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坚持全域统一治理 保障清澈南水北上
——山东济宁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
 
分享到:
2022-11-09
 

济宁金乡县羊山镇徐楼村的“污水处理站+氧化塘”处理模式

  □本报通讯员 赵波 文/图

  山东省济宁市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关键地区和重要输水通道,过境长度198公里,约占山东省境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干线总长度的40%。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济宁市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坚持全市统一治理,创新探索治理新模式,全力消除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对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影响。 

  按照济宁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全市2022年计划治理行政村1800个,截至目前已完成851个。预计到2023年年底前,济宁市将全部完成全域5967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扎实推进全域统一治理 

  济宁市委市政府抓牢抓实全域统一治理顶层设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维护,统一监管”的“五统一”思路,采取“建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特许经营模式,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构建以城乡水务为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并印发治理方案,统一实施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 

  科学精准选择治理方式 

  济宁市境内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干线和重要调蓄枢纽,承接鲁、苏、豫、皖4省34个县市区的来水,汇水面积3.17万平方公里,湖面面积1266平方公里,总库容47亿立方米。 

  济宁市统筹编制全市设计方案,坚持“四个优先治理”原则,优先治理南四湖周边、梁济运河沿线、饮用水水源地范围内的行政村,优先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所在行政村,优先治理村内污水横流、污水产生量大的行政村,优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打造的示范村、达标村。 

  济宁市优选专业设计单位深入每个行政村现场摸排勘察,坚持“1+1+N”创新设计理念(1个中心村建设污水处理站,配套建设1处氧化塘或人工湿地,周边N个村采取纳管或者拉运方式处理),编制农村污水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邀请专家全程把关评审,确保设计方案科学严谨。 

  济宁市坚持把村庄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进行同步摸排、治理,在建设污水处理站的同时,通过疏挖干沟、坑塘等方式同步治理,并在治理完成后建设生态塘,对处理完的中水进行储存净化,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清洁型”三种黑臭水体治理模式,实现农村生活污水与黑臭水体治理、利用、管护相结合。 

  济宁市在实践中大力推广“以塘养站”模式,将污水处理站中水排入生态化改造的坑塘,用于养殖、灌溉等,产生的经济效益用于设施运维。在地形复杂的东部山区,探索采用分散式生态滤池,降低收集管网建设成本。在西部平原地区,采用土壤渗滤处理模式,维护管理方便,适应性强,运行费用低。 

  构建设施运维长效机制 

  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特许经营方式,由一家公司负责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维护,更好解决重建轻管、建管分离问题,实现了建管一体化;建立200余人的运维团队,每周对污水处理终端及管网进行巡查,每季度委托检测公司对出水水质进行检测,确保出水水质合格;建立县级包镇、镇级包村、村级包坑塘(沟渠)的三级分片网格化包保机制,全市动态管理的农村黑臭水体共落实镇、村两级坑塘长400余名,压实农村黑臭水体管护责任。 

  推行信息化管理。建立“1+11+N”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设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共接入设施1281座,实现数据在线实时动态观测,发现异常信息立即处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安全高效运行;把农村黑臭水体纳入河长制管理平台,全面推行黑臭水体管护“二维码”,群众可将现场情况实时反馈,构建治理情况人人监督、发现问题实时传录、反馈整改立说立行的常态化管护机制。 

  抓督导考核评价。制定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农村黑臭水体动态管理和长效管护办法,县级每季度对运维企业开展一次绩效考核,市级每年对设施运行情况开展一次第三方评价,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把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纳入市对县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压实县市区运行维护主体责任,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运行管护长效机制。 

  据监测统计,目前,南四湖周边河流入湖前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南四湖部分湖区水质接近地表水Ⅱ类标准,保证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11月9日
赵波
责任编辑:王瑜
相关新闻
 
牵得绿水绕青山
青塔湖畔秋意浓
山东连续三年大汛无大险
一次生动的国情水情教育
京杭大运河重现生机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