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为保护江源提供坚实的水利科技支撑
——访长江科学院党委书记、2018年江源科考队队长吴志广
 
分享到:
2018-08-30

  □本报记者 王伟康 张智吾

  2018年7月23—31日,水利部长江委长江科学院组织28人的科考队伍,赴长江澜沧江源区开展科学考察。记者全程跟随此次科考,近距离感受到科考队严谨求实、攻坚克难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苦干实干的敬业精神。对此,记者就有关问题专访了长江科学院党委书记、2018年江源科考队队长吴志广。  

  记者:此次组织的江源科考,对于进一步推进长江、澜沧江流域治理和保护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吴志广:长江和澜沧江源区对中下游水量和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长江科学院坚持“流域保护,源头先行”理念,自2012年以来连续对长江和澜沧江源区开展了七次科学考察,积累了江源地区大量珍贵的第一手基础数据及资料,取得了一批关于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成果,宏观上较全面地了解了江源地区以水生态系统为主的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及趋势。今年,我们再次组织江源科学考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考察成果将为进一步推进长江、澜沧江流域治理和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记者:从历次的考察情况来看,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吴志广: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独特而典型,是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通过过去七次考察以及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以长江源区为例,1956—2016年间平均气温上升了1.7摄氏度,上升倾向率为0.33摄氏度每10年,年平均气温上升显著;年降水量增加了65毫米,增加速率10.2毫米每10年;气温影响源区内广布的冰川积雪融化,导致雪线上升,冰川后退;降水和气温等因素进而影响径流过程,沱沱河、直门达径流上升趋势明显,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1亿立方米每10年、5.7亿立方米每10年;水土流失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67.02%减少到2015年的28.81%,表明长江源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但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且水土流失类型多,形成机制复杂,水土流失形势将出现新的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记者:今年科考的重点内容是什么?与过去相比,科考活动有哪些创新举措?

  吴志广:今年的科考活动,考察范围包括长江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和澜沧江源区,考察重点内容包括水文水资源、泥沙、河道河势、水环境、水生态、水土流失、地形等。

  与往年不同的是,考察前期准备就围绕我院2017年年底编制的《江源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江源区水资源演变、江源区水生态环境演变、江源区陆地生态环境演变、青藏高原河湖演化、江源区保护和江源区水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等六大研究方向及其55个研究项目,有针对性地制定考察方案,经行前认真细致讨论,使得此次现场考察准备充分、任务落实、目的明确,参与考察的六个专业分工合作,达到了预期考察目标。

  记者:请您从水利科研工作者的角度,就系统推进江源治理和保护提出建议。

  吴志广:江源地区的生态效应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外溢性。要从根本上遏制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系统扎实推进江源治理和保护工作,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基于流域系统保护的理念,尽早吸纳青海省加入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源区生态保护应纳入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体系中。要从全流域角度出发,将流域中包括源区在内的所有重点单元纳入其中,确保生态保护体系的完整性,实现生态保护成效的最大化。

  其次,加快建立流域省份协同保护江源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要实现包括源区在内的流域生态大保护,必须要认真落实财政部、原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的精神,通过全流域协同加强源区保护,利用流域经济优势反哺源头,实现源头与流域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再次,加大江源保护科技投入,组建长江保护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长期以来,由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研究亟待加强。建议国家科技计划向江源研究倾斜,鼓励科技工作者开展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以流域管理机构的科研机构为主体,联合流域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长江保护国家实验室或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作为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江源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问题,提升江源保护及长江流域大保护科技支撑能力。

  最后,尽快研究制定江源地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水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水利部门启动江源地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研究工作,建立包括反映水量、水环境、水生态、河流完整性与稳定性等多个要素在内的江源地区水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关指标的监测与评价方法。

  长江科学院作为服务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管理与保护的国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肩负着江源治理和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必将始终如一地把江源科学考察与科学研究持续进行下去,为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发挥先锋作用,做实科技支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8年8月30日

王伟康 张智吾
见习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长江防总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防总、水利部视频会议精神
长江防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防总视频会议精神 积极部署流域防汛抗旱减灾工作
“走进三江源”网络媒体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长江防总部署安排流域防汛抗洪防台风工作
携手共护绿色长江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