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筑梦绿水青山间
——江西吉安市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掠影
 
分享到:
2019-12-28

  □特约记者 邱云 通讯员 周健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那藏在山水间的乡愁,让多少人魂牵又梦绕。只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留得住乡愁,又让人民有奔头?

  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诗一样的语言,回应了人民对美好家园的向往:“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近年来,革命老区吉安大力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和负责任发展结合起来,着力建设秀美幸福吉安。吉安作为实施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主战场,注定将再次被瞩望。今年,江西省确定了9个水生态文明村,散落在吉安的绿水青山间。至此,吉安已有43个水生态文明村像明珠一样镶嵌在吉安大地。

  追梦而行,驰而不息。为将这片热土打造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吉安紧紧围绕“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总体要求,正一步一个脚印把擘画的人水和谐这一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各美其美,彰显幸福底色

  绿荫环抱,小河潺潺,清一色庐陵风格的农家小屋,谷风车、犁耙、扁担、渔网等农具和民俗物品,裹着浓浓的乡愁点缀在青砖铺设的游步道两旁。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此时的蜀水河,名副其实地成为江西最美河流的模样。

  推开家门,满眼翠绿。几年前,还在深山里靠养猪种地养家的村民余秋明,怎么也没想到会赶上这样的好日子。“以前一年的收入大概就是一万来块钱,现在我们在蜀水河边搞农家乐一年有七八万的收入”。黄坳乡位于蜀水河畔,这些年通过拆除猪栏、整治污染企业、爱水护水的措施,蜀水河的水质一直是I类水。依托良好的水生态,黄坳乡打造了井冈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每年承办多起赛事。黄坳还是井冈山斗争时期遗迹、遗址较为集中和丰富的地方。结合生态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勤劳的黄坳乡村民在这里打造红色培训基地,开办了农家乐,处处彰显出独具特色的农家风味,成为不少游客寻找乡愁的所在地。

  “现在的生活,比几十年前好了几百倍啊”。现如今,变得越来越美的黄坳,犹如村村遍植的朵朵莲花,从淤泥中清雅绽放,呈现出一片人水和谐、活力迸发的全新图景。

  建设人水和谐家园,吉安人心中有热情,胸中更有章法。近年来,吉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在流域规划设计上做好“总指导”。在整体规划上,聘请长江科学院编制《吉安市赣江流域规划》,同时制定了吉安市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方案,从组织架构、制度体系、治理保护、方法举措等进行了顶层设计,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构建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政领导负责的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吉安市四级河湖长共巡查河湖1.8万次,有效解决一大批水污染水环境问题。42个河湖“清四乱”问题已全部销号,12处非法矮圩网围已全部拆除,7个河湖水域及岸线专项整治问题已全部整改。

  如今,一幅生态绿色、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在吉安大地徐徐展开。

  多措并举,共绘美丽家园

  永丰县,三坊乡,下坊村。村河长王承红。

  沐浴着和煦的秋阳,漫步在下坊河畔,目及之处天蓝云白、水清岸绿、山青稻黄,房前屋后花木葱茏……凉爽的秋风中充盈着丰收的芳香。

  “我们村没有工业,河流污染源主要来自农业施用的农药化肥和生活产生的垃圾污水。这片水稻不施用农药化肥,是纯生态有机农作物。”中年汉子王承红指着下坊河畔的中赦自然村的庄稼地说,“下坊村历来民风淳朴,对生活垃圾污水污染治理,村民们都积极支持,但对农业生产不让施用农药化肥表示不理解,认为会导致产量低甚至绝收。为此,我先疏后堵,已取得显著成效。”

  王承红所说的先疏后堵,就是先帮助村民找到农药化肥的替代品,然后纳入村规民约,逐步推广,再监督防止村民违规施用农药化肥。村民们在保护青蛙的同时,用蓖麻叶、辣椒、葱蒜等替代农药防治病虫害,用河泥、塘泥、人畜排泄物、绿肥等农家肥替代化肥,农作物生产虽然难以达到施用农药化肥后的产量,但农产品的品质明显提高,同时防止了农业面源污染。

  在吉安大地,蓝天携白云从来都不是稀客,新鲜空气和清澈流水也从来不是奢侈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已成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之共识。但所有的得到,并非都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这样美丽的家园,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年以来,吉安市开展了清河行动、赣江流域专项整治行动、河湖清“四乱”、拆除矮圩网围、赣江流域建设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行动。其中以“清洁河湖水质、清除河湖违建、清理违法行为”为重点的第四轮“清河行动”,涵盖与江河湖泊水域有关的侵占河湖水域及岸线、渔业资源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18个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坚持问题导向、部门联动、综合施策、水岸共治,紧盯摸排出的94个危害河湖健康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整治整改。截至目前,已整改完成85个问题,整改完成率90.4%。

  “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不只是政府与河长的事,要持续推进河湖长制,更需要我们受益群众集体共同出力。”和王承红一起拉着家常,亲近蜿蜒曲折的下坊河。一路绿满眼帘,鸟语花香,清澈的河水中一群群红色的、青色的鱼儿在欢快地来回游弋。“因为这里的人们善待河流,河流无偿地馈赠大家”。王承红微笑着坦言。

  最美岸线 安放游子乡愁

  临窗眺望,赣江两岸风景一览无遗,绿色长廊,碧色河流,蓝色天空,让久居大都市的彭璇与心旷神怡。“吉安真是一座宜居城市,空气好,水好。”今年,彭璇与把家安在庐陵新区康居外滩小区。

  围绕赣江最美岸线建设,2018年开始,吉安市编制完成了《吉安市百里赣江风光带规划及中心城区赣江两岸景观设计方案》,出台了《吉安市实施赣江最美岸线建设实施方案》,启动了总投资200亿元的赣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涵盖生态植被修复、水土保持与综合治理、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内容,计划将五百里赣江打造成为“水体美、岸线美、流域美”的最美岸线。

  2019年,吉安投资50亿元,全力推进赣江井冈山航电枢纽工程左岸沿江公路项目,赣江东岸滨江公园北延工程,吉水县赣江东岸墨潭风光带建设,新干县赣江东岸新干大桥至沂江出口桥岸线综合治理,万安湖、滨江、吉湖等湿地公园建设如火如荼。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经过一年多的综合治理,一批水上旅游、康养度假、古村文化体验、民俗风情旅游等建设项目纷纷落地,五百里赣江风光带基本成型,“旅游+”绿色发展模式,撬动亿万产业带……吉安的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吉安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首选地。

  一城清水于平静淡然中静静流淌,虽历经蜿蜒曲折但仍奔流向前,从未停下行进的脚步,这也许就是对河湖长制工作的终极目标--人水和谐最美的诠释。如今,穿城而过的母亲河赣江如一幅秀美的生态文明长卷,在庐陵大地徐徐展开,为这座城市赋予了更多的灵动气质,也维系了更多游子的乡愁。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12月28日

邱云 周健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江西:青原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成绩斐然
江西吉安:8个检查组奔赴各地检查防汛备汛
江西安福:水利工程全面复工
江西省吉安青原区防汛检查智慧网络化
江西峡江:清理河道 守护美丽家园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