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重庆璧山区:缺水地区创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成功实践
 
分享到:
2018-12-03

  中国水利网站12月3日讯 紧邻重庆主城以西的璧山区,2014年4月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经过4年多的精心建设,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通过“治水、净水、活水、兴水”,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8年11月30日,璧山区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璧山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与经验对西南低山丘陵缺水地区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璧山区境内没有大江大河过境,也没有大的湖泊水库,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缺水地区。但近年来,璧山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节水治污、河湖生态空间打造等方式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低山丘陵缺水地区建设活力水城的发展路子。

  越是缺水,越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

  璧山区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璧山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4.18立方米,占重庆市地表水资源的2.0%。人均水资源量559立方米,为重庆的1/3,全国的1/4。但璧山区区委书记吴道藩却认为,正是缺水的现状,决定了璧山更需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因为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创造全民惜水、护水、节水的氛围,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彻底改变璧山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困窘。

  此前,璧山因地势低洼,“十年九淹”。2007年更是遭遇了“7?17”洪灾,全城几乎成为孤岛。而每年高温伏旱时节,当地也会因工程性缺水而爆发旱情。

  2010年起,璧山区对璧南河开展综合治理,不但换来了城区防洪保安河生态环境的改善,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也形成了招商引资“虹吸效应”。

  越是缺水,越要治水,越要与水共生依水发展!2014年,璧山被水利部列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从而开启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科学治水,破解缺水地区水资源难题

  初冬时节,天气渐入寒冷,但寒冷中的枫香湖公园仍然游人如织。

  枫香湖公园是占地800多亩的湿地公园,滨水而建,开园两个多月来已接待游客110万人次。据了解,枫香湖是璧山实施河湖连通的典型代表,有12个水体与之相连,在枯水期向枫香湖实现了生态补水,这才有了如今的重庆水生态游乐热门场所。

  遇沟不填、遇水架桥、水系保护优先……缺水的璧山在加强骨干水源建设、启动提水工程补给城市水源的同时,也通过连通工程加强对水的调控,将“一河六湖十八湿地”连通,在丰水期对富余水进行有效拦蓄,使璧山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

  库塘、河岸建设到哪里,水域绿化就配套到哪里。近年来,璧山区建设各类水体景观工程130余处,并通过生态修复打造成湿地公园或景观公园,不但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9平方米,也在近5年的10多次大暴雨中安然度汛,“十年九淹”的场景已成为历史。

  璧山区还出台规定,璧南河两岸30米内一律不得作为开发用地,一律实行绿化美化,通过有效控制开发来保护水生态。

  目前,璧山城区水域面积占比达到10.6%以上,人均水域面积10.2平方米以上,溪道密度达5公里/平方公里。

  节水优先,让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连通河湖库,有效补水的同时,也要使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循环有效利用。

  昨日一大早,璧山区璧城污水处理厂门口,一辆辆洒水车正有序排队取水。它们所用的是中水,中水是国际公认的“城市第二水源”,也就是污水经过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指标、可重新有益使用的水。

  璧山区从2010年起启动中水回用工程建设,目前已建成中水处理设施13处,每天可提供中水4.5万吨。该区所有的工程车辆清洗、道路消防、市政环卫、园林浇灌、景观用水、河流补水等都使用中水,中水回用率达到了35.77%。

  中水的使用不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也降低了用水成本。仅市政绿化用水一项,生产1吨可利用的中水实际投入不到1元。相比工业用水价格与污水处理费用,每吨可节约3.72元,仅此一项,该区一年可为财政节约水费1000余万元。

  同时,璧山区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感应龙头等节水器具,加强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实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已逐步建立了节水优先的水资源利用体系,也使璧山用水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形成了全民节水的良好氛围。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12月3日

王炯其 谢捷
责任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点亮深山里的幸福梦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幸福龙河 幸福长流
重庆市璧山区坚持“五水共治”显成效
重庆璧山区启动新一轮“一河一策”方案编制
重庆璧山区:甘甜水润万民心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