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一跨千米看长江
 
分享到:
 

荆63附近粒子流场

上荆江下段动床试验(蛟子渊边滩)

  □本报记者 袁玥 王浩宇 车小磊

  从长江干流的枝城顺流而下到螺山,需要多长时间?在长江科学院沌口科研基地,答案是徒步而行约10分钟。在这里,380千米长的长江河段,按照水平方向1∶400、垂直方向1∶100的比尺微缩成近1千米长。但纵使被缩小,这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防洪模型。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长江科学院沌口科研基地,一探长江防洪模型的“庐山真面目”。

  沌口科研基地占地约40万平方米,其中从枝城到螺山长江干流河段试验大厅约4.6万平方米,洞庭湖试验大厅约1.7万平方米。一走进干流试验大厅,“空旷”“宏大”“壮观”这样的词语就跳入脑海。时下未能赶上基地做模型实验,放眼望去,460米长、90米宽的试验大厅里,只有几位工作人员在做日常维护工作,彼此稍大声说话甚至能听到回音。大厅顶部为4个拱状结构,在约30米高的拱顶下密布着钢构网架。据长江科学院河流所渠庚介绍,这里采用了“提篮拱加凹结构”,通过悬索吊下来提着整个网架,拱形设计也分担了很大荷载,不仅减少了用钢量,还实现了大厅中间无一根支柱,使试验观察视野更开阔,毫无阻隔。

  踏上模型,沿着水泥砌成的“河道”蜿蜒向前,只见“城陵矶”“观音洲”“枝城”等地名被标注在“河道”边,重要“河段”旁还立有标识牌介绍这一“河段”概况,并配有对应的地图。在“下荆江江湖汇流河段”,一层薄薄的天蓝色沙子铺在“河床”上,相比普通沙子触感更细腻,质量更轻盈。渠庚介绍,这是上一次试验时还未清理完的模型沙,不同试验会根据研究河段具体特点,按特定的颗粒大小、比重、级配专门加工生产,以模拟原型长江的泥沙。“做试验时,就能看到水清沙蓝,十分直观好看。这样的模型沙一来可控、可调,二来便于观测,三来也赏心悦目,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渠庚自豪地说。

  登上10米多高的廊道,整个长江防洪实体模型尽收眼底。渠庚指着一处带有电子显示屏的水管告诉记者,这是其中一段模型河段的进水口。做试验时,先比照真实河床在模拟河道中铺好模型沙,再计算好进口处的水沙对照参数,将数据输入控制系统的计算机,就能自动完成加水加沙全过程。这一泥沙模型试验加沙工艺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别看长江防洪模型规模如此之大,但实际做试验时往往所需人员并不多,试验中可能涉及的水位、地形、流速、含沙量等数据测量,也均实现了自动化。”河流所的许明介绍。采用模型三维地形自动量测系统将探针安装在测桥上,通过扫描架设有轨道的断面,即可在电脑上显示出水下地形图;借鉴医疗器械中的B超设备,研制出的“水下二维流场成像测量系统”,可应用于含沙量的自动测量;定床试验中释放白色飞碟状的示踪颗粒,安装在大厅顶部网架间的摄像头即可捕捉到粒子踪迹,经图像处理得出全试验段的表面流速和流态……

  基地里进行的实体模型试验,常常是对长江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段的模拟预测,即便按照时间比尺“快进”,一次试验全过程也需至少1个月左右不间断的放水过程,这时,更为快捷的数学模型就发挥了补充作用。在长江科学院河流所,副所长张细兵向记者展示了长江防洪模型中的数学模型:一维模型用图表形式展现长时段内河床冲淤、洪水演进等数据;二维模型用动态地图还原重要河段的水文情况,不同深浅的蓝色区分河水深度,不同颜色的箭头代表不同的流速矢量;三维模型则更加逼真、直观地模拟原型长江各个变量,运用于更复杂河段的模拟研究。“虽然相比实体模型更为便捷,但数学模型计算量也非常大。”在实验室大型计算机运作的“嗡嗡”声中,张细兵说,“实体模型与数学模型相辅形成,互相验证补充,共同构成整个长江防洪模型。”

  规模大、研究对象大而复杂、研究方法和所使用的量测控制手段先进……正是这个具备诸多“大”和“特色”的防洪模型,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和治理规划编制、洪水调度与决策、江湖治理开发与保护提供着重要的科学依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4月17日

袁玥 王浩宇 车小磊
责任编辑:陈静
相关新闻
 
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完成年度消落任务
长江委部署防御近期强降雨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保共治
长江科学技术奖成果推介会在武汉召开
长江委部署近期强降雨防御及水库调度工作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