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把乌梁素海带回家
 
分享到:
2018-09-19

勃勃生机 秦素娟

湖中开辟的网格水道 秦素娟

来自乌梁素海的水 秦素娟

乌梁素海一隅 秦素娟

  □特约记者 秦素娟

  9月5日21时32分,“因河而美,美丽灌区”采访组结束一天的行程回到驻地。卸下肩上的背包,记者着手整理收集的资料,一同拿出来的还有一瓶水——一瓶来自乌梁素海的水。

  乌梁素海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是黄河改道后形成的河迹湖,也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全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1850年,黄河在“几”字弯上的脚步由阴山脚下南移至现行流路后,乌梁素海一步步成为河套灌区灌溉余水、山洪水、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污水的收纳池。

  “到20世纪90年代,湖水变成酱油色,气味刺鼻,湖面也急剧萎缩,2008年还爆发了大面积‘黄苔’。”据管理人员介绍,“黄苔”是水草滋生的菌类,它们铺在水面上,阻断水体呼吸,让乌梁素海陷入了窒息的境地。进入2012年,有专家痛心呼吁,如不抢救治理,乌梁素海将在10到20年内消失。

  我们到达乌梁素海这日天气格外晴好,几艘挂着红灯笼的游船靠在湖边,水中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芦苇,一对洁白的疣鼻天鹅雕塑抵着头浮在湖水里,似在喃喃细语。

  一切看上去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糟。

  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乌梁素海的污染源分点源、面源、内源三个方面。点源污染主要是城镇生活和工业废污水;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灌区农田的化肥、农药等残留;内源污染是湖中大面积的芦苇、水草等沉积形成的底泥。

  根据河套灌区管理总局提供的资料,近年来,当地建设了多座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工程,目前已形成日污水处理18万吨、中水回用10万吨、再生水供水7.5万吨的规模,到明年将实现点源污染“零排放”,切断点源污染路径。

  红圪卜排水站是河套灌区所有退水的最重要节点,在这里,各灌域排水沟道的退水汇入总排干沟,通过排水站进入乌梁素海。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去年,我们在乌梁素海入口处建设了湿地生物过渡带,通过生物降解、沉淀,减少退水富营养化,削减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乘巡逻艇进入乌梁素海途中,管理人员还告诉记者,为治理内源污染,他们在芦苇中开辟了网格水道增加水体流动性,用“养鱼吃草”的办法遏制水草生长,同时,还在探索新的芦苇处理方法,想要还湖水以清洁。

  改善乌梁素海生态,流域机构也在积极助力。近年来,黄委水量调度部门综合考虑黄河来水情况和黄河防凌安全,利用凌汛水和灌溉间隙水,适时为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今年还启动应急生态补水,为乌梁素海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经过治理,目前湖区整体水质由2010年的地表水劣五类达到目前五类标准、局部区域水质达到四类标准。鱼类、鸟类数量明显增加,每年有260多种约600万只野生鸟类到这儿栖息繁殖,世界濒危物种疣鼻天鹅也从2000年的2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近千只。”管理人员这样说,并特意用空矿泉水瓶子打了一瓶水。

  看上去,这瓶水的颜色比湖里的水要清,管理人员解释,湖水颜色深是底泥的缘故,这也是他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但与矿泉水比起来,这瓶水的颜色还是有些发黄,这也说明,改善乌梁素海水质,进而改善湖区整体生态环境,还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离开乌梁素海时,记者把那瓶水放进了背包,即使一天下来驱车500余千米,去了一个又一个采访点,也没有把它丢下。这样做,是因为记者对乌梁素海怀有深深的关切。背负的是重量,心怀的是期望,希望有一天能真正把乌梁素海的美装进水瓶带回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9月19日

秦素娟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黄河水文部署秋汛测报工作
龙行北疆 给河套带来了什么
黄委完成水库安全度汛、山洪灾害防御和河道防洪专项督察
山东淄博黄河河务局部署“双节”安全生产工作
河南台前河务局:严把防汛备石采运质量关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