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芳华绽放在旱塬“生命线上”
 
分享到:
2019-07-18

灌区群众过上了好生活

  □记者 孟砚岷

  雏菊悄然盛开,青翠的玉米结出两颗飘着长穗的棒子,傍晚的农家小院散发出清香和宁静。同心县砚台村69岁的马兴武在自家院子里,惬意的品着盖碗茶。对他来说,现在的生活就像做梦。

  十年九旱,交通不便,吃水困难,窖里存水用完后,不得不去沟里拉又咸又苦的碱水。1986年,作为第一批县内搬迁移民,马兴武离开了大山深处的套塘村,定居在了扬黄灌区。这一年,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宣告竣工。中国大西北曾经苍凉的版图上,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片绿洲。

  33年岁月如歌,如今灌区粮丰林茂、牛羊成群,欣欣向荣。种地、养羊、农闲外出打工,马兴武家庭年收入6万多元。42万从南部贫困山区搬迁的移民,告别了昔日的苦涩日子,迎来了好生活。

  近日,记者沿着宁夏中部干旱带腹地“生命水脉”行走,追寻浸润宁夏半壁河山的流动丰碑的芳华印记,感受扬水人绽放在岁月深处的无悔青春和火热激情。

 

冯立荣:不待扬鞭自奋蹄

  成功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肯干,全身心沿着初心之路出发,用心去描绘人生之路。

  1982年,宁夏中宁县出生的冯立荣招工进入汽车修理厂,成为一名农名身份的汽车修理工。熟悉农活的他从此和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4年后,凭借自己的特长,特招进固海扬水管理处,成为唐圈泵站一名机电运行工。

  当年,固海扬水开机试水,宝贵黄河水破天荒滋润宁夏中部干旱带广袤的荒原,当地群众为之喜极而泣。这感人的场面刻在了他的心里,化作热爱本职工作、干好扬水事业的动力。

  在基层摸爬滚打了20多年,对于家庭有着深深地愧疚。妻子是县医院产科护士,默默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组织培养下,他成长为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参加了宁夏水电学校灌排专业的脱产学习和北京水电学院的函授学习,一跃成为管理处的“专家”。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节能先进个人。

  2011年,管理处进行大型泵站改造工程,组织信任的目光再一次落在了他的身上。改造任务重,时间紧,每年有效施工期只有5个月,既不能影响灌溉,还要保证质量和安全,作为工程现场办公室牵头人的他把住处和办公室搬到工地,奔波在不同施工现场。协调工程进度,组织现场建设管理,小的设计变改现场核查拍板,大的设计变更及时申报,组织专家论证。6年连续奋战,将18个泵站优化合并为16个泵站,完成投资6个亿,装机10800千瓦,工程安全运行率由改造前98%提高到100%,供水保证率由95%提高到98%以上,泵站装置效率由53.5提高到60.58%,能源单耗从4.8,降到4.43,相同引水条件下,耗电量年节省2680万度,项目完成后受到水利厅和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精准扶贫号角在宁夏大地吹响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宁夏中部干旱带供水支撑工程的固海扬水工程信息化改造和干渠测控一体化改造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14日早上8点,泉眼山泵站第6台机组开启运行,标志着“6+1”工程正式试运行。固海扬水增流改造工程即‘6+1’改造工程,就是将固海扬水工程的首级泉眼山泵站原设计‘5+2’(运行5台,备用2台)运行方式改变为‘6+1’(运行6台,备用1台)运行方式,同时对固海2-5泵站机组和1-5干渠及水工设施进行改造,最大限度挖掘固海扬水工程潜能,达到提效增流目的。

  工程全面贯通后,将为固海灌区年增加供水量4000万方,可以为喊叫水片区25万亩西砂瓜等特色产业、人畜用水和海原西安灌区12万亩高效节水农业提供可靠水源,解决兴仁扬水工程引水水源不足和同心、海原灌域用水紧张的问题。

  喜悦传遍宁夏山川大地,参与增利流改造工程的固海管理处副总工程师的冯立荣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即将于两年后退休的他在人生答卷上又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管做啥工作,都要踏踏实实工作,真抓实干,先干再说,干好了再说”回顾人生行程,他这样总结。

 

于武斌:扎根基层守初心

  盛夏骄阳下,修葺一新的古城泵站宛若绿海中的一叶轻舟,乘风破浪,分外亮丽。

  15点45分,值班长于武斌带着3个班员来到值班室,从高压室到低压室、供水泵、排污泵,开始巡视设备,随后检查变电所、捞草机,15分钟后,正式接班,一直到凌晨3点交班。这枯燥单调的工作,他一干就是36年。

  “早晨起来,身子都被沙子盖满了,住的房子门窗密封不严,冬天烧煤炉子取暖”,刚来到泵站时的情景,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喝的是沉淀在水窖里的黄河水,吃的是黄米饭就萝卜菜,一个月供应31斤粮食,月工资38.5元。

  1958年,自治区成立时,天南海北的热血青年怀抱着理想和激情支援宁夏,来自河北的父母来到了宁夏海原县,扎下了根,也深深影响了于武斌的人生选择。1983年,固海扬水工程正在建设期,他毅然参加工作,成为离家70公里之外的同心县域吴家湾泵站的一名机电运行工,从此和荒原为伴,枕着渠水入睡。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视野所及,绿色星星点点。艰苦的环境下,作为机电运行工的于武斌室内操作刀闸油开关开停机,室外扛着三米长、二十来斤重的铁耙子站在捞草桥上打捞渠道杂草。有一年灌区暴雨较多,山洪一下来,杂草经常堵塞渠道,他和同事连天连夜连轴转,整整捞了一个月草,手上磨起了水泡、磨成了老茧。

  从2011年底开始,通过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测控一体化信息改造逐步实现“少人值守,无人值班”,减轻劳动强度,减少误操作,提高了设备工效和运行平稳度,有力地保障了灌区安全灌溉,保障了扬水安全生产,提高了管理水平。站所生活条件也发生很大变化:两人一间带卫生间的宿舍,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职工之家丰富了文娱生活。房前屋后开辟的菜园子、果园子调剂了职工伙食。

  36载春秋,连续当了25年的值班长,这个同事眼力的老大哥每年春节先安排自己值第一轮班,让年轻的同事多点回家陪伴亲人的机会。尽管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泵站信息化改造中,他带头“啃”起了新知识,春节都没有回家,5个月勤学下来,硬是熟练掌握了测控一体化操作和电脑数据上传。

  泵房后,粗壮的水泥管道如强劲的动脉血管,把生命之水送往灌区良田沃土。浊流激荡的黄河水滔滔东去,不变的是奉献山区、守护初心的信念。

  “年龄不是理由,我们更要走在前面,做个好样子。”不善言辞的于武斌这样表露心迹。22年党龄的他21次获得管理处先进个人。闪光的荣誉,就是对无悔人生最好的写照。

 

马恩泽: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青春是美丽的,如何让青春过的更有意义,如何让青春过的丰富多彩?

  每周五,马恩泽拿上一瓶水,骑上喜爱的山地自行车,带上防晒的工帽,沿着扬黄干渠,对渠道及建筑物、养护人员在岗查巡情况进行查询。碰到雨水冲击的裂缝或小坑,就用手机拍摄下来,然后反馈站内、上报科室,及时安排补修。

  劝退渠边玩耍的孩童,阻止村民渠边违章建筑,桩桩小事一点不小,都可能给灌溉生产造成隐患。往返40公里巡查下来,就要6个钟头。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除了巡查渠道及建筑物以外,进入汛期,检查防汛物资准备、协助开展防汛演练、养护人员培训考核。此外,作为水工技术员,负责技术资料内业的同时,还兼任党建档案、资料的整理。繁而不杂,忙而不乱,在白府都泵站,同事称他小小“五大员”,处处“挑大梁”。

  2013年6月,宁夏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毕业的马恩泽谢绝南方同学工作的挽留,作为“三支一扶”大学生,回到了家乡同心县。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更是宁夏南部山区的命脉。作为水利人的后代,他铭记着父亲的期望:恩泽,意味着水利工作恩泽旱塬大地,更寄托着造福山区群众的期望。

  唯有奋斗才能使青春无怨无悔不虚度。两年后,他报考了宁夏固海扬水管理处。面对身边不理解的目光,马恩泽说:我要到更重要的岗位历练自己,更好的发挥作用。

  “刚到泵站的时候,看到站所条件简陋,设备经常出故障,心里觉得不是滋味”。水工技术员和配水员“身兼两职”的他,在斗口放水时还要拿上手摇铁把开启厚重的闸门。四年时间,他参与了泵站基础设施改造和信息化建设,测控一体化项目的实施让灌溉调度“如虎添翼”灌溉保障和机电运行有了飞跃性变化,为他报效家乡增添了“底气”。

  2013年9月,马恩泽郑重递交了入党志愿书。2016年7月,光荣转正。今年“七一”前夕,他被评为管理处优秀党员,这是对青春最好的注脚。

  “党员是身份,更是责任,我要亮明自己的身份,在人生的舞台出彩自己”。29岁的马恩泽满脸信心和豪情。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7月18日

孟砚岷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宁夏水利厅“扑下身子”解民忧
宁夏中卫市全力应对黄河干流持续大流量洪水过程
宁夏:重温入党誓词 不忘入党初心
宁夏渠首:从提“马汽灯”到漫步“云端”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河(湖)长制工作持续发力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