河来说,是探索,是重生,也是升华。作为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黄河断流之治及其调度成效,已成为水资源统一管理史上的丰碑,为我国也为世界缺水河流解决复杂的水资源问题树立了典范,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

  大河滔滔今又是,换了旧颜色,锦绣满河山。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8月23日

秦素娟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黄河畔的“红色守望者”
黄委要求再接再厉持之以恒做好防汛工作
黄委安排部署近期西北地区强降雨防范工作
黄河畔,55个昼夜的坚守
黄委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年度复核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