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保护文化遗产 讲好运河故事
 
分享到:
2020-12-24
 

  编者按:中国大运河由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我国唯一在用世遗项目。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20年11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本期邀请中国水利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三位馆员,为我们讲解文物背后的运河故事,带我们了解璀璨的运河文化,以及大运河博物馆为传承运河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

  

  涂师平: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功用

  近年来,各地兴起了建设运河博物馆、举办运河文化展览的热潮。如何建设好运河博物馆、发挥好运河博物馆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展览主题和内容要避免同质化,各地要根据自身地域特色、自身文化遗产资源,突出各自特色文物,做好展览主题定位;二是展览陈列形式应为室内展览与室外陈列相结合,博物馆室内展览以可移动文物为主,露天陈列以不可移动的遗址、场景、雕塑为主,使运河博物馆与大运河文化带、运河文化公园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参观体验布局;三是博物馆的研学教育要讲好故事,必须大力研究、挖掘运河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讲好大运河人物、工程、漕运、风俗、花石纲等各种故事,讲故事时以文物为依托,做到“见物、见事、见人”,使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动有趣。同时可将这些故事做成画册、课件、展板、音视频教育产品,通过媒体传播、讲座研学、流动巡展、校园剧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社会教育。

  (作者系中国水利博物馆研究馆员)

  

  汤旭: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好支撑

  运河博物馆的陈展设计应该以运河的历史、文物、考古遗迹作为基础,借用新兴的展览方式,让参观者能领略真实的运河文化。运河博物馆的研究功能也应充分发挥,利用自身优势,深入发掘和阐释文物、遗迹中蕴含的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作为运河文化的宣传教育窗口,除了展览功能外,运河博物馆也要积极策划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运河文化。由此,运河博物馆才能为建设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强化大运河国家文化符号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馆员)

  

  夏菡萏:深入开展运河文化研究与共享

  近年来,运河沿线的城市越来越重视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许多城市结合地方特点建立运河博物馆,成为运河文化考察研学的主要场所。各博物馆之间应建立起良好沟通交流平台,适时策划运河相关主题的展览,深入开展运河文化研究与共享,为广大运河文化爱好者提供高品质展览。

  (作者系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助理馆员)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12月24日

涂师平 汤旭 夏菡萏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今日揭秘!酒与水交织的情缘
白鹤梁题刻:传承水利文化精神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文旅部文物局联合召开发布会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一部潮起潮落的水利文化史——绍兴三江研究文集出版
水利部青年文化大讲堂开讲 周海宏作首场讲座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