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见证秭归三峡移民消落带以上的小康生活
 
分享到:
2022-11-09
 

  

  董先同和老伴儿不仅种柑橘,还在自家三层小楼开起了农家乐 本报记者 李先明/摄

  

  三峡库区大量移民就地后靠,在消落带以上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李先明/摄

  □本报记者 李先明 滕红真 马晓媛

  2002年3月24日下午,随着一声巨响,三峡库区首座完成整体搬迁的县城——湖北省秭归县老县城归州镇建筑群,瞬间倒地。那一年,“感动中国”特别奖授予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移民。

  如今,爆破浓烟早已消散,归州古镇也已沉入江底。秭归县原移民局局长向伦昌,指着静静流淌的长江水回忆:“这是当时三峡库区135米水位以下最大规模拆除爆破。这以前是县财政局,这是……”在动情讲述中,老县城的样貌立体起来。

  地处三峡工程坝区库首,蓄水淹没深,秭归县移民搬迁早、数量大、范围广。全县移民10万多人,占全库区10%;淹没陆地面积63.43平方公里,涉及当时12个乡镇。

  1992年元旦前,记者来到秭归县采访三峡库区建设,当时这里正在进行开发性移民试点,处于摸索经验时期。岁月如梭,今年已是三峡工程开启波澜壮阔建设历程、创造百万人口迁移壮举30周年。

  2008年9月,三峡工程正式启动175米试验性蓄水。此后,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常年变动于145米至175米高程之间,产生30米垂直高差的水库消落带防御洪水。而就在175米高程以上,生活着就近后靠的三峡移民。今年秋季,记者再次踏上秭归这片土地,探访择高处建新房的移民百姓的生活变迁。

  重访水田坝——

  栽下嫩绿橘苗,发展“中国橙谷”

  上一次到访水田坝乡,还需要坐船。如今,新改建的农村公路已在青山绿水间延伸。

  房前血橙挂果,屋内夏橙飘香。在水田坝乡“懂橙客栈”,记者见到了62岁的老板董先同。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爱咧着嘴笑。客栈名称有说道,“懂”取“董”谐音;“橙”则表达了董先同的另一身份——“柑橘大户”。

  2001年,通过就近后靠的安置方式,董先同一家来到水田坝乡龙口村。董先同的伯父董远成在30年前搬迁之前接受过记者采访,当时他对过上“水田饱肚子、旱田增票子”的生活很有信心。如今故人已去。

  “伯伯说的‘水田饱肚子’现在没有了,搬上来后就不种水田了,但‘旱田增票子’真的还可以啊!”董先同点起头咧着嘴笑,脸上皱纹更深了。

  “怎么个‘还可以’?”

  “种柑橘!我家12亩地,每年柑橘能卖三四十万元。这多亏了政府搞的‘疏株间伐’。”

  “‘疏株间伐’?”

  “以前一亩地种120株,后来听了专家意见,一亩地只种60株,光合作用强了,产量上来了,果子好,能卖出好价钱。”

  原来,当地水利部门依托三峡后续工作移民安稳致富项目,做强柑橘产业,请来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帮助移民优化品种,发展名优柑橘——伦晚脐橙。

  伦晚脐橙被称为“橙中皇后”。每年三四月间开花,次年三四月间成熟,挂果越冬,不仅积累了更多糖分,橙香也更加浓郁,肉质致密,汁多化渣。地处长江三峡河谷地区的秭归,冬暖夏凉,四季分明。三峡库区蓄水至175米后形成的特殊气候资源,使这里成为为数不多适合种植伦晚脐橙的地区。

  可是生长周期长,价格再好,一年下来赚得不也有限?面对记者的疑问,董先同笑了:“一年四季都能种!”

  水田坝乡水利和湖泊站站长杜军解释,通过修建抗旱水池、完善灌溉设施、举办技术培训班、改善柑橘良种繁育条件等,当地实现了“春有伦晚脐橙、夏有夏橙、秋有早红脐橙、冬有纽荷尔脐橙,一年四季有鲜橙”的生产格局。

  十几年前,苦于销路不佳,董先同一趟趟跟大车,跑到北京卖柑橘。随着政府实施精准帮扶项目,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现在董先同足不出户就能把柑橘销往全国。

  “我和老伴儿负责种植、采摘,儿子在网上卖柑橘。”董先同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去年还在自家三层小楼开起了农家乐,服务前来采摘和钓鱼的游客。一旁的工作人员打趣道:“早在县城买了门面和房子喽!”

  驱车离开水田坝,公路边一个个带有橙子标识的太阳能路灯灯杆上,“中国橙谷”字样格外醒目。30年前,水田坝人开荒山、建基地的场景跃然眼前,当时新修的坝台上,橘苗嫩绿。很难想象,如今的秭归脐橙早已是“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三大名果”。2021年全县种植柑橘达40万亩,年产量75万吨,综合产值超百亿元。

  洞见西陵峡——

  搬到高海拔,种上小水果

  从海拔70米高程搬迁到海拔近200米高程后,田良顺一家,告别了故乡桂林村,来到了西陵峡村。

  新旧家距离只有200米左右,但搬迁前后变化明显。一方面,新建的5层楼房,面积近500平方米,宽敞气派,生活更舒适了;另一方面,生意却不好做了。

  田良顺家开的小卖部,搬迁前是村里唯一一家小卖部,临近码头,生意很好。但搬迁后,公路通了,人们的选择多了,小卖部竞争压力大。

  “为了支持三峡建设,我们克服困难是应该的。”田良顺言语朴实。他说,小卖部的生意虽然不好干,但在政府帮扶下,他们种植柑橘、小水果,开起了民宿,赚钱的路子更广了。

  作为湖北三峡库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屈原镇西陵峡村开展美丽乡村(精准帮扶)示范点建设,投资近5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经过3年柑橘品改补贴,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

  然而,全村存在人均土地少的困扰。西陵峡村党总支书记熊应刚介绍:“我们向房前屋后、坡上坎下、田边地角要效益!”当地支持100余户村民发展葡萄、枇杷、白花桃等庭院四季小水果,新建348国道小水果交易市场及沿线销售亭。

  今年59岁的郑兴珍,家门口就是水果销售亭。

  棕褐色、近20米长的销售亭,古朴雅致,是附近村民卖水果的“小市场”。

  据悉,西陵峡村不仅是青滩古民居所在地,还是屈原文化和峡江文化交汇地,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游客从大巴车上下来,到亭子间买水果,扫我的二维码就行。”郑兴珍眯着眼笑着说,“我还经常在朋友圈发水果图,以前买过的游客都成了回头客,打包、发快递方便得很。”

  2003年,郑兴珍一家搬到海拔240米高程,在这里建了新房。谈到搬迁前后的变化,她说简直是“翻天覆地”。

  “搬迁前,都是水路,交通不便。搬迁后,村里修了公路,通了水电。政府引导我们种小水果赚钱。”郑兴珍家现有6亩地,每年种桃子等水果就能收入七八万元。

  客厅里的家庭卡拉OK机格外显眼。“您在家也能唱歌呢!”听到记者问,郑兴珍捂着嘴腼腆地笑了。

  过上好日子的不只是郑兴珍。熊应刚说,全村719户1811人,其中三峡库区移民581人。在发展柑橘主导产业之外,当地种植小水果面积超500亩,直接经济收入300多万元。

  据介绍,自2011年三峡后续工作实施以来,上级累计下达至秭归县的三峡后续项目有229个,到位资金50.87亿元,包括实施移民安稳致富与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项目、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等。

  秭归县抓住中央优先建设长江上中游柑橘带和重点支持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因地制宜开展库岸整治和精准帮扶工作,维护库岸稳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业和农特产品种植跨界融合发展,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实现了三峡库区新时代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将来三峡蓄水,可以有库汊养鱼、旅游服务和产品加工等等。”这是1992年记者采访时展望的秭归人的机遇和选择。如今,笔下的愿景已成现实。一排排整齐的居民楼,一片片成林的柑橘园,一张张百姓喜悦的笑脸……一路采访,记者看到了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感受到绿色发展的澎湃动能,绿水青山正变为金山银山,秭归三峡库区移民已经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正在“能致富”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30年前,老百姓默默背起装满镐钎的背篓,爬向身后的荒坡;30年后,最早的一批三峡移民,早已在长江两岸、消落带以上建起欣欣向荣的新家园,与全国人民一起过上小康生活。在三峡后续工作项目资金支持下,这里人民群众的生活必将越来越美好。

  “明年7月来吃白花桃啊。”离开秭归时,耳畔响起了郑兴珍的话。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11月9日

  

李先明 滕红真 马晓媛
责任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长江水流入农家院
解码“硬核”科技 助力行业创新
长江委全力应对长江中下游旱情
全面提高流域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监测三峡水环境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