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江苏徐州:老工业基地的绿色崛起
 
分享到:
 

徐州小南湖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本报记者 张焱 李顺卿 郭纯 蒋政

  得知风车节在潘安湖湿地公园举办的消息后,王卫军决定“五一”假期不再外出旅游了。已在江苏省徐州市生活65年的他,陪着孙女,带上亲手制作的风车,赶往风车节现场,惬意地度过了这个假期。

  这是一处在煤矿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后兴建的风景区,位于徐州市贾汪区。老王在退休之前是煤炭工人。挖了一辈子的煤,在离开矿井的那天,竟发现自己的家乡成为塌陷区。

  “徐州的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太多。想取得实质性的改变,主管部门得有大动作。”徐州市水务局局长卜凡敬告诉记者。

  2013年,获批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后,徐州大力实施“水更清”行动计划。一个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新徐州,正在当年的老工业基地上崛起。

  绿色崛起 步履锵锵

  谈到老工业基地,王卫军又爱又恨。“我是伴随着煤矿长大的。”他说,年轻的时候,每天都会从地下挖出很多煤运往全国各地。作为煤矿工人,当时真的觉得很自豪。只是没想到,这份自豪背后的后遗症,在自己退休的时候逐渐凸显出来。

  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拥有煤炭、井盐、铁、钛等30多种矿产,随着资源的枯竭,正面临着采煤塌陷地、破产煤矿、棚户区、脏乱差的生态环境等多种难题。

  转型,迫在眉睫;破题,尤为关键。

  徐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施“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路更畅、城更靓”五大行动,老工业基地要实现绿色崛起。

  徐州市投资17.2亿元,围绕“河湖连通惠民生,人水和谐润彭城”的定位,全面推进五大工程建设,即控源截污工程、清淤贯通工程、水质提升工程、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完善河长制管护和市区河道管理,加速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出门见绿,转身即景。结合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城市景观,徐州市走在了全国前列。卜凡敬告诉记者,徐州推行美丽工程战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钢筋水泥也要体现诗情画意;确保建造一个水利工程,即创建一个旅游景点。

  总长12.5公里的丁万河,横穿泉山区、鼓楼区,是担负市区城市防洪、翻水调水和水环境改善等功能的重要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动工前,河岸建筑拥挤、凌乱,有的河段生活垃圾、污水直入河道,沿线腹地狭窄。别提旅游景观,老百姓甚至都不愿靠近。2013年年初,徐州市投资逾2亿元启动丁万河治理工程。今天的丁万河,沿河串起了玉潭湖公园、青山公园、两河口公园,沿线景观、绿化、亮化、道路等都得到了丰富和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景观河。

  绿色崛起,起步艰难但步履锵锵。

  全面推行“河长制”

  徐州市铜山区副区长卢波日前又多了一个新头衔:楚河桥上村至奎河河段区级河长。谈到这个头衔,卢波介绍,去年该区实行“河长制”,他担任区级河长。在管辖范围内,他得保证河面、岸坡整洁,河堤绿化整齐美观、无违搭乱建现象和直接向河道排污现象。该区去年投资5000万元对河道进行拓宽疏浚,还引来了京杭大运河的活水,并沿途设立截污管网,防止污水进入河道,极大地改善了水质。

  目前,该河段有河管员24小时值守,清理河道,劝阻周边居民不要乱抛垃圾。镇级河长王克同介绍:“开始时,说了人家也不理,照样往河里扔。现在,大家看到河水这么清洁,也不忍心乱抛乱扔了。早上晨练的居民,看到有人往河里扔垃圾,也会帮我们劝阻。” 

  放眼整个徐州,全市1233条大沟级以上河道、72座中小型水库、46个重点塘坝全部纳入“河长制”管护工作范围。据徐州市水务局党委副书记吴修勤介绍,河长分别由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担任,所有河道全部落实管理单位和管护人员,并明确河道管理养护经费标准。

  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主要河道管理的意见》,加强市区主要河道管理,全市大沟级以上水利工程设施有了明确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机制。

  徐州市先后制订了《徐州市“河长制”管护考核办法》《徐州市市区主要河道管理考核办法》,明确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河道管护目标,分别制订了组织管理、经费落实等方面的管护细则。同时,加大考核力度,由市委督查室牵头负责考核工作,通过定期检查与重点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河道管护工作实施不定期考核,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彻底的水务一体化管理

  同遭暴雨,不同城市,两种结果。

  2011年夏季,全国多个城市遭遇暴雨,道路积水、地铁故障、拥堵不堪,市民生活遭受严重影响。

  同期,江苏省徐州市也遭到暴雨侵袭。6月23日,每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达到短时暴雨级别。曾经也是“逢雨必涝”的徐州,这次却没有出现大面积积水的现象,一些路段的短时存水也在雨后不久就消退了。

  在暴雨的天气预报发布后,徐州市水务局立即组织调度,提前布置开闸,降低市区故黄河、奎河等主要河道水位;及时打开市区各主要路段排水井箅,全力下泄雨水;并派专人值守路边排水的窨井盖,所有水务工作人员到岗到位,暴雨来临时已经做好全部准备工作。

  在徐州水利人眼里,这正充分体现出水务一体化管理的优势。

  徐州是将水务一体化管理做得最彻底的地市。在市水务局成立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丰县、贾汪、新沂等县(市)区水务局全部挂牌成立,城乡水利建设、防汛、供水、污水处理、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整治全市一盘棋。

  水务一体化,使城市污水处理和污染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徐州市累计投资40余亿元,用于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由2005年的47万吨/日提高到103万吨/日,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5%以上;其中市区新建7座污水处理厂,新铺设污水管网102公里,日处理污水能力从29.5万吨提升到49.5万吨;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南水北调6个断面和淮河流域2个出省断面水质达到国家、省级考核标准,市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8年达100%。

  “水务一体化实现了用水和治理环节的统一,供水和污水处理等水务设施建设与取水许可、水功能区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吴修勤告诉记者。

  漫步在云龙湖景区,远处春山如黛,湖面波光浩淼。位于湖中央的水上世界,形似长鲸击水,又如白豚卧波。岸边的音乐厅犹如紫薇花苞,晶莹剔透……是水,洗去徐州满脸的尘埃;也是水,使“半城煤灰一城土”的老工业城市华丽转身为一个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宜居宜业的绿色之城。然而,从环境优美到生态文明,这个古老的城市不仅仅需要美丽的容颜,还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更需要走上内涵式发展之路。而这,还是要靠水。

  徐州,这块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已经在追逐中国梦的征途中发生了一次山乡巨变。为了最终实现绿色崛起,为了心中的梦想,徐州正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改革决策和水利部深化水利改革的部署,围绕加强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个核心,全面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以“三条红线”的严格落实倒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文明制度的确立。一项项措施正在稳步推进,以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格局为代表的生态文明转型发展已经开始。变化悄然发生,但徐州人明白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期待着一个绿色徐州在淮海大地赫然崛起。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5月29日

张焱 李顺卿 郭纯 蒋政
责任编辑:李爽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