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建水网 解水困 惠民生
——贵州扎实推动水利建设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2023-12-05
 
  □本报记者 冉军 通讯员 向莉君
  初冬时节,贵州大地绿水逶迤,连绵山峦五彩斑斓,湖泊库塘镶嵌其中犹如绿色宝石。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高水低”的矛盾较为突出。围绕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贵州通过建水网、补短板、激活力、强管理等硬举措,推动水利向更加安全、更可持续、更高质量、更有效益转变。
  江河两岸,山水之间,贵州一直在治水兴水的道路上探索先行。
  水库建设让农田喝上“丰产水”
  11月11日,位于遵义市正安县流渡镇白花村的白狮水库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施工车辆穿梭,轰鸣声不断。
  作为全面推进贵州省城乡供水及灌溉的重要标志性工程,白狮水库于2022年开工,是省级重点项目工程,总投资8.4亿元,总库容1029万立方米。按计划,工程将于2025年建成投用,届时可解决正安县芙蓉江、流渡、土坪等乡镇及周边农村的生活用水和1万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
  除此之外,道真关口水库、桐梓花坝水库、碧江区密槽水库等也在加紧施工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贵州的气候特点、基本水情决定了农业丰产丰收离不开灌溉保障。
  打窝、放苗、覆土……连日来,安顺市平坝区十字乡九甲村村民谭德琴一直在油菜地里忙碌。一条条通畅蜿蜒的水渠,在田畴沃野间穿行,将平坝老营口水库的水引进一片片菜地。
  “水库稳定灌溉还是好啊!去年的干旱一点儿没影响地里的收成。”谭德琴介绍,她去年种的1亩多油菜收成不错,今年她将种植面积扩大至4亩多地。借助水库的稳定供水,十字乡1.3万多亩土地实现稳产增收。
  2012年以来,贵州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543个,水库数量从366座增至2656座,平均每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拥有水库30座,润泽全省1832万亩土地。
  供水工程让群众喝上“幸福水”
  拧开水龙头,一股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喷涌而出,独山县井城街道石牛社区居民张国生,双手捧过水舒爽地洗了把脸。“管网升级改造后,供水有了保障,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自来水不够用了。”提及如今的供水服务,张国生满脸笑意。
  张国生说的管网升级改造,指的是独山县实施的县城供水管网延伸改造工程。2022年,受干旱气候影响,石牛社区纳朝、播绕两个村民小组178户700余人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该县水务局了解情况后,立即谋划,推动县城供水管网延伸改造工程,将输送水源的管道引进178户村民家中。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千家万户、民生福祉。如何确保农村群众从“有水喝”到喝上“安全水、稳定水”?“十四五”以来,贵州累计投入78.7亿元用于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维修养护。截至目前,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9.52万处,覆盖农村供水人口(含集镇)3642.3万人。
  2023年5月,贵州印发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力争用3年时间,建设316个骨干水源工程,实施102个水网连通工程及一批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新增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13亿立方米,满足供水需求。
  贵州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贵州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全面解决现行标准下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贵州将加快推进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通过实施“大水源”“大水厂”“大水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供水规模化。
  水土保持让山川喝上“生态水”
  “以前是光头山‘和尚头’,现在是美丽山‘长发头’!”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党支部书记冯长书的一句话,道出这个美丽村庄的蝶变。
  古胜村海拔800至1400米,属于云贵高原上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人多地少,村民们以前只能向山要地,在石头缝里讨生活,导致石漠化越来越严重。
  在“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生态复绿计划指导下,古胜村植被覆盖率从1988年的不足10%增长到现在的89.68%,村民从“靠山吃山”转为端稳“生态饭碗”。
  古胜村的变化只是贵州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面积2.99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实现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土保持率逐年提升。2018年起,贵州连续5年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评估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强化顶层设计,协调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建管机制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提升治理成效;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突出信息化建设,夯实水土保持基础支撑……一项项扎实举措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省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
  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水土流失面积降至4.57万平方公里,较峰值时期减少3.1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到74.03%。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年12月5日
冉军 向莉君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