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民生为上——湖北因势施策御梅雨
 
分享到:
2013-07-11
 

  中国水利网站通讯员孙又欣7月11日报道: 

  长江中游的湖北,年年岁岁有梅雨,岁岁年年势不同。

  6月23日,今年的梅雨如期而至,且来势比较猛。5天时间里,先后出现鄂西南、鄂东北、鄂南三个暴雨中心,71个县市区遭暴雨袭击,占县市总数的69%,其中大暴雨县市26个,24小时最大雨量的恩施宣恩县达到189毫米。

  随后的一周内,梅雨沉寂,晴热高温笼罩,但却酝酿着来势更猛的强降雨过程。7月4日至7日,今年梅雨最后一场降雨,形成鄂北至江汉平原、鄂东北的强降雨带,先后有56个县市发生暴雨,其中31县市区为大暴雨,黄冈麻城、罗田、英山,武汉城区及蔡甸、新洲等6县市区为特大暴雨,最大三日降雨为新洲341毫米,达30年一遇,当地水文建站62年来第二位。本轮降雨,为今年以来最强。

  三个暴雨中心和一个强降雨带,引发了局地汛情。强降雨造成山丘地区1000多条河溪突发山洪,其中恩施鹤峰县来凤水文站峰值流量2860立方米每秒,为20年一遇。7月7日20时51分举水武汉新洲柳子港站洪峰过境,超警戒1.73米,为1991年以来最大洪峰;倒水武汉新洲李家集站7日15时过峰,超设防0.11米。咸宁、武汉、黄冈等市有378座水库先后超汛限;五大湖泊中的洪湖、梁子湖、汈汊湖、斧头湖持续在汛限水位以上,最高超0.78米。

  强降雨还引发了局地山洪、滑坡、泥石流、渍涝等多种自然灾害,受灾人口约127.4万,受灾农田217.6千公顷,其中受渍120.1千公顷;武汉城区严重渍涝,三天时间内暴雨产水18亿立方米,49处路段和75个居民小区严重渍水,行人、车辆无法通行,生活生产受阻。据初步统计,全省各类直接经济损失约11亿元。

  应对梅雨的决策部署

  梅雨期历为湖北暴雨洪水多发重发和危害期。对应对今年的梅雨,省委、省政府格外重视。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时刻关注暴雨洪水预报,明确指示要把民生安全放在首位,抓好中小河流防汛、中小水库防洪、在建涉水项目安全管理、小区域山洪滑坡泥石流防御避险和城乡渍涝抢排工作。

  6月27日,长江防总总指挥、省长王国生主持长江防总会商会,重点研判湖北等省应对梅雨的形势,要求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预报、抓好江河湖库安全度汛和城乡渍涝抢排、落实山洪滑坡泥石流防御避险措施、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严格实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务必确保防洪安全和抗旱用水安全。

  在梅雨强劲尾声的关键时刻,省委副书记张昌尔于7月7日赶赴主战场之一的孝感市和汉川市,检查指导防洪抗灾;省军区司令员张践、政委陈大民要求相关军分区启动应急预案,全力支援抢险救灾。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到严重渍涝的重点路段查看灾情,部署指挥抢排。

  适时预判的分类指导

  刚入梅之际,分管副省长郭有明就主持召开省防指会商会,重点分析梅雨暴雨场次,评估危害影响,同时还具体分析了鄂北鄂中因连续三年大旱,抗旱用水增加,库塘蓄水得不到有效补充,以致1600多座水库在死水位以下,以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荆门市在梅雨期间两发枯水预警等方面的缺水问题,要求全省各级防指将人的生命安全和有效减轻财产损失放在首位,落实各项责任,强化应对措施,加强分类指导,既要确保防洪安全,又要利用雨洪资源,安全增加蓄水。

  省防指统筹全局,随雨情水势组织紧急会商,对河流湖库防汛、城乡渍涝抢排涝、山洪避险保安和安全增蓄雨洪资源等方面的工作及时进行分类指导,督促各地落实具体应对措施。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还重点对水库必须按照规范组织雨前、雨中、雨后巡查,特别是小型水库管理员必须全员上岗巡查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防洪安全监管,以责任书的形式,告知水电站防汛行政责任人,督促履行职责,排查隐患,督办整改,确保安全。

  从省到市州、到县市、到乡镇所有的防汛部门,严格执行预案制度,坚持骨干上岗、领导带班,坚持24小时全程跟踪雨情水情工情灾情,逐级滚动上报和公开信息,随时组织研判分析,提出具体应急对策,为防汛指挥人员应对梅雨暴雨洪水提供决策依据,也回应了社会关切;气象、水文部门恪尽职守,随时发布暴雨和洪水预警,提醒做好应对工作,为迎战暴雨洪水把握了先机。

  强化一线的现场指挥

  有警必预,有预必防。各地防汛行政责任人及时进岗到位,或坐镇会商指挥,或挂帅出征与干部群众一道迎战暴雨洪水,将防汛行政首长的责任落实到了每一个防汛抗洪救灾的战场。

  暴雨中心的恩施州,三位正副州长全部进岗到位,坐镇指挥,州公安局长在消防指挥部值守,调集消防、民警、特警及冲锋舟赴重灾区支援抢险救灾。暴雨中心的黄冈市,市长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专门听取应对梅雨工作汇报,由分管副市长坐镇指挥,督促基层领导进岗、水库巡查等工作。暴雨中心的咸宁市,市委书记亲自抓应对梅雨工作,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全力配合安排。暴雨强降雨带的武汉市长到严重渍涝的重点路段查看灾情和指挥抢排。黄冈市委书记、鄂州市委书记分别主持研究防汛抗灾会商会,鄂州市长到抗灾一线指挥。

  各受灾县市乡防汛责任人强化了一线组织抗灾自救;各级防汛责任人的进岗到位,武汉市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神龙架林区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来凤、宣恩两县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暴雨中心和强降雨带的市州县,还根据雨情水势,分别启动了巡查布防、控泄调度、避险转移等方面的单项应急预案,有力支撑了当地应急机制的启动与运行,打响了河流防汛、水库保安、群众避险、城乡抢排保卫战,保证了防汛抗灾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民生为上的综合防控

  堤安库安则民安。基层水管单位始终将堤库闸站纳入全过程的安全监控,重点加强了河流、湖库、闸站、在建涉水项目的巡查,保证了未溃一堤、为倒一坝、为失一闸站,做到了工程安全、民生安全。

  举水、倒水两条中型河流过峰时,新洲市党政领导分赴9个责任区域,组织2000多名干部群众实施昼夜巡查,共处置散浸8处,保证了安全过峰。麻城市浮桥河大型水库的管理员,在巡查时发现主坝左端反滤坝平台附近有三处渗漏险情,经省市两级水利专家现场会诊,排除了两处渗漏为特大暴雨积水所致,1号险情为左坝肩防渗墙与岩基结合部及左坝肩未防渗处理,存有坝基、绕坝渗漏隐患所致。针对险因,迅速实施了明流出口反滤处理,使险情得到初步控制。

  军民联防、警民联防实施了克难攻坚。武汉警备区和黄冈、鄂州军分区出动官兵33人、民兵应急分队540人、车辆18台、冲锋舟5艘支援当地抗洪救灾,加固漫溢子堤3330米,成功排除2艘无动力挖沙船撞击巴河公路大桥险情。武警湖北总队第二支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派出180名兵力参加防汛抢险8小时,装填沙土3万余袋、加固钢管300余根、木板100余块,保证了武汉汉阳区四台创业园附近什湖岗闸口围堰安全。

  维护生命的有效避险

  强降雨危害的重点是山洪,在点发多发频发的分散战场上,各地在应对中始终将维护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有效保证了11.6万人的山洪、滑坡、渍涝、倒房的避险安全。

  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的消防官兵冲锋在前,各有关部门也紧密跟进,恩施州的来凤、宣恩两县及时转移安置了被洪水围困的3986人,其中学生705人;神农架林区在暴雨山洪造成8000立方米的塌方,引发次生灾害,致使40多台车辆、300多名旅客一度滞留被困的紧急关头,及时实施了避险转移,有效维护了救援区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武警湖北总队二支队在接到武汉汉阳区求助时,派出30名兵力,携带救生艇、救生绳,赶赴四新小学宿舍楼,转移17名被渍水围困的群众。

  山洪预警项目成为了维护民生安全的保护伞。根据国家项目安排,今年入汛之前,通过三年的努力,湖北完成了71个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县建设,构筑了山洪预警避险保安网络。在应对梅雨多场次暴雨洪水中,这个网络系统充分发挥了预警设施作用。恩施巴东、来凤等39个山洪项目县通过预警平台发布监测预警、短信8214条次,由于预警、责任人进岗、启动预案三个及时,抢在了暴雨山洪之前,安全组织临时转移避险3.1万人,据初步核实有效避免了因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9981,减少群众财产损失约1.6亿元。

  统筹雨洪的科学调度

  暴雨洪水既可以危害生命、毁坏财产,也可以带来雨洪资源,具有双刃性。在应对湖北梅雨期间暴雨洪水中,各级水利、防汛部门因势施策,统筹处理水多水少问题,做到了防洪安全、增蓄雨洪两不误。

  对各类水库的调度,始终坚持三条底线,即超汛限的水库,坚持平稳安全泄洪;病险的水库,坚持降低水位运用;汛限水位以下的水库,坚持不违规弃水也不超蓄。底线构建铁纪。目前,超汛限水位的水库已由峰值的378座,减至18座,可以为新一轮降雨提供安全调蓄容积。鄂北鄂中缺水的襄阳、随州、孝感、荆门等市,十分珍惜雨洪资源,逐级督促水管单位,具体落实安全增加雨洪资源的措施,共计新增梅雨资源约6.6亿立方米,为后续可能出现的干旱提供了抗旱水源支撑。

  沿江滨湖地区的荆州、武汉、黄冈、天门、仙桃、潜江等市,展开了城乡渍涝抢排。在田湖抢排中,坚持田湖统筹,先田后湖的调度原则,开启大型骨干泵站26处,日抢排6500万立方米,受渍的基本农田在3至5天全部解除渍涝威胁,为今年粮食增产、农业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有效遏制了湖泊水位过快上涨的势头,保护了湖泊周边民生安全和财产安全。

  武汉城区抢排渍涝任务十分艰巨,在开启骨干泵站昼夜抢排的同时,紧急调集了1200人的应急小分队,实行流动疏捞排渍,截至7月8日武汉城区骨干泵站抢排已累计运行2064台次,排水5497万立方米,主要干道和大部分居民社区渍涝威胁已解除,生活生产交通基本如常。

  在武汉城区渍涝抢排中,高扬起了防汛抗旱应急队伍的旗帜。7月7日、8日,在武汉城区抢排攻坚的节骨眼上和极低洼处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省防指接到两次请求,要求调派防汛抗旱应急队伍参与突击抢排。值此关键时刻,省防指先后调集省防汛抗旱抢险总队、黄冈市防汛抢险队和抗旱服务队、省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中心、荆江防汛机动抢险队、省漳河排涝服务队,携带大型移动泵车驰援武汉城区抢排。大型移动泵车成为抢排信任的利器,得益于时任省委书记罗清泉的超前决策。2008年防汛会商时,罗清泉针对易涝易旱的特殊省情和排灌能力不足的现状,要求省水利厅与武汉大学共同承担国家948项目成果移动式液压水泵的研究与推广运用。次年,省政府以专题会议纪要支持移动式水泵项目,并确定连续3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购置移动式水泵,提升武汉、荆州和黄冈三个区域应急抽水能力。

  6支防汛抗旱应急队伍汇聚武汉城区,充分发挥了大型移动泵车机动灵活和马力大的抽排作用,昼夜奋战5天5夜,抢排渍水30多万立方米,先后解除了城区最低洼处400多家企业和街道商户、3000多户居民渍水困扰,目前仍在汉阳区四台工业园区、江夏区金港工业园区的抢排攻坚中,他们表示,渍涝不除,队伍不撤,泵机不停。

  梅雨之后的反思与部署

  7月8日,湖北梅雨结束,但仍处在长江主汛期,按照惯例梅雨之后境内将出现持续晴热高温,干旱威胁不容忽视,同时不仅砣子雨的危害时有发生,台风危害的影响也不容低估,防汛抗旱任务仍将十分繁重。

  梅雨结束的当日,王国生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重点研究了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省政府常务会要求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既要立足当前,全力抓好受灾地区群众生活安排和生产自救,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又要科学谋划,统筹解决好城市防洪、农村危房改造、农业排涝等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在抓好防汛保安全的同时,加强水情、雨情、工情会商,科学调度水资源,积极做好抗旱保丰收工作。

  武汉严重城市内涝,是梅雨之后的反思重要问题之一。据有关专家初步分析,排水管网不能再欠账,城市排涝设计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前瞻性,大城市防内涝还应该出台地方法规。7月8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之前,临时决定加开市长办公会,剖析城市渍水问题。唐良智提出,受灾之后,要思考,更要有行动,问题在哪里,要逐一梳理排查归纳总结,提高泵站抽排能力及重要位置的排水能力。会议还决定,今年建100项排水设施,其中续建22项、新建78项。对重要渍水点逐一分析,制定对策和解决措施。加紧研究,采取超常规措施,力争在长江隧道等一批重点部位设置强降雨排渍专用通道,确保及时抽排。进一步加大排渍应急能力建设,增加流动泵车等应急抽排设备。

  省防汛抗旱部门负责人表示,梅雨之后,新的暴雨洪水随时可能发生,鄂北等老旱区蓄水短缺可能持续,水旱灾害的双重威胁不可低估。要坚持科学应对,始终把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用水放在首位,在警惕和防范大江大河大湖大库洪水的同时,重点抓好中小河流防汛、中小水库防洪、中小在建水电站安全管理、小区域山洪滑坡避险“四小”防洪安全,和全面落实城乡抢排预案制度,有效减轻暴雨洪水损失;统筹考虑雨洪资源利用,督促缺水的鄂北鄂中安全增蓄雨洪资源,为后续可能出现的干旱,提供抗旱水源支撑,牢牢把握应对水旱灾害的主动权,减少或避免水旱灾害突发事件风险,确保防洪安全、抗旱用水安全,维护全省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大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7月11日

孙又欣
责任编辑:郑秀云
相关新闻
 
湖北武汉市启动建设首个主要供给工业生产的再生水利用项目
湖北襄阳樊城区:积极开展排涝救灾
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新建水源工程 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
湖北房县:建设移民安置小区
湖北五峰县:“治山理水”厚植城乡生态底蕴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