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十八湾村治河记:让村民从不想干到自愿干 让“围观”变“主动”
 
分享到:
2020-11-18

十八湾村里条条清澈的河沟贯穿村落,让乡村美景变得更加灵动

十八湾村修建的河长制标语,让护河爱河理念浸润乡村

  □记者 蒋文 通讯员 邵明亮

  “让老百姓变成监督者。”过去一个多月,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村支书万孝成都是以这句话开头,向来访者分享经验。今年9月,这位村级河长荣膺全国“最美河湖卫士”称号。

  距离沱江干流只有七八公里的十八湾村区域内,分布着大大小小河流9条,总长度40余公里。在万孝成和村主任陈先林两名河长的宣传下,从前只是“围观”的村民开始变得“主动”。

  一道难题

  河湖治理,村民为何不“积极”?

  河道众多的十八湾村共1000多户居民,加上大大小小沿河分布的工厂、企业和作坊,合计1300余个污水排放点。

  “当好村级河长,第一步就是管好这些排放点。”万孝成说。

  但3年前,不少人就对此持怀疑态度:两个人监管这么多点位,能行吗?

  原来,从2015年前起,当地就连年把十八湾村等地的河流管护纳入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计划中。但不管哪项举措,都像铁砂掌打在棉花上——势头很猛,却没什么作用,风头一过,河流还是变回“脏乱差”。

  76岁的青白江区玉虹乡原党委书记刘义坤介绍,以前在十八湾村,垃圾、污水都直排入河。“一到春末夏初枯水期,河道附近总飘着异味。到丰水期,河道还有树枝、植物秸秆等垃圾,排洪能力大大受限。”

  “政策严时,大家都把垃圾收好。等不严了再扔。”村民刘菊坦言,当时大伙无动于衷,原因主要有三——缺环保观念、配套条件不足、无参与动力。

  特别是后两者,是基层河湖保护治理乏力的主因——因为之前没有规划,村子缺乏基本的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与垃圾回收体系,要让村民配合的条件不成熟;同时,村民扔不扔垃圾、排不排污水,村里也没有相关奖惩措施与机制。

  一味“药方”

  配齐基础设施、舞动考核“指挥棒”

  在充分吸取之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18年,“走马上任”村级河长的万孝成和陈先林决定对准“病根”开“药方”。

  第一招,补齐配套设施的短板。从2018年开始,借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到半年,十八湾村融入“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青白江区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同时,全村的工厂企业和住户也陆续配齐化粪池、接入排污管。

  第二招,以村规民约、院规民约等形式,把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的责任义务明确到人,建立起奖惩机制。

  “不复杂,就是把过去只能靠政府、靠村两委‘推’才能动的事,变成大伙都自愿想干的事。”指着村口的村规民约,万孝成介绍,“这是2018年以村民大会形式定下来的,其中第18条明确规定——不乱扔垃圾,不向河道、沟渠排放污废水。”

  规矩立起来了,还得监督执行。十八湾村村口很快立起一块硕大的公示牌,上面标注有各家各户垃圾回收装置、污废水处理途径。“全村的住户和企业都在上面。”陈先林介绍,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表明,“任何人都没有违反村规民约的客观理由!”如有村民违反相关规定,需要接受扣罚半年垃圾处理费等处罚。

  很快,村民对河流保护治理的心态改变了,许多人主动当起义务巡河员。万孝成和陈先林还以村里的老党员为骨干,组建起一支“夕阳红护河队”,对重点排污对象进行“网格化”管理。

  “目前巡河队已有81人,村里的重点水面、排污口,全部都能管得到。”万孝成说,“在广大村民的主动参与下,近年来,全村地表水水质已常年维持在Ⅲ类及以上标准,彻底改变过去‘脏乱差’的局面。”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11月18日

蒋文 邵明亮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大凉山上幸福水
为了“跑”赢洪水,他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
行走长江黄河四川段主流媒体采访活动启动
四川省省长省总河长尹力强调: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 加快河湖共治共建共享
四川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