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荷兰:水治理战略的演变
 
分享到:
2020-11-13
 

荷兰风车 资料图片

荷兰水利工程 资料图片

  □吴昊

  荷兰三分之一的土地位于海平面之下,整个国家都在堤防的保护圈内。从中世纪开始,荷兰人就利用风车抽水,开挖了大量人工渠道。基本上除了上游的莱茵河,内部的水网都是人工开凿,因此造就了荷兰郁金香花田直线化的种植形态。

  长期以来,荷兰水患不断。1953年堤防决口,许多城镇被淹。从那以后,荷兰建立了非常发达的防洪圈系统。防洪标准最低1250年一遇,而阿姆斯特丹等重要城市甚至达到1万年一遇的标准。其中不乏经典的水利工程,包括须德海大坝、三角洲工程等。

  20世纪90年代以前,荷兰的水系治理更多的是单一防洪工程主导的思路。1990年,荷兰政府组织了一项竞标。在提交的方案中,一家公司凭借莱茵河水系治理的新思路中标。这个方案的创新之处在于“退耕还湿”,也就是把莱茵河两岸被农业侵占的河漫滩区域恢复自然,其中包括了林灌地、洪泛湿地、水塘、野生动物四个必备元素。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管理框架,成为流域后续发展的弹性基础。

  荷兰的水问题在2000年前后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是上游来水流量增多;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上的风暴潮增多,土地也以每年固定的速度下沉。

  1993—1995年,由于暴雨、融雪增加等影响,莱茵河及其支流水位高涨,沿线法国、德国、荷兰均有溃堤情况发生。荷兰人意识到防洪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加高堤防的做法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

  虽然河堤防洪标准很高,也没有溃堤,但同样引起了社会恐慌,有近2.5万人撤离了城市。这也使荷兰政府深刻认识到,传统水利工程随着防洪标准的不断提高,潜在的风险也相应提高,一旦发生灾害,财产损失将比原来更大。因此,他们在探索新的水治理战略时,研究了大量绿色空间或城市空间里,如何构筑增量容纳空间,以实现洪水调蓄功能的问题。

  2010年左右,荷兰政府提出了一个包含30多个试点城市的工程——“还地于河”(Room for the River)。这个计划的实施目标是防洪安全、空间质量以及生态保护,总体思路是超越堤防加固的单一工程手段来打造一个全新的治河体系,具体目标不只是安全问题,而是要提升整个滨水城市的环境空间质量。

  还地于河项目

  具体措施不仅是加强堤防,同时还有多样策略。其中代表性的项目是奈梅亨退堤。该项目将北岸堤坝退后350米,新建支流渠道,以确保河水位在峰值期降低34厘米,以解决水安全问题。同时结合城北区的城市规划,将整个项目结合在一起,包括桥梁建设,道路建设,休闲建设,以及房屋建设和房产开发等。由于项目的复杂性,景观设计师作为项目主导方,统领并协调包括景观、生态、水利、桥梁建筑等在内的各施工方工作,并对环境质量监管小组负责,参与从方案设计、施工到交付使用的全过程。

  工程建成后,堤防外和原主河道之间仅保留一处狭长的区域,作为休闲或居住用途;同时辟出一个纳洪行洪的旁道。在连接湖北岸和中心岛有一座人行桥,是当地居民经常使用的人工桥,设计师大胆设计了一个可淹没的桥段,旱季正常通行,雨季局部淹没。设计的出发点是让居民体验到河流的时间变化状态。

  海防治理项目

  荷兰的海堤还需要应对海洋的侵蚀。为了海防的安全,自2001年起,海岸地区每年的填沙量由原来的600万立方米增加至1200万立方米。2011年,荷兰基础设施与水管理部决定试验一种新型的补沙方法,以提高补沙效率并减少成本,即“沙引擎”项目,是人工补沙后主要依靠自然的力量,随着时间推移进行自我修复和加固海岸带的方法。

  传统的海滩补沙需每5年进行一次,沙引擎的设计则利用天然沙丘加固海岸的传统治海智慧,依靠自然风力和海浪的作用,把沙子慢慢塑造成海堤。由自然力量将沙子输送到更大区域的海滩,减少对环境的人为干扰,大大节约了成本,20年内无需再进行人工补沙。

  工程总用沙量为2150万立方米,耗资7000万欧元。自施工之时起,沙引擎在潮汐、风力与波浪的作用下沿着海岸伸展。工程竣工2年后,沙引擎的形态开始发生变化;4年后,其向海洋方向的延伸缩短了260米,而长度则延展了2.2千米。经过6年的时间慢慢蔓延成了8千米,最后对整个海岸、整个城市起到防护作用。

  尽管通过该项目恢复场地生物多样性将耗费数十年的时间,但比起每5年就需进行一次填沙工程,沙引擎的人工干预较少,为自然群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更有利于系统的生态修复并形成稳固的生态系统。通过风对沙子的运输,沙引擎周边的一些沙丘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固。珍稀的植物和动物一旦在这个地方栖息繁衍下来,对后续的海防安全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荷兰几十年来水治理工程思路的演变可以看出,荷兰大型水系管理越来越多地采用“建设结合自然”的方式,从依赖工程水利到生态修复。例如2000年以后采用大海绵的策略塑造蓄水空间,2010年以后采取还地于河、综合化海防和景观一体化的工作方式,都是以建设结合自然为出发点,解决实际问题,以多重效益为目标进行创新实践,最终实现城水和谐相处的综合效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11月12日

吴昊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榜样之辉激励前行
李国英会见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部长傅海燕
第十届全国水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水土保持治理工职业竞赛决赛圆满完成
牢牢扛起新时代治水政治责任
“治水界12达人”之元代奇人郭守敬——不是水利大神的科学家不叫老郭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