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科技创新激发动能 法治管理彰显效能
 
分享到:
2022-10-14
 

  □记者 田慧莹

  历史的长河,在这十年塑造又一个澎湃的时代。治水的步伐,亦如澎湃的长河,奔腾向前,见证时代发展的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治理能力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新时代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这是水利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十年——水利科技成果丰硕,国际合作不断加深,智慧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工程相继建设。科技创新为提升水利治理能力提供澎湃动力。

  这是体制机制法治管理完善的十年——水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及其各项水利工作和水事活动有了法律武器。科学立法为提升水利治理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是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的十年——水行政执法效能显著提升,水事秩序持续改善;水利行业监督体系基本建立,全面监督有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为提升水利治理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自立自强保障有力

  2020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雷鸣般的掌声,是对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行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水利坚持走创新之路的广泛共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新时代科技创新前瞻谋划、系统部署。

  新思路、新理念,推进水利科技跨越式发展。不断涌现的大国重器、创新成果,刻印下这十年治水兴水的飞跃与奋进。

  从长江三峡枢纽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取得112项世界之最,到南水北调工程取得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下部等创新成果,再到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解决了国内首例盾构机深埋破碎地层盾构始发及带压开仓换刀世界级难题……

  这十年,水利科技创新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水利标准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三峡水库和下游河道泥沙模拟与调控技术、黄河水沙调控技术、大型灌区节水增粮高效灌溉和灌排机械设备研发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打造水利治理“新引擎”;依托特大洪涝干旱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等研究,应对水旱灾害,防御更加从容;依托复杂条件下高坝大库建设关键技术等研发,工程管理亮点频现,质量稳步提高。同时,一批优质水利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标准科技创新奖等,标准化提档升级有力促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这十年,智慧水利作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实施路径之一,已经成为实现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抓手,成为水利治理能力提升的强力驱动。现代水利开启新篇章,“治水”变“智水”。

  坐在调度室,数字孪生黄河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夏润亮轻点鼠标,十多公里外,一架无人机缓缓起飞,几分钟就完成了对河流的测流工作。“这是我们建设的一个虚拟黄河流域。”夏润亮指着屏幕上显示的“黄河智慧防汛系统”介绍,智慧防汛系统体现了数字孪生的先进理念,实现了防汛“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通过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决策者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地掌握流域或区域的雨水工险现状、异常和趋势,还能看到现场看不到的综合分析数据。

  2021年12月21日,大藤峡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启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序幕。先行先试,以点带面,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数字孪生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三峡、南水北调、小浪底、丹江口、岳城、尼尔基、万家寨等工程管理单位编制数字孪生工程建设方案。新开工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从智慧设计,到智慧建造,再到智慧运维”全周期应用数字化技术;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利用智慧云平台掌握现场施工的全流程信息……

  聚焦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快构建。

  目前,已建设全国水利信息点43万个,5186条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实现了水文监测全覆盖,11万座国家报汛站雨量水情监测信息收集传输时间由过去的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55类1600万个水利对象,实时动态管理和在线更新,实现空间化管理。

  这十年,通过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我国水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通过开展水利多双边交流与合作,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水利合作,加速推动水利技术标准联通,大力实施援外培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深度参与重要国际水事活动,我国专家在灌排、大坝等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学术机构担任领导职务,贡献中国智慧。同时,大力实施水利国际合作项目,在流域综合治理等领域实施科技合作和金融组织赠款项目,持续助力水利治理能力系统性提升。

  法治管理不断强化

  法治建设纵深推进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是法治之先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长江、黄河保护立法等作出明确指示,为新时代治水兴水和水利法治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十年来,我国水利法治建设在新时代的号角声中取得了全面进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21年,《水利部关于强化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的指导意见》实施,立足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制度保障。一纸蓝图逐渐变成一张覆盖全国的“大网”,水法规体系加快完善。

  随着长江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农田水利条例、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安全保卫条例等出台,我国已建立起以水法为核心,包括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5部法律、20件行政法规、55件部门规章、100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较为完备的水法规体系。

  2022年5月,江苏省张家港市水政监察大队执法人员一如既往地在长江水域开展执法巡查。碧波荡漾,过往的船只井然有序,多年前经常出没的非法改装“三无”(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采砂船与运砂船,如今已不见踪迹。“自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以来,我们的执法底气更足,对非法采砂打击力度也更大了,采砂秩序持续向好。”水政监察大队队长沈琳说。

  作为首部流域性法律,长江保护法针对长江禁渔、岸线保护、非法采砂等重点问题,提高罚款额度,增加处罚方式,补齐现有法律短板;通过规定更高的保护标准、更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时,直击现实痛点,设置“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等章节,明确了具体保障措施;突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筑牢长江大保护的法治根基。

  立法让母亲河焕发新颜。继长江保护法后,我国立法保护母亲河即将树起又一座丰碑。在全社会翘首以待中,黄河保护法草案完成起草,进入审查程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进行了两次审议。

  草案聚焦黄河流域突出问题,围绕规划与管控、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污染防治、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保障与监督等内容制定相应措施,将有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及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成为水利治理能力提升的“助推器”,有力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要打破区域行业壁垒,加强流域综合执法,构建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管理格局,一体提升流域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强调。

  统一规划部署下,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逐步完善健全。随着水利部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制定的《关于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联合公安部制定的《关于加强河湖安全保护工作的意见》陆续发布,治水合力不断汇聚,水行政执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从治水害、兴水利起步,逐步向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保障国家水安全等领域延伸,我国水法律规范体系和水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更加完备系统管用,以良法促进了发展、保障了善治。

  凝聚合力强化监督

  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2022年7月,随着起重机将河道内最后一组网箱吊上河岸,西江干流梧州段9717个养殖网箱全部被清除。在水利部的统一部署下,经过短短4个月的整治,西江干流多年乱象不再,水事秩序明显好转,切实维护了泄洪通道和行洪区安全。

  这只是水行政执法效能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强化水事案件源头防控、动态治理,推动常态化执法、专项执法、执法监督全面发力,水行政执法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单一到综合、从零散到规范,在不平凡的历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5年以来,全国现场制止违法行为81.82万起,查处违法案件14.63万件,组织实施河湖执法三年行动(2018—2020年),推动4267件陈年积案全部“清零”。健全完善跨部门联合执法协作机制、建立健全跨流域跨区域联动机制,强化全流域联防联控联治;大力开展京津冀水资源、防洪保安、部分流域地下水超采治理等专项执法行动,水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不断提升。

  在水行政执法效能不断提升的同时,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安全生产、水利资金等行业监督工作也在持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临近检查才通知地方,就是不留做面子工程的时间,巡查组就是要了解真实情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022年7月,水利部监督部门相关负责人在赴贵州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履职巡查时说。

  聚焦水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水利部门法定职责履行情况,水利部每年组织监督检查,不断深化监督巡视、暗查暗访等工作方式,确保监督检查工作成果可靠,紧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释放利剑高悬、监督常在的鲜明信号。

  2018年以来,共派出近9000组次、3.6万人次开展监督检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行业监督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目前已出台25项,形成较为全面的制度体系。4年来共实施责任追究2000多家次,公开230个监督检查或监督工作的典型案例。

  此外,完善监督“2+N”制度体系,建立“全面覆盖、上下贯通的水利行业监督体系”,推动流域管理机构日常监督的专职化,加强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监督,提升监督信息化水平……水利行业监督在体制机制及制度建设上多点发力,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

  为不断提升监督服务能力,水利监督部门创新监督方式手段,优化监督平台。社会监督渠道与行业监督彼此支撑、良性互动,织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网。

  打开搜索引擎,以“12314”为关键词检索,不难看到一批案例。自2020年开通以来,12314监督举报平台推动解决了2000多个农村供水、河湖“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开辟了水利监督新渠道,打造了为民服务直通车。

  随着水行政执法、监督效能的提升,一大批水事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各领域发现问题数量逐年下降,各环节险情隐患显著减少,工程运行安全情况得以改善。

  十年攻坚,河湖治理有了智慧根基,科技含金量越来越足;十年奋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法治保护网越来越牢固;十年探索,执法、监督工作及时为河湖“体检把脉”,河湖生命力越来越旺盛。

  回望来时路,砥砺更前行。站在新的起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水利正致力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强化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完善监督治理体系,系统性提升水利治理能力,有力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贡献水利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2年10月14日

田慧莹
责任编辑:陈帅 校对:邓婉颖 焦天(见习)
相关新闻
 
水利部发布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水利部印发水利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
水利部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第三期全国水利系统司局级领导干部法治专题培训班在河海大学举办
水利部召开普法工作座谈会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