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决胜堰塞湖
 
分享到:
2014-08-15
 

堰塞体巨石爆破

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右)和云南省水利厅厅长陈坚在现场督促指导 本报记者 刘彦海/摄

泄流槽开挖

  □本报记者 刘彦海 王浩宇 师晓莹

  “轰……”一阵阵炮声接连响起,一股股烟雾在红石岩堰塞体人工泄流槽底部升腾而起。8月12日16时,随着武警水电部队最后一次实施堰塞体巨石堆应急除险爆破成功,铲车迅疾投入开挖施工。17时,一条深8米、底宽5米的人工泄流槽在堰塞体中部全面形成,标志着红石岩堰塞湖应急除险任务顺利完成。

  此刻,亿万国人悬了多日的心终可放下。事关震区3万余人生命安全的堰塞湖排险决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危湖高悬,排险方案迅速制定

  危湖高悬。横亘在牛栏江上、高于水面49米的红石岩堰塞湖,因其极高的溃坝风险,一度成为鲁甸 “8·03” 抗震救灾工作中最大最难攻克的“堡垒”。

  这是一座危险级别为极高危险级、风险等级为Ⅰ级(最高级别)的大型堰塞湖。堰塞体一旦溃决,引发洪水等次生灾害,将严重威胁3万多人的生命和3万多亩农田,对震后余生的灾区群众和抗震救灾工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严密防范次生灾害。”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等中央领导在震后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8月4日上午,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紧急召开会议,迅速作出部署并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带领的国家防总工作组,于8月4日晚抵达昭通,立即会同地方相关部门研究红石岩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并现场成立了云南省红石岩堰塞湖应急抢险指挥部。

  一场堰塞湖应急排险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堰塞湖水位是多少?入湖流量是多少?堰塞体是何形状?由什么构成?……一个个问题摆在刚成立的应急抢险指挥部面前。摸清堰塞体和堰塞湖地形,成为当务之急。

  此时受地震影响,通往堰塞体的道路被阻断。但是地震阻断不了水利人应急排险的决心。车路不通,就走;没有路,就摸着山体往前探;遇到滑坡体,就翻过去:水利人想方设法挺进堰塞体。

  一个个勘察数据向应急抢险指挥部汇聚。

  与此同时,一批国内顶尖水利专家,带领技术人员,根据实地勘察得出的数据,紧张细致地制订堰塞湖应急排险方案。演算,分析,求证,校核,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不仅一线人员在忙碌,后方的中国电建昆明院、长江设计院、昭通市水勘院等几百人的技术团队,也在紧密配合,高速运转。

  “险情再大,困难再多,也难不倒我们科学、安全、高效处置堰塞湖险情的决心。”作为经验丰富的堰塞湖除险专家,长江委副总工夏仲平的话,代表了参与排险处置80多名专家的心声。

  作为经验丰富的堰塞湖除险专家,长江委副总工夏仲平的话,代表了参与排险处置80多名专家的心声。四川唐家山堰塞湖、甘肃舟曲堰塞湖应急除险现场,都曾留下他奋战的足迹。

  仅用2天时间,一份高质量的《云南省鲁甸“8·03”地震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置报告》“出炉”,并获得抗震救灾指挥部批复。

  应急排险,军地协作攻坚克难

  灾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冲锋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排险处置各方步调一致,上下联动,军地协作,昼夜奋战,仅用9天时间,就打赢了这场堰塞湖应急除险攻坚战,除掉了堰塞湖的高危溃坝风险。

  此次红石岩堰塞湖应急排险采取工程处置措施与群众转移避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工程措施主要是在堰塞体上挖出一条深8米、底宽5米的泄流槽,同时借助自然力量并实施爆破,使已遭受严重破坏的红石岩水电站调压井及其施工支洞检修孔联合泄流。

  方案尽管制定出来,可是现实条件却是十分艰难的。 

  “具有‘巨大、极险、艰难’三个显著特点。” 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红石岩堰塞湖排险处置指挥部指挥长刘宁精准地定位了堰塞湖险情特征。

  “艰难”,就是指应急处置难度极大。采取工程措施排险,需要抢通震毁公路,让大型设备进入堰塞体。抢修左岸下游通往堰塞体道路,在断崖上凿壁架桥,艰险困难;抢通右岸上游通往堰塞体的道路,有2公里路段只能靠漕渡门桥;堰塞体两岸山体,尤其是右岸高600米的陡峭山体,受余震和降雨的影响,还在不断崩塌,给施工带来很大安全风险;堰塞体上面巨石块体大,只有先解爆才能用大型机械开挖作业。

  “人民有困难,请找解放军。”艰难险阻面前,武警水电部队官兵迎难而上,成都军区十三集团军、十四集团军、云南省军区等抢险部队冲破险阻……

  这是一场何等艰巨的攻坚决战!7位省部级领导、20多位将军现场指挥。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多次主持会商研究堰塞湖应急处置有关情况;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与武警水电指挥部司令员岳曦现场坐镇指挥堰塞体泄洪槽开挖工作;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戚建国、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建平、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省长李纪恒多次赴堰塞湖现场指导排险工作;云南省副省长尹建业驻守指挥部协调组织后勤保障工作。

  决战冲锋号嘹亮地吹响了。汗水浸透了衣衫,机器轰鸣着干劲,灯火照亮了夜空。

  “轰隆隆”的巨石堆爆破声,“哗啦啦”的余震碎石滚落声,“嗒嗒嗒”的机器敲击声,“唰唰唰”的暴雨降落声,联合奏响了激越有力的决战进行曲。部队官兵炸药背了一包又一包,凿孔打眼一个又一个,开挖深度一米又一米。

  在施工过程中,武警水电官兵不断克服陡峭山体崩塌、余震、滑坡飞石等险情。施工开挖过程异常艰巨,堰塞体大部分为巨石,必须进行爆破分解后才能开挖,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增加了震落松散山体滑坡的风险。堰塞湖施工交通条件十分困难。成都军区十三集团军、十四集团军部队官兵与水电十四局施工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打通公路交通、爆破施工,在堰塞湖上架起悬浮舟,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设钢架桥。

  激战高峰时,1100多名部队官兵、100多台机械日夜忙碌在堰塞体应急除险现场一线。

  大功告成。目前,联合运用堰塞体中部人工泄洪槽和右岸应急泄流通道,可以达到宣泄5年一遇洪水的标准,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规定的“应急处置”阶段行洪要求,堰塞湖洪水位和溃坝风险有效降低,实现了保证上下游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目标。

  决战时刻,保障服务全力跟进

  红石岩堰塞湖应急排险胜利的取得,离不开多部门的密切合作、有力保障。

  水利部水文局专门为本次救灾配置了7套视频遥测水位实时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预报堰塞湖区域水情、雨情以及水位、流量等;云南省水文局抽调各分局的技术骨干,组织精兵强将,加密监测,做到每小时报送一次水文水情信息。

  气象部门及时组织对堰塞湖进行雨情等气象观测,滚动传回了堰塞湖上游附近现场的实时监测气象数据。

  地质部门对堰塞体周围地质环境进行拉网式排查,尤其对堰塞体处置区、堰塞湖淹没区、排险处置队伍及现场指挥部所在地周边、堰塞体下游红石岩电站厂房施工区等进行重点调查并提出防范措施。

  总参第四测绘导航基地和国家能源局大坝中心利用无人机对堰塞体周边进行航拍,将288平方公里航测影像资料和低空高清成像资料提供给设计单位和救灾指挥部门,为应急排险处置提供及时可靠科学的决策依据。

  能源部门及时协调电网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全力保障应急排险电力、油料供应。油料供应点前移至堰塞湖码头,便于堰塞湖排险处置设备及时加油。

  三峡公司、金沙江中游公司、华能澜沧江公司派出专业打捞队,清理堰塞湖内大量的木板、农作物秸秆、树枝及生活垃圾等,保障大型排险处置机械水上运送安全,降低疫病风险。 

  昭通、曲靖两市政府高度重视,分别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保障小组,全力做好群众转移避险、后勤服务保障和统筹协调。

  “这里不仅余震不断,而且又热又累又不方便,晚上蚊子比较多,目前个人最大的困难是无法洗澡。”鲁甸县水务局女职工杨琼说。她和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定基等10名同事,负责为堰塞体排险施工人员做好后勤保障。到堰塞体上工作以来,她和同事们已经连续奋战5天没回家了,别说洗澡,身上的衣服也没换过。在临时搭建的场所,女同志在这里干活有诸多不便,但她却说抗震救灾是水利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

  胜利果实弥足珍贵,决战过程异常艰辛。当日后一座减灾兴利的红石岩水库大坝矗立在牛栏江上时,人们会铭记今天参与应急除险各方团结协作的奋战历程,那正是为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树立起来的一座丰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8月15日

刘彦海 王浩宇 师晓莹
责任编辑:李爽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