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再现荔乡水韵——福建莆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践观察
 
分享到:
2018-12-11

  □本报记者 轩玮 通讯员 林国富

  莆田有句童叟皆知的俚语——“生歹爱照镜”,形容荔枝树临水而生。荔枝林绿茵如盖,木兰溪蜿蜒流淌,莆田得了“荔林水乡”的美名。

  然而,这面“镜子”,却并非得天独厚,她曾水患频仍浸没万千良田,也曾因水而殇历经发展阵痛。如今,得益于2014年启动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荔乡水韵再现人们眼前。

  牢记“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嘱托—— 坚守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使命

  “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治理木兰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使木兰溪今后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1999年,一场超强台风引发的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牵动了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同志的心,他先后4次来到木兰溪现场调研,主导规划、主持开工木兰溪防洪工程并参加义务劳动,强调一定要“科学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

  以人为本的执政情怀,理念超前的治水方略,标注了莆田治水的历史高度和新的起点。其实,莆田水患由来已久,历史上兴化儿女的“抗天歌”,不乏悲壮慷慨的乐章,钱四娘与木兰陂,原鲁山与东圳水库……这些治水传奇,印刻在城市发展的基因里,如同奔流不息的溪水,在莆田世代相传。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水安全、水生态的需求“水涨船高”,而莆田市内水系大多源短流急、千回百转,且属淤泥地质,治理难度罕见,莆田一度是福建省唯一不设防的城市。根治水患,成为莆田人的急切渴望。

  传承治水为民的情怀,牢记“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莆田市委和市政府班子几经更替,但治水的初心不改。

  党的十八大之后,水利部选择一批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莆田市以此契机,积极申报并成功获批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至此,为期三年、以水为媒推进绿色发展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正式开启。

  “能否解决好水的问题,反映的是这座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莆田市委书记、市河长林宝金对此有着清晰的判断,“我们是答卷人,答得好不好,最终人民说了算。”

  如今,木兰溪防洪工程一期、二期已经治理完成,实现洪水归槽。治理中留下的旧水道变成了人工湖,起名“玉湖”。玉湖边,水草摇曳,鸥鹭翔鸣,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从西向东一字排开。曾饱受水患之苦的村民一同迁居至此。“过去都怕住水边儿,现在大家伙儿都抢着来!”村民傅石雄不禁感叹。从曾经的洪水肆虐到如今的安澜清波,木兰溪见证了一座城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沧桑巨变。

  从“四道防线”到“生态绿心”—— 打造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新样本

  东圳水库是莆田的“大水缸”和“生命线”,也是莆田人的精神丰碑,承载着几代兴化儿女的乡土记忆和家国情怀。这座于1958年动工兴建、用时不到2年、国家投资不足2000万元建成的大型水库,曾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孕育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东圳精神。

  2014年,一项投资达19.5亿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又将人们视线聚焦东圳水库,此后连续多年被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头号项目。

  原来遵循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东圳水库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污染—治理”的老路。为打赢这场“大水缸”保卫战,莆田壮士断腕,痛下决心,为东圳水库筑起“四道防线”:第一道“保护防线”,库区上游强化封山育林;第二道“治理防线”,库区中游严控面源污染;第三道“修复防线”,环库建设河湖缓冲带;第四道“法治防线”,制定水环境保护条例。

  在莆田市副市长吴健明看来:“四道防线,为防止污染入库设置层层关卡,实现了空间分层治理,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

  清水下山,净水入库。从每年近1.2万亩的造林更新,到投入13亿元专门用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居民整体搬迁,到修复环库生态湿地,发挥水质净化功能,再到将水源保护上升至法律层面,如今东圳水库再续奇迹,水源地的水质从过去不达标的Ⅳ类已提高至Ⅱ类标准。

  如果说位于流域上游的东圳水库担任着“固本清源”的神圣使命,那么下游的平原水网则肩负起“泽被乡里”的光荣责职。

  溪水缓缓,流经繁茂的荔枝林,穿过千年的延寿桥,人们泛舟溪上,品茶赏景,抑或驻足岸边,垂钓闲谈……位于市区的繁华地段,绶溪公园却成了人们远离喧嚣、回归自然、享受慢生活的好去处。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发展核心区,是莆田市着力打造的生态“绿心”。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绿心是城市功能区“一心三片”之一,以生态绿地、水系保护为主,发挥防洪保安、生态调节、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以天然水系和特色人文为基底,重塑城市生态功能,拉近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把生态效益变成广大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谈起规划“绿心”的初衷,莆田市市长、市河长李建辉这样解释。

  同样面临防洪排涝的巨大压力,但与不少被混凝土“包裹”的城市内河不同,“绿心”内河道随处可见天然砂石、水草、江心岛,天然河滩和自然弯曲的河岸线。莆田按照“以安全为基础,生态为根本,景观为形体,文化为灵魂”的原则开展河道治理,还河流以生命,还人们以乡愁野趣的童年记忆。

  无论是下大力气根治水源保护的“老大难”问题,还是顺应自然舍得为水生态留白,这背后彰显的正是莆田始终坚持的执政为民理念,以及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智慧。

  从“水源地”到“水龙头”—— 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全省平均水平的1/3,是水乡缺水的尴尬注脚,而现实语境则是一遇干旱年份,部分地区只能限制供水;老城区怕停水,更怕来水时水压突增冲出来的铁锈“酱油汤”;海岛渔村,不得不长期喝从盐碱地水井里打出的“苦咸水”。

  随着经济发展用水需求增大,本就不富裕的水资源更显“捉襟见肘”;与此同时,老百姓对供水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解决供水问题,成为莆田水生态文明建设头等大事。

  “过去,城市供水由住建系统负责,农村供水则由水利部门牵头,两套标准和模式是完全分开的。”在莆田市水利局副局长蔡开国看来,传统供水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为此,莆田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与城乡二元供水格局,谋划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大棋局”:以机制改革创新为总抓手,以管理方式创新为主线,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基础,优化配置供水资源资产资本,让城乡群众共享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的饮用水。“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全域推进,城乡一体;民生至上,效率优先;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问题导向,均衡发展。这五条基本原则,为莆田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指明了方向。”蔡开国说。

  立足全市“一盘棋”思路,莆田市成立水务集团,负责从水源地到水龙头、从供水到水处理的一体化管理。通过整合原县区国有和乡镇集体水厂,兼并收购民营水厂,水务集团采取“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定价”,提高整体实效,提供水量水质水压可靠的供水。

  一座座水库大坝耸立于高山峡谷,一条条供水管道穿山跨海通向偏远渔村,一个个现代化水厂持续泵送甘泉流进千家万户……机制理顺了,管理创新了,基础设施的短板正加速补齐。既做优存量,又做大增量:东圳水库通过综合治理,供水能力大大提升,金钟水库、乌溪水库相继建成,西音水库、南浦水库等有序推进;现有水厂与老旧管网的更新改造正大力实施,新建水厂与新铺设的双回路管网正在铺设延伸……一张以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为主,以简易分散自来水设施为辅的城乡供水网络在莆仙大地渐次铺开。

  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莆田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从水源、引调水、制水到配水的完整供水产业链,初步实现了整区连片供水和双水源保障,供水保障率大幅度提高,管网漏失率由40%降至20%,市区水质综合合格率、管网水质合格率均达99%以上。2018年6月,福建在莆田开展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为全省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先行探路。

  从“生态美”到“百姓富”—— 水生态文明建设红利普惠民生

  3年试点期,根据莆田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防洪除涝、河湖连通等7大类105个建设项目先后实施,完成投资88.07亿元,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五位一体”的水生态文明体系已初步显现。

  2017年,母亲河木兰溪荣膺全国首批十大“最美家乡河”称号,绿心生态修复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与此同时,作为福建3个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之一,莆田的探索为福建乃至全国提供了样本。2015年7月福建省政府在莆田召开现场会,拉开了福建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大幕;2018年年初福建省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现场会在莆田召开,湖石淉、土海成为观摩样板……

  告别了水患污染,迎来了水清安澜。监测数据显示:木兰溪、延寿溪主要流域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90%以上,省控29个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由65.52%上升到72.41%。

  生态的“高颜值”,换来了发展的高质量。滨溪地块土地出让金由每亩不足200万元升至450万元,增幅大于非滨溪地段。莆田市GDP从2014年的1502.0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045.19亿元,年均增长10.84%;其中旅游总收入逐年攀高,年均增长22.36%,旅游对GDP的贡献率由9.07%增加至11.19%。

  数字的背后,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获得感。湖石淉边,林木扶疏,水波撩动,簌簌的风带着湖边风车呼啦啦转,可谓“湖光潋艳晴方好”。谁能想象,这里曾是岛上生产生活污水的汇集地,污臭遍布。“过去躲都躲不及,可真想不到,现在竟能看到这番美景。”村民郑建平感叹。

  从过去围堰筑陂、修建水库保安全,到如今治理流溪、连通水系保生态,莆田治水的步伐从未停歇。一次次与水灾害抗争与水环境相融的过程,正是莆田人认识水、尊重水并不断调整人水关系的过程,成为莆田人建设家园的集体记忆。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能影响人。”莆田市水利局局长黄德元说,“试点集中治理是短期的,但要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红利,从而更加珍惜水,自觉地参与到水生态文明建设中。”

  清晨时分,万物复苏。朝霞染红了天空,薄雾与流水交相辉映,生态宜居的莆田绽放勃勃生机。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莆田,更值得期待。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8年12月11日

轩玮 林国富
责任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福建省水利厅召开全省水利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
福建省水利厅与教育厅签署协议共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福州“最强大脑”治水 上千河闸听指挥
统一管理 高效治理
福建省科协第十八届学术年会水利分会召开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