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铸就水利科技发展新丰碑——长江委长江科学院“十二五”工作回眸

2016-03-03

  □本报记者 高立洪 吴頔 通讯员 贾海

  站在武汉江滩眺望,长江二桥,飞架两岸,气势恢宏;宽阔江面,阳光照耀,波光粼粼;江中船只,来来往往,忙碌而有序;江岸沙滩上,父子俩堆着沙堆,场面温馨而和谐。

  距江岸不远处,坐落着国家级科研机构——长江委长江科学院(以下简称“长科院”)。几十年来 ,在治江使命感召下,几代长科院人,潜心研究,默默奉献,取得了累累硕果,铸就了座座丰碑,支撑了长江保护与治理事业发展。

  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长科院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给力倍增”发展举措为抓手,以“建设一流水利科研强院”为目标,在挑战中前行,在艰辛中拼搏,在希望中开拓,在奋斗中辉煌。

  5年来,长科院超标准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科技实力、经济实力、行业影响力全面提升,向“建设一流水利科研强院”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当好探路先锋

  科技支撑作用愈加凸显

  2016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长科院牵头完成的“水工岩体特性评价与工程利用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既是“十二五”期间长科院斩获的又一重要奖项,也是5年来长科院科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的一个缩影。

  “科研是长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探路先锋,是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技术支撑。”长科院院长郭熙灵的这个比喻,成为该院科研工作的定盘星。

  “用新手段,探出‘新路’。”郭熙灵的简短话语中,透露出他对“十二五”期间全院获得科研成就的欣喜。

  “十二五”期间,长科院科研工作颇具针对性。针对国家公益科研需求,全力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及水利部等各类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大力开展基础性和原创性科研工作,切实履行国家水利公益性科研单位职责。针对治江科技需求,积极参与长江流域综合和专项规划编制、防汛抗旱、灾害应急抢险、水资源水生态、水利普查、水利信息化等各项工作,大量承担治江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治江科技支撑作用。同时,长科院针对国家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横向市场咨询和技术服务。

  5年时间里,长科院积极参与水利科技顶层设计,抓住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等契机,着力加大基础科研力度,加强市场开拓,拓展专业服务领域,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形成了具有长江特色的科研品牌,有效扩大了经济规模,壮大了经济实力。科研处副处长徐海涛介绍:“为扶持成果走向市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院里自筹资金于2013年设立了研发推广转化基金,共给予3批29个项目以资助,累计1200万元。”

  CW系灌浆材料既是长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的“代表作”,也是长科院科创公司总经理兼工程技术分公司总经理李珍的得意之作。李珍一直专注于水工新材料的研发工作,性格直爽的她,组织起了一支很有战斗力和向心力的研发团队,完成了多种新型材料的研发。“我们的优势是带材料施工。”谈及自己团队的技术和产品,李珍就像聊起自家的孩子一样,充满自豪,“像‘高性能环氧化学灌浆材料及配套技术’就是‘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该成果获2012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年5月工程技术分公司成立后,她将工作重心放到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W系列新材料已在三峡、江垭、向家坝、溪洛渡、小湾等国内外60多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混凝土表面保护材料、弹性裂缝修补材料等,也先后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等工程中成功应用。

  5年来,长科院经济总量实现倍增,与科研工作不断发展进步密不可分。“我们围绕国家、省、部科技政策导向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参与水利科技顶层设计,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策划,逐步建立项目申报的成熟机制,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及水利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具有影响力的重点项目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郭熙灵介绍。“十二五”期间,长科院承担水利部项目73项,科技部项目47项,其他部委项目5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5项,与“十一五”相比,获批数、资助金额都有了大幅度增长,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夯实传统水利水电市场的同时,长科院专业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传统水电与现代水利、环境生态、新技术研发推广等方向齐头并进的市场格局,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技奖励7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出版专著39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2项。

  5年来,长科院“探路先锋”带来的各项成果,为推进长江水利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长江委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能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科研技术服务,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持。

  完备培养机制

  治江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2010年,刚从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的林莉,满怀憧憬地来到长科院,进入流域水环境研究所工作。这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新所,她是所里招聘的第一个人。“当时我去四层的人事处交体检报告,专门挨层挨屋看牌子,结果没找到水环境所。”林莉快言快语,讲述着那段往事,“打听后得知,一层那空荡荡的还没挂上牌子的办公室,就是我未来工作的地方。”当林莉推开办公室的大门时,眼前的景象出乎她的意料,办公位上没有电脑,只有桌椅。林莉知道,“一切从零开始。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可以充分利用在校所学知识,在新天地里施展拳脚”。如今林莉早已完成了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成为研究所水环境治理研究室主任,她领导的这个10人集体,2015年获得了“长江委青年文明号”称号。去年12月,这个充满灵气的年轻人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项目”的评审答辩,从29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以水利行业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入选“青年托举人才”。

  “十二五”期间,在长科院,一批像林莉这样的青年才俊成长起来,为治江科研增添了新鲜血液。“‘十二五’期间,院里加大了中青年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力度,探索出了干部退出机制,处级领导干部58岁即退居二线,让位年轻人,‘扶上马,送一程’。”人事处副处长房润南说。

  关于青年人才,有一组数据引起了记者注意:“十二五”时期,长科院共引进博士100人、硕士123人,培养博士后15名,现有博士、硕士人数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3%。“我们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挥了很大作用。”郭熙灵说。2015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对2012年以前设立的207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了综合评估,最终全国有14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评优秀,长科院就是其中之一。

  建立创新团队,也是长科院“十二五”期间人才培养的一招好棋。

  2012年4月1日,长科院确定了“江湖演变与治理”等5个首批院级创新团队,副院长陈进说:“做好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对于加强全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开发,促进全院科研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顺利推进‘建设一流水利科研强院’战略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新团队得到了院里的大力支持。”河流所副所长姚仕明,毕业于清华大学,人踏实稳重。作为创新团队负责人,他带领成员,针对“江湖演变与治理”,进行潜心研究。对创新团队这一培养人才的做法,他深有感触:“团队以科研为核心工作,通过参加院里定期考核,提高了团队负责人的组织、协调等能力,促进了团队成员的快速成长,如今团队成员人人都能独当一面。创新团队实行动态管理,团队外人员也可加入进来,形成人才合力,使全院整体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提出建立创新团队的举措,是出于全院战略发展的考虑,对促进长科院人才开发和创新力提升、培养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具有重要作用。”郭熙灵介绍。截至“十二五”末,长科院已建立了2批共8支创新团队,累计投入资金800万元,每支创新团队均成功申请到了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为培养好人才,使用好人才,“十二五”期间,长科院还相继颁布了《关于人才振兴和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意见》《长江科学院创新团队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长科院还陆续选派优秀青年博士,参加中组部或湖北省博士服务团,深入基层,做好服务;积极选配人才,做好人才援藏援疆工作,在实践中锻炼了人才队伍。

  院里提供“阳光雨露”,基层负责“茁壮成长”的这一做法,促使“十二五”期间长科院治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5年来,长科院共有12名科技人才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等各类省部级以上专家称号,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5人获长江委重大成就奖。2012年,长科院荣获“湖北省人才工作十强院所”称号,成为湖北省水利行业唯一荣登“湖北省人才工作十强院所”的科研单位。

  夯实基础条件

  科技平台与科研条件逐步完善

  长科院长江防洪模型基地位于武汉沌口,在武汉很有名气,在水利系统更是大名鼎鼎。站在模型大厅平台上,向下望去,规模宏大的模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眼前的长江防洪模型,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河工模型,总体研究范围涵盖了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大通、全长约1123公里的河段,其中实体模型研究范围为荆江河段及洞庭湖区,长度比例为1∶400,高度比例为1∶100,时间比例为1∶135(即1天可模拟135天),整个模型足有3个足球场大小。

  模型大厅里,蓝色指示牌上标注着南阳洲、七弓岭、岳阳等地名;大小、疏密各异的石块静静地躺在河床上,模拟着不同河段的特点;十余名工人正在为下一次试验做着准备……看到记者既惊叹又好奇的表情,长科院副总工程师徐平指着模拟的河道给我们介绍起来:“长江防洪模型能够模拟泥沙输移、河床演变和洪水演进的实体模型,与先进的数学模型配合,所做的研究,可以为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工程建设和防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治江类项目提供支撑。”“长江防洪模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2015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河流所副总工程师朱勇辉说,“十二五”期间,河流所依托长江防洪模型,做了80多项相关项目。“习总书记提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我们可以结合航道防洪,通过模型试验,模拟预测航道工程上马后对河道的影响,并进行甄别分析,以做好防洪影响论证,为航道标准提高提供科技支撑,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做好水利保障。”长科院副院长卢金友认为,长江防洪模型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说长江防洪模型体现出的是宽广度,那么水土保持研究所(以下简称“水保所”)的“宝贝”移动实验室展现的就是集成度了。

  一辆看似普通的“消防车”里,装满了可变坡度承土试验槽、人工模拟降雨设备、坡面径流侵蚀测定装置、供电照明、给排水装置、电脑数据处理系统、支撑调平装置等设备,同时配有发电机、仪器柜等设施,可谓“五脏俱全”。“它集合了多年水土流失监测成果,克服了传统实验土槽不能移动、不能随意调整坡度、数据采集慢等缺陷,坡度可以在0°~30°之间任意调整。加快了数据采集速度,缩短了实验周期,具备成熟、稳定、可靠、先进等特点。”水保所所长张平仓声音洪亮,谈起这辆倾注自己心血的装备,分贝又提高了不少。这一成果在“十二五”期间获得了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并且获得了发明专利。在张平仓的倡导下,“十二五”期间,水保所还引进了激光扫描仪和无人机,使水土保持监测和科研平台不断改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借助这些平台,积极进行科研拓展,积极争取科技服务项目,2015年水保所项目资金达到了1.04亿元,居长科院之首,人均基金数量也排在全院第一位。“为了水保项目,去年院长办公室把印章都盖坏了!”张平仓笑言,接着他谈道,“‘十二五’期间,水保所不仅拿下了水保市场全部4个资质,科研平台在全国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力。所里依靠科研平台,实现了院里提出的‘科研生产两翼齐飞’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长科院打造了多个科技平台,包括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水利部重点实验室和2个水利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科院参与建设了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设立了农业水利研究所、国际河流研究所、野外科学观测中心及生态技术修复中心、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等机构。

  5年来,长科院获得财政近2.6亿元资金投入,一批基础设施、修缮购置、科研设备采购项目顺利实施。长科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建成并运行,移动办公系统投入使用,院信息化重点项目云计算平台建设全面展开,极大地提升了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科技平台逐步完善,科研基础条件达到行业一流水平。”郭熙灵如此评价5年来长科院科技平台与科研条件建设与发展,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以此为基础,可以更好地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服务。”

  培育院所文化

  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长江委足球联赛冠军、羽毛球赛冠军、乒乓球赛团体第四名、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三名……这些都是“十二五”期间长科院取得的比赛成绩。实施“蓝十字工程”,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出版《江花心语》刊物,长科院单位文化建设再结硕果。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一系列中央部署的重要工作全面完成,起到了成风化人的作用。“十二五”期间,长科院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充满勃勃生机。

  2015年7月底,长科颐信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科考队员,奔赴长江源进行科学考察,在即将返程之际,特赴青海省玉树州曲麻河小学拜访,将各自的高温补贴费以个人名义捐赠给该小学,帮助学生购买生活和学习用品,给予了孩子们极大精神鼓励。“这是长科院多年来形成的文化。”办公室副主任王迎春说。职工出差,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会自发地通过捐助物资、赠送书本、发起倡议等多种方式,为当地作一些贡献,以此来回报社会。近年来,随着长科院科研工作的延伸,这种正能量正在沿江地区不断传递。

  “爱好体育的有球打,喜欢文艺的有舞跳,热衷摄影的也有比赛可以参加……”党办副主任谢兵介绍的就是长科院为职工贴心打造的“蓝十字工程”。这一工程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以关心职工身体健康作为切入点,将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出台各项确保职工利益的政策以凝聚广大职工“爱水、爱江、爱院”的“三爱”文化作为落脚点,经过10年发展,已成为创新长科院单位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除了斩获众多体育类奖项外,文艺类奖项同样层出不穷,如由长科院员工自编自导自演的小曲《婆媳约会》在2015年获得了第九届湖北产(行)业文艺楚天奖表演类二等奖和剧本创作奖。“广大职工都把‘蓝十字工程’视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活动,参与积极性高,随之而来的是凝聚力与日俱增,精神面貌昂扬向上,工作状态始终积极饱满,科研成果也就日益丰富,为治江事业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王迎春说。

  5年来,长科院坚持以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班、支部书记例会、党务工作培训班、各类专题学习等形式大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发展新党员40余名,党员人数占全院职工总数比例从“十一五”期末的43%上升至50%。多个基层组织分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湖北省红旗党支部、长江委创先争优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党建工作呈现蓬勃生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也取得丰硕成果:共申报并撰写政研课题40项,多项成果分获部省级奖励和长江委奖项。大力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每年组织职工体检,做好对离退休职工和困难职工的慰问工作,离退休职工的待遇大幅度提升。2013年,长科院首次荣获“湖北省文明单位”称号,2015年,长科院再次被确认为“湖北省文明单位”;2013年,长科院材料所新材料室获得团中央“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岩土重点实验室获得全国总工会“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多人(次)获得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五一巾帼奖”、长江委“十佳老人”等荣誉。

  如今,长科院“创新、协作、诚信、奉献”的良好精神文化氛围愈发浓厚。

  科研工作成果丰硕,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平台发展日趋完善,文化建设生机勃勃……对于具有65年建院史的长科院来说,“十二五”的5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但脱胎换骨、浴火重生的长科院,却注定会载入史册,被历史深深铭记。

  春回大地,万物争发。崭新的“十三五”已经开启,长科院将在机遇与挑战中砥砺奋进,在拼搏与创新中铿锵前行,继续壮大科研实力,不断传承求实创新精神,为创造治江事业的新辉煌,提供强力的科技支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3月3日

高立洪 吴頔 贾海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首页.jpg
两会大图(交马总).jpg
首页图.jpg
首页大图模板.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