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实录
 
分享到:
2022-08-10
 
  

  编者按:8月10日,水利部召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介绍有关情况,并与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湖北省水利厅厅长廖志伟一起回答了记者提问。本报记者根据现场文字实录整理会上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王鹏翔 李卢祎

  十省份7月完成投资超过50亿元

  中国日报记者:上个月新闻发布会提到上半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稳投资、稳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请问7月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何?

  张祥伟:7月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各地水利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全面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水利有效投资的作用,为稳住经济大盘作出新贡献。7月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投资完成力度不减。1月—7月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56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4%。去年达到这个目标大概在10月底、11月初,今年7月就突破5000亿元大关,比去年提前了3个月。7月完成投资1226亿元,虽然受汛期影响,但完成投资与6月基本持平,5月、6月、7月完成投资都超过千亿元。从各地完成情况来看,有10个省份7月完成投资超过50亿元,特别是湖北、云南、湖南、河北4个省份7月完成投资超过了80亿元。

  二是项目开工取得新进展。除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外,还开工了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治理,河北大陆泽、宁晋泊蓄滞洪区防洪工程与安全建设这些重大项目。截至7月底,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1.6万个,投资规模7399亿元,与6月底相比,新开工项目增加了2210项,投资规模增加1304亿元。

  三是投融资政策持续发力。积极组织地方水利部门、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项目对接,特别是最近密集地进行集中对接,全力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社会资本对水利的支持。7月新增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436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和社会资本落实564亿元,是6月的1.9倍。

  四是就业作用进一步发挥。7月,水利项目新吸纳就业人数31万人,其中农民工27.6万人,分别是6月的1.3倍和1.5倍,吸纳就业人数创新高。

  下一步,水利部将充分利用现在的有利时机,全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全年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

  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要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规划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请问水利部在灌区发展方面有什么考虑和新的进展?

  刘伟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4%,生产了全国总量75%以上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是我们粮食生产主阵地。特别是大中型灌区,旱能灌、涝能排,最大程度保证了粮食稳产,是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基础支撑。水利部高度重视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主要采取了四个措施。

  第一个措施是扩大灌区面积。新建一批大中型灌区,“十四五”期间规划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新增储备灌溉耕地潜力大的地区,新建30处现代化大型灌区,可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5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80万亩。目前,已经开工建设27处大型灌区,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开工广西大藤峡、江西大坳和梅江等3处大型灌区。

  第二个措施是提升灌区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快推进现有大中型灌区改造。“十四五”期间规划对124处大型灌区和1000多处中型灌区实施现代化改造,可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9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约1.2亿亩。2021年以来,已经安排中央投资对101处大型灌区和485处中型灌区实施现代化改造。同时,选择安徽淠史杭、内蒙古河套等一批大中型灌区,开展数字灌区先行先试,全面提升灌区管理水平。二是优先推动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已经建立了部门协作机制,定期协商研判,推动大中型灌区一张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信息共享,指导各地统筹大中型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从水源到田间的灌排工程体系,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第三个措施是保障农业供水。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谋划国家水网总体布局,加快建设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推动区域水网和省、市、县水网建设。充分挖掘水利工程的调蓄能力和供水潜力,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保障农业供水、灌区供水,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水资源保障。

  第四个措施是提高用水效率。坚持“四水四定”,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实施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以黄河流域为例,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通过提升用水效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价格杠杆,吸收社会资本,促进农业节水和工程良性运行。

  建台账强调度保资金

  加快灌区新建改造进度

  经济日报记者:大中型灌区建设投资对促进就业、消费、扩大内需具有非常明显的带动效益,请问水利部如何加快灌区新建和改造进度,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

  陈明忠: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项目点多面广、产业链条长,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而且灌区项目大多数分布在田间地头,创造就业机会多,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能够有效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民工外出就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同时,通过灌区建设改造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了一举多得。水利部高度重视,重点从四个方面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发挥水利工程投资拉动的作用。

  一是实行清单管理,细化分解建设任务。水利部锚定目标任务,按照灌区项目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比如初步设计批复、招投标、开工等逐项目进行分解,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建立工程台账,实施清单管理,确保项目应开尽开、能开早开。

  二是强化调度协商,推动堵点问题解决。水利部建立周调度、月会商机制,及时掌握工程建设最新进展情况,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难点及时进行研判分析,精准施策。水利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围绕推动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专门建立协调机制,及时协商解决有关问题。同时,水利部与各个流域机构和地方水利部门建立上下协同推进机制,共同推动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和难题。

  三是加大督办力度,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今年水利部分别在3月、7月印发督办函,6月以来,派出多个工作组开展现场督办,督促指导各地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进度、严格工程建设质量控制。

  四是积极落实建设资金,保障工程建设需求。及时下达中央资金,同时指导地方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用好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足额落实地方建设资金。江苏省在大型灌区中央投资还没有下达的情况下,先期下达省级建设资金,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各地也都采取了很多有力有效的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今年大中型灌区新建和改造项目投资规模达到388亿元,安排投资的529处灌区项目已开工455处,完成投资178亿元。国务院明确今年重点推进的6处新建大型灌区,到目前为止已有3处开工,另外还有2处基本完成前期工作,预计9月开工。通过这些项目建设,发挥了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作用。

  农村供水工程投资结构明显优化

  中国财经报记者:今年以来,水利部通过“两手发力”扩大水利有效投资,请问在农村供水方面如何筹集资金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

  陈明忠: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指导督促地方强化政府和市场作用,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目标指标约束,系统谋划供水工程建设。水利部2021年印发农村供水保障“十四五”规划,确定总目标任务,逐级把目标指标分解到各省,通过省再分解到市县,分解到年度。水利部特别突出了两项硬指标:一是到今年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要达到85%,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的比例要达到54%,这两项指标都分解到省。各省依据这两项指标系统谋划地方农村供水项目,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强化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对偏远山区积极开展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提升。

  二是强化政银企对接,广开资金渠道,创新投融资机制。水利部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社会投资机构出台一系列投融资政策,召开全国视频会议,解读水利部与相关金融机构联合出台的投融资政策,交流推广地方经验做法。指导部署各地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各地财政投入等政府投资作用,主动对接政策性银行、水利投资企业及社会资本等渠道,推荐重点项目。编发农村供水工程“两手发力”典型案例,印发工作简报,供各地学习参考借鉴。

  三是全面推进水价改革。价格机制是融资环境中的重要“牛鼻子”,水利部狠抓农村供水水价改革,到目前为止,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收缴水费,同时对特殊地区、特殊人群建立政府补助机制,为“两手发力”营造有利条件和社会环境。今年1月—7月,各地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743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占40%、银行贷款占23%、财政资金占20%、社会资本和其他资金占17%,投资结构明显比往年优化,较好保障了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需求,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供水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累计排查解决160.7万农村人口饮水不稳定问题,坚决守住农村饮水安全底线。

  二是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进展加快,水平不断提升。已经开工农村供水工程10905处,完成投资466亿元,提升了2531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其中规模化供水工程开工1898处,受益人口达1861万人。

  三是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持续强化。水利部会同财政部下达2022年度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中央补助资金30.7亿元,各地共落实43亿元,累计维修养护农村供水工程6.7万处,服务人口1.3亿人。

  下一步,水利部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锚定年度目标任务,继续跟踪调度,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为稳经济、促增长、保就业作出应有贡献。

  江苏扩大土地出让金比重

  用于大中型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封面新闻记者:今年来江苏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

  陈杰: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产粮大省,全省粮食产量连续8年超700亿斤,2021年达749.2亿斤,创历史新高。大中型灌区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是名副其实的“粮袋子”“菜篮子”。今年国家安排江苏35个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投资计划18.9亿元,已完成15.3亿元,占计划任务的81%,超序时进度。主要做法有:

  一是坚持藏粮于地,高标准规划。围绕能灌能排、节水生态、智慧高效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江苏对照划定的基本农田组织编制“十四五”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规划,着力打造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二是坚持“两手发力”,高质量建设。省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土地出让金用于大中型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比重,中型灌区省级补助比例较去年上调了10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亩均1750元提高到3000元。年初先期下达部分省级资金,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同时充分利用好金融支持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坚持大中型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协同推进,落实好《江苏省农村水利条例》,强化建设管理有效衔接。

  三是坚持科学调度,高水平管理。今年入梅前,苏北地区发生严重气象干旱,通过调度江水北调,梯级泵站抽引长江水,千方百计保水源,强化用水管理,实行轮灌机制,有力保障了全省3300多万亩水稻顺利栽插,为夏粮增产、秋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湖北坚持把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

  作为主攻方向

  人民网记者:湖北省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方面比较突出,请问具体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廖志伟:在水利部大力指导下,湖北省全力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提出“千吨万人”规模化供水在全国推广,探索“建大、并中、减小”理念被水利部确定为“十四五”农村供水建设要求。湖北主要做法是:

  第一,坚定一个方向。多年来,湖北坚持把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并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农村供水工程数量从2015年的100余万处减少至目前的22.9万处,其中规模水厂814处,服务78%的农村人口。“十四五”时期湖北还将规划建设各类供水工程561处,可惠及2058万人,力争将规模化水厂服务农村人口的比例提高到85%。谋划湖北“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规划在2035年前构建“三江多支贯通、百库千湖联调”现代水网格局,为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第二,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建设上重点推进三年补短板项目。“十四五”的前三年,重点实施79个农村饮水提标升级补短板项目,总投资100亿元,计划改善1000万农村人口供水水平,目前已完成投资35亿元,改善471万人。为优化工程布局、提升工程品质,湖北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和施工,优选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强化建设进度和质量管控,使新建规模水厂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如英山县西河等一批现代化水厂受到《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和群众点赞。二是管理上重点深化体制改革。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意见,要求各地推行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小小联合等管护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县市组建县级城乡供水或农村供水公司,对县域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一体化管理。目前全省已有25个县市实现城乡统管,23个县市打造智慧供水平台,308处水厂实现关键参数动态监测、全要素智慧管理。

  第三,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分级落实机制。省委常委会三次专题研究,省有关领导多次现场调研和召开会议推动。省直有关部门分工明责,省水利厅建立厅领导分片联系制度。二是要素保障机制,在做好用地、审批等要素保障同时,筹资48亿元,其中省级财政4亿元,市县财政10亿元,申请债券、贷款及融资34亿元,联合召开“两手发力”工作推进会,与国开行等签订政银战略合作协议,各市县预期贷款需求46.2亿元,已签约13.09亿元。蕲春、汉川协议社会融资23.8亿元即将落地。三是通报考评机制。将三年补短板项目列入“2022年省级重点实事项目清单”,纳入省政府督查范围。还将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实绩等考核,做到硬账硬结。

  因干旱洪涝发生的

  临时性饮水困难全部解决

  中国水利报记者:今年洪旱灾害对农村供水、大中型灌区造成哪些影响?主要采取哪些措施应对?

  刘伟平:洪涝和干旱都会对农村供水和大中型灌区生产造成影响。洪涝会造成水利工程出现水毁损失,同时如果灌区农田排水不畅,也会引发造成农田受淹;干旱则会直接威胁供水安全。

  今年7月以来,我国旱涝并存,总体来看是南北涝、中部旱。从气象上来说,副热带高压进入7月以后长期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也就是我国中部地区。在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两侧形成了两个降雨带,南方雨带在珠江流域;北方降雨主要在松花江流域松花江吉林段和辽河流域辽河、浑河、太子河等,海河流域徒骇马颊河和子牙河、黄河流域山陕区间正在经历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这些区域形成了北方降雨带。而中部区域则降水偏少,比如说长江中下游。

  7月,全国平均降水量99毫米,比常年同期125毫米偏少21%,其中西北中部西部、江淮南部、江南中东部、西南大部地区偏少三至七成。长江流域降水少,目前长江中下游和两湖(洞庭湖、鄱阳湖)水位持续偏低,比常年同期水位低3~5米。截至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319万亩,有36万人和85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受洪涝灾害影响,辽宁等地农村供水工程和灌溉工程遭受水毁,影响供水人口约6万人。

  水利部高度重视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李国英部长多次主持专题会商,滚动研判汛情、旱情形势,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的目标部署应对工作。水利部印发通知、派出工作组指导地方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居民饮水和灌区供水保障工作。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督促有关省份全面落实农村供水保障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等“三个责任”,将责任人名单进行公示,明确职责权限,层层压实责任,切实履职尽责。

  二是加强科学调度。指导有关省份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统筹防汛抗旱,科学调度水工程。优化农村农业水源调配,综合采取蓄、引、提、调等综合措施,尽可能增加抗旱水源。组织灌区对苗情、墒情、用水需求等开展专项调研,及时调整供用水计划,加强工程维修养护和灌溉巡查,全力保障农村供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三是制定应急预案。指导各地在县级和千吨万人水厂供水已有应急预案基础上,对以山泉、溪沟、塘坝、浅井等为供水水源的小型供水工程,编制应急供水预案,分区分类提出明确的应对措施,储备应急物资,加强应急演练,做好提前筹备和有序应对,做到有备无患。

  四是及时妥善应对。指导受水旱灾害影响的地区全面摸排农村供水和灌溉工程受损状况,摸排了解群众饮水安全情况,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受旱情影响的地区因地制宜采取延伸管网、开辟新水源、分时供水、拉水送水等措施,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保障规模化养殖牲畜基本饮水需求,加强灌区及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同时,加强水质检测和净化消毒,保障水质安全。对水毁工程全力组织抢修,尽快恢复农村居民和农业灌溉供水。

  经过积极应对,各地因干旱、洪涝发生的临时性饮水困难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农业成灾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水利部将继续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保障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8月11日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水利部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度会商
科技创新支撑水利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在北京举办
2023年上半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实录
水利部举行2023年上半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
李国英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蓄滞洪区建设管理工作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