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内蒙古通辽市
内蒙古通辽市:缺水地区的节水增粮之路
 
分享到:
2014-09-04
 

  □本报记者 邱军 见习记者 张佳鑫 

  干裂的河床,干涸的水库,长满杂草的塘坝……享有“内蒙古粮仓”美誉的通辽市,今年6月以来,降雨量持续偏少,部分区(县)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绿油油的农田,颗粒饱满的玉米棒,丰收在望的笑脸……这些与通辽严重旱情“格格不入”的场景,却成为通辽市粮食生产的“主旋律”。

  “通辽市近年来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尤其是2012年启动节水增粮行动项目以来,全市农业抗灾避灾能力明显增强。在这样的大灾之年,今年全市粮食产量预计可稳定在200亿斤左右,特别是646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庄稼长势良好,实现粮食稳产保丰几成定局。”通辽市水务局副局长李建国信心满满地说。

  大旱之年无大灾。这背后,是通辽市多年来坚持走节水增粮之路的结果。

  旱情倒逼,走节水之路

  干涸见底的西辽河河床苍白,乱石裸露,向人们倾诉着通辽的干渴。“入夏以来,通辽市旱情凸显,大部分地区基本没有有效降水,‘秋吊’现象十分严重。截至8月22日,全市作物受旱面积占总在田作物面积的72%。” 通辽市防办主任吴澄非介绍说。

  在有着“中国荞麦之乡”之称的通辽市库伦旗,记者看到道路两旁的玉米秸秆干枯发黄,部分已经被农民提前收割,处理为青贮饲料。在一块已经绝收的玉米地边,库伦旗副旗长包思沁夫随手取下一穗只有下半部有果实的玉米,说:“库伦旗大部分属于山区,水资源十分匮乏,今年出现了多年未遇的严重旱情,120多万亩农田受灾,其中30多万亩绝收。这地里的玉米秆,用打火机一点就能着。”

  在库伦旗库伦镇哈日稿村,村民通拉嘎带着记者来到院里一个深约1米的大坑旁,用蒙古语说:“今年家里种了10多亩玉米,地里的浇灌全靠降水,现在已经好几个月没怎么下雨,玉米全部枯死,只能发酵后用作青贮饲料。”在他家院子门口,一辆拖拉机上拉着标有“抗旱水箱”的黑色大桶。据了解,这是库伦旗抗旱服务队为村民们发放的抗旱水箱,村民们可以用水箱去村里的一口深层机井处排队取水。

  今年的旱情并非“特例”。由于通辽特殊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干旱已成为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是有河皆干,只有局部地区的水库在正常年份能够保障小面积地区的正常用水,地表水几近枯竭,生产生活用水基本是靠地下水。”吴澄非无奈地说。

  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以及经济发展转型与粮食生产的巨大用水需求,通辽市坚持走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节水之路,首要破解农业用水难题。建设节水增粮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成为通辽的必然选择。

  狠抓节水农业,十年磨一剑

  通辽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是我国的玉米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内蒙古的四分之一。而另一方面,通辽又面临地下水水位的连年下降,水危机给粮食增收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也给这座城市的安全和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

  严重缺水的玉米主产区如何破题?

  通辽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水情,科学规划,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2011年以来,通辽把生态农业节水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重大的民生工程来贯彻落实,成效显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辽市的农业节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0年起,依托国家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农业节水工程;第二阶段是2005年到2010年,依托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节水农业示范县等项目建设,大面积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并小面积开展滴灌、喷灌示范;第三阶段是2011年以来,乘着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东风,结合“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等,狠抓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建设,在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上大力推进膜下滴灌、高标准低压管道输水灌等节水设施,切实增强了通辽抵御旱灾的能力。

  在狠抓节水农业,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过程中,通辽市旗(县)两级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水务、财政、农牧业等十余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领导小组,把节水农业列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核心来抓,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抓落实。特别是近两年来,先后召开6次市委常委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等,研究落实农业节水工作。还多次赴外省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农业节水管理经验,研究制定了13个发展节水农业的政策性文件。今年又出台了8个农村牧区工作的行动计划,将农业节水工程和压减机电井工作列为实绩考核指标。

  实践证明,通辽市节水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之路切实发挥了节水御灾、稳产增效的作用,省水、省工、省肥、省地、省电而又增产、增效的综合效果充分显现,在确保大旱之年粮食总产不减、农民持续增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软硬”兼施,大旱之年保丰收

  在通辽市库伦旗六家子镇小南京洼村,记者看到了“耕地近在咫尺,长势冰火两重天”的场景。一边是几乎全部枯黄、只有小棒果实的玉米,隔着道路的另一边农田,则是绿油油的“玉米海”。“如果没有膜下滴灌工程,遇到今年这样的大旱,村里的玉米地几乎要绝收了。”小南京洼村党支部书记、用水者协会会长杨景祥感慨地说。

  据杨景祥介绍,小南京洼村2012年实施了膜下滴灌工程,2011年村里人均年收入是3500元,2013年在遭遇季节性干旱的情况下,人均年收入还达到了1万元。现在全村5000亩的膜下滴灌耕地,只需7个人操作8天就可以完成灌溉,玉米每年只需要5次这样的灌溉就能保证生长用水。

  在小南京洼村滴灌操作室旁边,记者看到一个圆形的蓄水池。据了解,小南京洼村紧挨小南京洼水库,是通辽为数不多能用地表水灌溉的地区。虽然今年水库已经严重干涸,但利用这个600立方米的蓄水池,把水库中的水抽取上来,就能够满足全村膜下滴灌耕地的需求。而没有采用膜下滴灌的玉米地只能“羡慕”,上无天上降甘露,下无覆膜助保水。

  在通辽市开鲁县20万亩生态节水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地里的玉米长势喜人,灌溉操作室内现代化排灌设备一应俱全。立在地头的信息采集系统,正时刻显示着降雨量、湿度等信息。开鲁县副县长王洪江说:“示范区内20万亩农田全部实现膜下滴灌和信息化,每亩地每年可以节约地下水300立方米。其中的1000亩率先实现了全自动化灌溉,拿着手机就可以远程操作农田灌溉的全套流程。6月11日以来开鲁县就没有大规模的有效降水,但今年旱情对开鲁县粮食产量无明显影响。”

  记者随机采访了开鲁县开鲁镇三星村村民张春海。他家玉米地在使用膜下滴灌之前,亩产为1600多斤,现在每亩可以达到1800~2000斤,增产效果较明显,而且可以用刷卡的形式自动完成灌溉流程,节约时间,减小了劳动强度。

  在通辽市另一个粮食主产区科尔沁区,玉米同样长势喜人。“今年旱情严重,除了膜下滴灌等节水措施外,我们以小农水重点县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为支撑,建设的一大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挥了大作用,今年丰收在望。” 科尔沁区水务局副局长杜项权说。

  通辽市还依托节水增粮行动,启动了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全面覆盖2012—2013年度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区,并初步建立了通辽市级、旗县级和村级的三级信息监控服务平台,为实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阶梯水价、节奖超罚”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奠定基础。

  除了节水灌溉设施的抗旱“硬件”,通辽市在抗旱“软实力”建设方面也不遗余力,大力推进抗旱服务队建设,积极开展找水、打井、应急送水等服务,增强了全市抗旱综合实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连年大旱的情况下,通辽市粮食产量实现稳步提升。尝到甜头的通辽市,计划紧紧抓住国家“节水增粮行动”这一良好机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发展生态节水农业,全面推进农业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高标准完成好260万亩“节水增粮行动”建设任务,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9月4日

邱军 张佳鑫
责任编辑:李爽
相关新闻
 
内蒙古敖汉旗:重点地区雨情监测实现全覆盖
内蒙古敖汉旗:黑城子河防洪治理工程即将完工
内蒙古敖汉旗:积极应对干旱 全力保障饮水安全
内蒙古全力抗旱保供水保生产
内蒙古敖汉旗全力以赴防汛备汛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