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双脚踏上幸福路
——山东省德州市李家岸灌区见闻
 
分享到:
2018-11-19

大面积农业喷灌

灌区粮食丰产

节水改造施工

李家岸引黄闸 马勇 摄

圣女果硕果盈枝 赵利刚 摄

  □特约记者 秦素娟

  田野里,秋粮丰收的气息尚未走远,绿油油的麦苗又为大地铺上了毛茸茸的绿毯;温室里,一嘟噜一嘟噜的圣女果挂在藤上,红的争艳,绿的夺翠,如宝石般闪着光泽;车辆过处,一方方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映入眼帘,散发着蓬勃的发展活力。

  这是记者在山东省德州市李家岸灌区看到的情景。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水利局局长王绍荣说:“德州是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的1/10,黄河水是解决德州市水资源紧缺的唯一客水资源。几十年来,正是有了引黄灌溉,才有了灌区丰收,有了经济社会发展,有了灌区人民的幸福生活。”

  让黄河水重润德州

  德州与黄河的渊源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秦时改古黄河曰“德水”;西汉时,在今德州东境、古黄河边置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意喻“太平祥和之州”。之后,此名此意就被赋予了德州。随着时代更替和黄河变迁,今日德州已成黄河故道。

  德州的引黄灌溉也有一定历史。据该市水利局办公室副主任刘吉贵介绍,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山东巡抚张曜在齐河县邑东北的黄河堤上,督修了一座两孔石料闸,以引水灌溉。工程建成后,当地群众却担心“开闸后受黄患而死”誓死反对,后该闸废弃。

  但德州与黄河的缘分却似上天注定一般,埋藏在岁月的长河里。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州境内旱灾频发,为抵挡旱魃的肆虐,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了黄河。

  王绍荣说:“特别是1968年,德州地区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旱灾,河干井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引黄又被提上日程。”

  据德州市黄河河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1970年10月,经黄委批准,结合修建黄河北展工程,将李家岸分洪闸改为分洪灌溉闸,设计分洪800立方米每秒,引水灌溉100立方米每秒。

  旱灾逼人,时间紧迫。德州人发扬推石上山的精神和干劲,自筹资金、物资,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同时推进渠首大闸、穿铁路桥输沙渠、穿徒骇河总干渠、总干渠桥梁建设,仅半年时间便完成了施工任务。

  1971年6月,李家岸引黄闸开闸放水,为灌区送来了生命之源,也拉开了德州引黄灌溉的序幕。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该灌区已基本形成引、输、蓄、提、排等灌排体系,供水范围涉及齐河、临邑、陵城、宁津、乐陵、庆云等6个县(市、区)的47个乡镇(办事处),控制面积3648.6平方千米,占德州市总面积的35%,灌区人口达210万人。

  刘吉贵说:“2008年,德州市评选改革开放30周年10件大事,引黄灌溉名列榜首。”

  河水过处地生金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庆云县境内马颊河上的马西扬水站。落日余晖下,滚滚黄河水经过扬水泵站欢畅地向西流去。在原生态的渠道边,一群回家的羊儿在悠闲地喝水。

  “李家岸灌区的渠道分两种,一种是人工修建的渠道,一种是利用自然河道、沟道作渠道,共同组成了灌区的输水线路。马颊河的水也是来自李家岸引黄闸的黄河水。”庆云县水务局党组成员刘向辉说。

  据刘向辉介绍,庆云县距离渤海湾只有30多千米,历史上多次遭受海水侵袭,土地盐碱化非常严重,农作物成活率和产量都极低。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

  正是由于土地盐碱化给人民群众生活造成的深重苦难,20世纪70年代,山东省行政区域划分时,庆云县忍痛割舍了沿海的3个乡镇。如今看来,却是将90千米的海岸线以及滨海资源拒之门外。

  “黄河水确实是个宝。自从河水引进来以后,不仅浇灌了庄稼,还改良了土壤。原来庆云县有7万多亩盐碱地,现在都变成了丰产高产田,粮食生产能力也大幅提升。”刘向辉说,2018年,庆云县平均夏粮单产463千克、秋粮单产550千克,分别较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353千克和428千克。

  黄河水的到来也彻底改变了李家岸灌区看天吃饭的历史,即使旱年也处“旱”不惊。

  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德州发生30年一遇特大旱情。该市以引水调水为依托,全力抗旱,做到了旱年无旱象、农业大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庆云县常家镇板营村村民李辉军家的小麦单产还达到732.71千克,创下了全县新的小麦单产纪录。他说:“庄稼长得好,主要是及时‘喝’上了黄河水。”

  在黄河水的保障和助力下,近年来,德州还诞生了一大批“粮王”。其中,乐陵市农民韩江峰为该市2016年的“玉米粮王”,其玉米亩产达到903.4千克。

  引来黄河水,浇开幸福花。据统计,截至2017年,李家岸灌区累计引水261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了灌区用水需求;灌区粮食产量由开灌前的2.6亿千克攀升至29亿千克,为开灌前的11倍多,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走上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眼下虽然天气转凉,但在山东水发田园综合体的温室大棚里,水灵灵的圣女果依然硕果累累、娇嫩欲滴。

  “我们是在庆云当地流转的土地,一共5000亩。一期建了10个大棚,每个占地5000平方米,种植的有圣女果、彩椒、草莓等品种。”山东水发田园综合体的技术负责人赵利刚说。

  近年来,依托灌区良好的水资源条件,德州市积极引导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同时推动种养加一体、产供销衔接、农工贸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贯通供应链,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实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记者了解到,在庆云县尚堂镇,农业科技公司通过技术攻关,将铁皮石斛这一热带亚热带药材推向普通农户,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行规模化种植。去年已建成运营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吸引游客10万人次,带动农家乐30余户,成为三次产业融合的典范。目前,仅庆云县已发展现代农业园区近20家、涉农专业合作社799家、家庭农场211家,走上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现代农业对水资源又是如何使用的呢?

  赵利刚说:“我们实行的是无土栽培、自动滴灌。灌溉水源全部来自基地南侧沟渠里的黄河水,用水泵抽到水肥一体处理中心后,再经过砂石过滤、配置营养液等程序,通过感应系统自动进行滴灌,比传统大水漫灌节约水肥60%以上。”

  根据李家岸灌区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近年来,灌区有关县(市)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先后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年节水能力1.2亿立方米,管道灌溉、喷灌、滴灌等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正在逐步替代大水漫灌传统灌溉方式。

  采访结束,再次经过尚堂石斛小镇南侯村,见村口的草坪上立着一块迎宾石,上书“幸福”二字。往前看,一条宽阔的大道在石斛基地旁铺开,绵延着伸向远方。此情此景,记者不由想起一首歌:双脚踏上幸福的路,越走路越宽,越走路越宽……

  (图片除署名外,由李家岸灌区管理局提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11月19日

秦素娟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黄河人的爱情
水利部公布2018-2019年度黄河水量调度责任人名单
黑河干流2017~2018年度下泄效果达统一调度以来最好
黄委及流域省(区)水文部门积极研讨水情预报补短板工作
人民胜利渠:从胜利走向胜利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