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1.3万亩坡耕地缘何大旱之年获丰收
 
分享到:
 


本报记者高立洪(右)在贾家店农场谷子地中采访求证 记者 张佳鑫(见习)/摄


贾家店科技项目示范区内玉米旱年丰收在望 记者 张佳鑫(见习)/摄

  □本报记者  高立洪  张佳鑫(见习)

  “高记者,我给你提供一个采访线索。我们辽宁朝阳县贾家店农场,今年1.3万亩坡地,由于配套了节水滴灌设施,特别是3000亩玉米大田,采用了高效节水集成技术,大旱之年,粮食丰收在望。我看了现场后感到,丰收的景象非常令人震撼。据初步估算,坡耕地玉米亩产可达2000斤。这一示范区,凸显了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体现了水利科技在抗旱保粮食丰收中的突出作用,你有时间来调研一下。”今年中秋节前夕,正在“中央财政高效灌溉新技术推广示范区”实地调查的辽宁省水利厅副厅长王殿武打来电话。电话那头的他,声音高亢,分明有些兴奋。

  在前一阵紧张、浓重的抗旱氛围中,在一些地方因干旱而粮食绝产的悲情中,他的一番话让记者顿感神清气爽,对贾家店农场充满了好奇,对前往那片土地充满了期待。

  就在中秋节前一天,记者前往辽宁,与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水科院)院长朱志闯等科研人员,驱车来到贾家店农场,走进贾家店科技项目示范区,深入田间地头,查看了实情;与农场领导、水利员、农工,与一直在当地开展技术推广、示范、研究的省水科院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交谈。

  一天的深入调研,记者发现了大旱之年贾家店农场1.3万亩坡耕地粮食丰收的秘密。调研结束后,记者回到锦州,见到了正在那里开会的王殿武副厅长。记者告诉他,贾家店之行,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真是不虚此行。

  他说:“从科技节水增粮、科技抗旱保粮来说,贾家店是一个新模式。但还仅仅是开始,我们对节水增粮工程技术、农艺措施和管理手段的研究与实践还将继续,希望通过技术示范与推广,实现节水、增产、持久受益等目标,引领全省‘节水增粮行动’和‘千万亩节水滴灌工程’健康有序发展。”

  1. 水利科技人员的新扶持

  先进水利设施,让贾家店农场摆脱了雨水养农的禁锢,粮食生产实现从“靠天”到“从人”的华丽转身

  到了朝阳,下了高速,西行30公里,便是贾家店农场。此前,一路上对朱志闯院长的采访,已使记者对今年朝阳旱情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车走在乡间公路上,记者观察着两旁的玉米地,一些山坡上的玉米已经枯黄,绝产已成定局;靠近公路的一些地块里的玉米,植株矮瘦,虽然仍泛着绿色,却不见苞米棒,同样没有收成;靠近沟道的一些玉米地块,植株上长着苞米棒,今年多少能有些收成。面对同样的旱情,贾家店农场科技项目示范区,何以一枝独秀、场面震撼呢?带着疑惑,我们来到了贾家店农场场部。

  接待我们的农场党委书记聂仁升介绍说,农场是朝阳县唯一的国有农场,位于大凌河一级支流老虎山河两岸,是一片夹在东西两山间的丘陵坡地。农场面积9.9万亩,耕地面积3万亩。贾家店农场下设4个分场,总人口8000人。农场以种植业为主,长期以来是辽宁省最具规模的制种基地,种子繁育是农工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与聂仁升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贾家店农场,也是省水科院的对口帮扶对象。为了帮助贾家店农场脱贫致富,省水科院捐资为困难农户购买农机,为一分场配备了电脑,帮助农场编制了五年战略发展规划。最为重要的是,省水科院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农场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引进节水灌溉技术,改善农场农业生产条件。 

  这工作做到了农工的心坎里。贾家店这地方,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十年九旱。以前,农场的坡耕地,缺少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常常是作物需水时,天却不下雨;天旱时,又浇不上水,结果收成不保。即便一些能灌上水的河滩地,灌溉基本靠抽取地下水,采取大水漫灌。如此灌溉方式,短期可以,长此以往就不可持续。

  农场党委副书记李连春说:“我们在基层工作,与农业打交道,最了解不同灌溉方式的用水情况:大水漫灌,1亩玉米地每年需要灌水300立方米;采用滴灌后,1亩玉米地仅需要60-80立方米水。同样一眼机井,采用大水漫灌,只能浇灌30-50亩地,灌溉还不均匀;采用滴灌,就能灌溉200-300亩。滴灌不仅省水,灌溉效果好,还省电、省人工费用。农场早就想发展节水灌溉了。”

  “在贾家店农场,建设水利设施,开展节水灌溉,才是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实现农工致富的正途。” 曾在省水利厅农建办工作多年,对全省旱情和农建对策了如指掌的朱志闯说道。

  2011年以来,在水利科技人员支持下,农场开始了坡改梯、建设水源工程、开展节水增粮示范三部曲,实现了农业生产从“靠天”到“从人”的巨变。

  得益于国家的节水增粮行动,朝阳市启动了滴灌节水农业工程项目。在省水科院科技帮扶下,贾家店农场积极行动,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争取并实施滴灌节水农业工程项目,切实让农工从这项重大的惠民工程中得到实惠。

  变化首先在农场的一分场发生。一分场有耕地1.4万亩,多为坡地,以种植玉米、高粱和谷子为主。由于经常发生干旱,收成低,产量不稳,一直是农工们的一块心病。

  2011年10月,坡地改梯田工作启动。当地采取机械整平、人工筑埂方式,出动近百台机械作业;选派工作人员现场指导,赶时间,抢进度,把原来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11月,随着近百台工程机械接连撤出,万亩滴灌节水农业工程建设的基础部分全面完成;灌溉水源井、蓄水池工程、配电工程、泵房工程、地埋输水管路工程、农田生产道路等继续建设,赶在2012年春季耕种前完成并投入使用。

  滴灌节水农业工程项目的建成,将坡耕地变为水浇梯田,为农工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为贾家店农场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至此,农场80%的耕地配套上了水利设施,实现了人均2亩水浇地的目标。2012年,滴灌节水农业工程就派上了用场。

  但是,对农场和省水科院来说,这不是终点,而是新努力的起点。在采访中,朱志闯告诉记者,2013年10月,《辽宁西部节水增粮高效灌溉技术集成研究与规模化示范》课题通过了论证,这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高效灌溉技术研究与规模化示范》项目的一个子课题,旨在攻克节水灌溉技术在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难点,为“节水增粮行动”提供科技支撑。项目执行期为2014年1月到2018年12月,辽宁省水科院牵头,与辽宁省农科院一起负责实施这一项目。

  按照计划,2014年8月项目正式下达任务书。但为了配合“节水增粮行动”、抢农时、争取时间,今年年初课题组就正式启动了该项目,组织编写实施方案。春耕开始,科技人员就对现有节水灌溉技术、农艺措施和工程管理模式进行筛选,贾家店农场因具有研究和示范的代表性,加之重视应用农业、水利科技,成为项目布设的3个科技推广示范区之一。

  课题组与贾家店农场合作,在一分场1.3万亩滴灌农田示范区内,确定了面积3000亩示范地块,开展以坡地为典型的高效灌溉技术集成研究与规模化示范工作。不仅如此,根据贾家店农场地形、气候和种植结构等特点,还重点推广“自清洗过滤器+压力补偿式滴灌”高效灌溉新技术600亩,解决坡地高差大、管网压力不均、灌溉均匀度低等问题,切实提高项目区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效率,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从靠天吃饭的坡耕地,到1.3万亩滴灌节水农业工程,再到节水增粮高效灌溉技术集成研究与规模化示范区,仅仅几年,贾家店农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就实现了华丽转身。自此,只要推上电闸,1.3万亩农田就能得到灌溉。有了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大旱之年,1.3万亩农田喜获丰收,让人一点都不觉得意外。 

  2. 坡耕地里的新技术

  实施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落实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采用节水增粮高效灌溉集成技术,实现粮食高产的全新升级

  “我家的地就在科技项目示范区内,不管是播种、铺管、铺膜,还是天旱时灌水,省水科院的几个年轻人总是来帮我。我家的玉米田里,用上了新的滴灌带,水泵上接上了变频柜,高处的地也都浇上水了,而且灌溉管理有序,今年我家是偏得(得到的最多)了。你看,示范区外的一些散户的玉米地几乎绝收了,而我家一亩地能打1500-2000斤,太感谢他们了,明年我要把这些新技术教给邻村的人用。”在科技项目示范区,一位农工指着自家的玉米地,喜出望外地说。

  今年年初,在贾家店科技项目示范区内,省水科院的科研人员开展了技术研究、应用和示范工作。

  《辽宁西部节水增粮高效灌溉技术集成研究与规模化示范》课题负责人朱志闯告诉记者,今年在项目示范区内,开展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规模化示范研究,建立了坡耕地坡底机井变频直供灌溉模式和粮食作物节水增产优化种植模式,目的是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结合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高效灌溉新技术”推广工作,还在两眼灌溉机井泵房内,安装使用了自清洗过滤器;选择600亩玉米大田,铺设了40万米压力补偿式滴灌带。到目前,使用压力补偿式滴灌带灌水4次,亩灌水量累计达80立方米。从苗期开始,在玉米每个生育期,水科院科研人员都对项目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观测,包括土壤墒情、作物生长调查等。此外,结合工程建设和技术应用,科研人员针对示范区水利站、村部的工作人员和示范区农户、周边地区农户,开展了两次技术宣传培训,取得良好示范推广效果。

  在坡地开展大面积滴灌,需要考虑不同地块供水压力变化问题。贾家店农场科技项目示范区,因此配置了12套微机恒压给水系统,实现了1.3万农田的均匀灌溉。记者走进路边一眼机井的泵房内,了解了采用机井变频技术实现恒压给水的原理。记者看到,泵房内除了机井水泵、自清洗过滤器、水肥一体化罐外,还有一个智能型自动控制柜。乡水利站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智能型自动控制柜,集变频调速技术、压力传感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于一体,可根据坡耕地不同灌水单元设计供水压力的变化,自动变频调速,调节水泵出水量,实现对田间用水量的实时调控,达到节水、节能、均匀灌溉目的。从今年应用效果看,变频系统运行稳定,明显提高了滴灌效果。记者在示范区内采访时看到,沿坡而上,各个地块玉米长势均匀,技术应用效果不错。

  如果说采用机井变频技术,是让水很好地到达每个灌溉单元的话,那么,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就是让水泵提引上来的水,更加均匀地灌溉到作物根部,在省水的同时,实现庄稼高产。同行的省水科院农田所所长孟维忠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在示范梯田内采用了滴灌技术,作物缺水时,启动滴灌系统,水直接被输送到作物根部,一滴一滴,浇灌根系,水利用率高;同时,滴灌还调节了土壤内部水、肥、气、热等环境,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他们还将滴灌技术和农膜覆盖结合,不仅避免了滴灌带被风吹动,还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提高了地温,对玉米增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科技项目示范区,科技人员将机井变频技术与压力补偿式滴灌技术结合,解决了坡耕地灌溉不均和能耗大的问题。此外,采用压力补偿式滴灌带,也起到了调节灌溉效果作用。今年,不少梯田地块铺设了150—200米长的压力补偿式滴灌带,在高差达6—7米的情况下,灌溉均匀系数仍高达90%以上。在细节上下功夫、做文章,带来了精准、均匀的灌溉效果,每一滴水都很好地发挥了作用。

  科技项目示范区内的玉米大田,采用滴灌系统后,如何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派上了用场。在机井泵房,当地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借助于一个与水泵相连的施肥罐,将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系统输送到田间,由田间的滴头滴到作物根部。今年,省水科院科技人员,在科技项目示范区内选择了地块,进行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和示范。观测数据表明,这一技术节水、节肥,省工、省时,增产效果显著。

  膜下滴灌技术采用,会带来残膜回收和环境污染问题。对此,科技人员结合科研课题和推广项目,在科技项目示范区内,试验多种农膜,开展对比研究,了解了各种膜的增产效果,回收、降解情况。

  在玉米大田,记者看到,今年,示范区内采用了节水增粮高效灌溉集成技术的玉米,未受干旱灾害影响,长势喜人,不仅株高、棒大,籽粒饱满,还有好多玉米一株双棒,丰收在望。

  3. 工程管理运行的新模式

  探索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行体制机制,追求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目标,成为今年粮食丰收的重要保障

  今年54岁的一分场农工齐德雨,是所在村组的井管员。他的工作其实很简单,春天农场播种后,他和其他井管员一起,统一为农田灌水保苗;其后,庄稼田需要灌溉时,他合上电闸,开动水泵,根据土壤墒情和庄稼长势,逐一对田块进行灌溉。轮到了谁家,他就给谁打个电话,田地的主人就到地头,把支管接到主管上,然后到自家地里去,看看滴灌带滴水情况。然后,老百姓根据浇地用电度数,来交电费。灌溉时,他每天获得的100元报酬,由村民交纳的电费支付。

  齐德雨告诉记者,滴灌系统非常好,多高的坡地,都能浇上水,而且灌田均匀,老百姓都非常认可。更重要的是,采用滴灌系统后,管理和运行都上了台阶,保证了工程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省水科院科技处处长刘玉珍说,节水增粮工程发挥效益与否,不仅取决于工程如何建设好,更取决于如何管理好、维护好,有效的建后管护是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为此,贾家店科技项目示范区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明确工程运行管理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完善管理措施,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在工程运行过程中,大力发挥基层水利服务队伍的作用,保障节水增粮工程能够长效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贾家店科技项目示范区,采取了科技支撑项目提出的“联合管护”的形式,组建了以水利站为主体,水利员、水管员、井管员、受益农户全程参与的“新型四级管理队伍”。贾家店示范区现有水利员4名,水管员1名,井管员26名。各级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做到节水增粮工程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真正实现工程的良性运行。

  据了解,今年遭遇干旱后,各级人员一直奋战在抗旱第一线,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查看、统计和上报旱情,检查抗旱工程,协调水源利用和分配,参与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发放应急抗旱机泵、管带,安装抗旱设备,灌溉工程维修等等,每项工作都离不开他们。

  项目区在生产管理上采取“五统一分”的管理模式,即“统一旋耕、统一播种、统一种子、统一化肥、统一灌溉、分户收割”的模式。在抗旱中,项目示范区统一经营管理模式大显身手。在水利员与水管员带领下,项目区农户团结互助,协同抗旱,取得了很好的抗旱效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边分散种植的农工,对抗旱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抗旱浇地成本高,不划算,放弃了浇地。因此,出现了“几垄绿、几垄黄”的现象;而示范区内的玉米田却是一片深绿,看不出一点受旱的痕迹。

  对此,朱志闯表示,当前,无论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利科技推广与运用,还是抗旱保粮食丰收,都呼唤着土地流转,农业实现规模经营。贾家店农场之所以能抗旱夺丰收,在生产管理上采取“五统一”的管理模式,是一个重要因素。

  种田的人都知道: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干旱时,如果水跟不上,就会导致作物大量减产。为了争分夺秒抗旱,示范区水利站、水管员、项目组成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农工按照轮灌组划分,有序抗旱浇地,不漫灌、不漏灌、不抢灌,科学指导灌溉,极大地节省了抗旱浇地时间及有限的宝贵抗旱救命水。项目示范区玉米生长不仅没受到严重干旱影响,反而因积温高而实现了增产。

  贾家店的实践证明,建设节水增粮工程、增强抗旱保丰收能力,至关重要。但是,管理同样不能忽视,管理好、运行好节水增粮工程,在抗旱减灾、保产增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4. 1.3万亩的新丰收

  从2009年山坡地粮食绝收,到今年大旱增产,贾家店科技项目示范区主动防旱,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

  2009年,朝阳大旱。在贾家店农场,只有河滩地收了一点粮食,山坡地里,庄稼颗粒无收。今年,旱情比2009年严重,但放眼望去,一派丰收景象。

  在1.3万亩节水增粮项目示范区,聂仁升告诉记者,今年春季一分场1.3万亩滴灌农田,种植了3000亩谷子,1万亩玉米。从出苗开始,滴灌农田里的庄稼就比裸地种植的庄稼要高上一截,长势喜人。7月中下旬,遭受了大旱,连续20多天没下透雨,裸地里的庄稼停止生长,发黄发蔫,出现了减产甚至绝产迹象。但节水滴灌项目区内,40余眼机电井昼夜工作,通过滴灌管道把水输送到庄稼的根部,庄稼一点也没有受到旱情的影响。节水滴灌项目区内,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丰收在望的景象。

  从全农场看,今年,虽然朝阳经历了63年来最严重夏旱,但由于2.2万亩农田全部得到了灌溉,农场今年产粮将达3300万斤。1.3万亩滴灌节水农田中,玉米亩产可达2000斤。农场农工交口称赞:是党的好政策、好项目、民心工程,让他们在大旱之年也能有个好收成。 

  在田间地头,聂仁升的话得到了农工齐德雨的佐证。他家里4口人,现在耕种12亩水浇地。以前,种地靠天吃饭,正常年景平均亩产五六百斤。2009年遇到大旱,他家的地坡耕地颗粒无收。坡改梯、实施滴灌节水农业工程后,他家山上山下的玉米地,平均亩产1600斤。2013年,亩产平均达到1700斤。今年遇到大旱,他家的地亩产平均1500斤,其中10亩位于1.3万亩节水增粮项目示范区内的水浇地,亩产2000斤没有问题。

  事实胜于雄辩,记者的田间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一分场滴灌农田的一块谷子地里,记者看到,地里覆盖了黑膜,埋着滴灌带。地上的谷子压弯了腰,偌大谷穗上,已经看到了黄米粒。学蔬菜专业出身的聂仁升告诉记者,这是他今年首次从张家口引进的谷子新品种——张杂谷10号,再过半个月,谷子就可以收割了。记者仔细观察,这种谷子植株高1米多,一棵植株分蘖穗4-5个,每个穗长20多厘米,约有2两重。

  聂仁升指着大田里的谷子说,这块谷子地是金垄沟杂粮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购买了60亩地,今年6月初,合作社采用小轮带播种机,播种、施肥(鸡粪颗粒肥)、覆膜、铺设滴灌带、除草一次性完成。谷子抗旱,今年农场的谷子一般灌溉了两次,一次是在播种后,为的是保证谷苗齐全;第二次是7月22日干旱最为严重时,谷子正处于灌浆期,灌水保证了谷子颗粒饱满。

  而眼前的这块谷子地,今年只灌溉了一次,尽管有点缺苗,但亩产依然能达1000斤。这些有机谷子出产的小米,主要供给家乐福超市,每斤能卖10元,扣除成本,每亩纯收入6000元。如果不进行灌溉,产量会减半,品质也会下降。

  看过谷子,再看玉米。在省水科院的科技项目示范区,记者看到了铺设在田间的黑色、白色和可降解农膜,看到了不同的滴灌带;更看到了长势喜人的玉米,玉米秸至少高2.5米,苞谷长35厘米,且颗粒饱满。从年初到现在,已来过十多次,对玉米田持续观察、研究的省水科院博士张丹告诉记者,这些玉米田每亩种植4000株,玉米地覆了农膜,减少了水分蒸发,保证了地温,保护了滴灌带免遭风吹走;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了灌溉施肥,所以,玉米植株高大,叶绿籽粒饱满,经测定平均株高2.65米,亩产2000斤,没有问题。

  看到这景象,陪同采访的省水科院院长朱志闯感慨地说,抗旱重要,但防旱更重要,要未雨绸缪,做好水源、工程、技术、组织方面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不惧大旱,从容进行农业生产。贾家店农场从2009年坡耕地绝收中汲取了教训,建设了水利设施,如今又进行高效节水示范,有了水利科技武器,再加上今年光热条件好,所以,在大旱之年,玉米实现了亩产2000斤的历史最好记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9月18日

高立洪 张佳鑫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