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春 何其锋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是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近年,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邯郸,全市上下积极做好水文章,畅渠活水,开源蓄水,依法管水,节约用水,综合治水,推进生态水城建设,努力创造人水和谐典范。
兴建水网
邯郸治水历史悠久,春秋时期西门豹治邺,开凿引漳十二渠发展灌溉;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根治海河”,建成一大批水利工程。
2006年以来,邯郸市大力实施东部平原水网工程,以漳滏河灌区干支渠和东风渠、团结渠等排水渠为基础,通过工程措施将水库、灌渠、排渠联为一体,在东部构建起了一个“纵横交织、河渠畅通、节节拦蓄、余缺互补”的平原水网,实现漳河水源、引黄水源、卫河水源的互连互通、互济互补,大大提高了地表水的利用效率。生态水网运行后,水网区域内地下水下降速度明显减缓,东部平原几十年“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得以根本改变。同时,充分利用沟渠相互交汇连通条件,实施并建成了魏县梨乡水城、曲周龙海公园、临漳七子湖等一大批县城水景观工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改善水质
滏阳河被誉为邯郸“母亲河”,是一条兼有城市工业供水、农业灌溉和市区防洪排沥功能的河道。1999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启动“母亲河”治理工程,对主河道进行扩挖、清淤、护坡,两岸实施绿化、亮化和雨污分流等综合治理,通过多年不懈努力,不但提升了滏阳河的承载能力,还使滏阳河成为纵贯城区的16.8公里景观长廊。特别是谋划实施的滏阳河改造提升工程,通过实施河道整治、桥梁改造、两岸绿化、夜景亮化、截污治污、楼体包装等工程,营造了近水、亲水、乐水的优美环境,不仅提升了水在运行中的综合效益,还实现了城区段6.5公里通航。支漳河贯穿主城区东南部,全长31公里,城区段15公里,流经市内多条主干道,是拱卫城市防洪安全而人工开挖的一条分洪河道。2009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支漳河治理工程,按照防洪标准进行清淤疏浚,并结合园林景观要求进行绿化美化,在城区初步形成了一条长9公里,拥有亭榭、闸坝、观景平台和亲水栈道等游憩设施的宽阔景观带。
引蓄水源
没有稳定的水源保障,水生态文明无从谈起。邯郸根据水源形势和区域特点,坚持在稳定现有水源和开辟新的水源上同时下功夫。
漳河是邯郸市重要地表水补给源,是工农业生产命脉。在引漳上,一方面对主要引水工程大、小跃峰渠进行配套建设,确保引水渠道通畅;另一方面科学有序引水,通过努力,每年利用漳河水源3亿~4亿立方米,不仅为生态水网提供灌溉水源,也保障了滏阳河长年有水,为城市水系提供了水源。
早在1959年,邯郸就开始引黄灌溉,1960—1962年曾通水两年。2010年,邯郸市筹措资金,实施河南段1.7公里新开引渠、穿卫倒虹吸和邯郸境内6.2公里新开、整修引渠等工程,使阔别40年的黄河水再次润泽古赵大地。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纵贯邯郸西部80公里,工程通水后每年分配邯郸水量3.52亿立方米,必将为邯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源保障,也将成为一条靓丽的水生态风景线。为确保实现2014年南水北调总干渠和配套工程“双通水”目标,邯郸市全力推进各种专项迁建,保障了总干渠工程顺利进行,并在全省率先完成配套工程初步设计,全面铺开工程建设。
建立机制
作为河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地区,邯郸先后出台了水资源管理条例、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等5部地方水利法规,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等指标列为年终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对新上产业项目,落实水影响评价制度,限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以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作用,倒逼发展方式转变。
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邯郸正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