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绿水青山红旗沟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优美的环境……走进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红旗沟小流域会不由得深呼吸,让眼睛在漫山的青翠中小憩。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梯田层层叠叠,麦田金光闪闪,绿化带郁郁葱葱。面对着这样一幅壮美的巨型田园风光画卷,了解红旗沟过去境况的人无不感叹人力的伟大与顽强。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赋予了这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内涵。

  这方水土曾经难养这方人

  红旗沟小流域位于青海省大通县,距县城桥头镇约5公里,流域总面积45平方公里。流域内有韭菜沟、红旗沟、向阳堡、红河限、李家堡、下吉洼6个村民委员会,2751户14000多人。当地气候干燥,植被稀疏,刮风下雨时,跑水、跑土、跑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城镇化水平提高,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最严重时水土流失面积达3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不但毁坏了农田、草地,降低了耕地肥力,还加重了旱涝灾害,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红旗沟村民马成贵直叹气:“那时,种田过沟坎,出门就爬坡,旱时颗粒无收,涝时山洪遍流。对我们庄稼人来说,日子艰难呀。”
  “春已暮而草始生,秋未深而霜已降。”在这样的典型气候和水土条件下,如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如何满足他们日益迫切的致富需求?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应势而为

  水利部于2006年12月下发了《关于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的通知》,大通县红旗沟小流域被列为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1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之一。
  2008年3月,这项关乎民生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开工了。工程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通过建设,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封禁治理、营造水保林1400多公顷,新建石谷坊8座、垃圾房4座,新修水平梯田30公顷,“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群众富裕”的新农村建设蓝图即将梦想成真。
  大通县水保站的职工说:“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传统小流域的提高和完善,创新了小流域建设模式,是新型的小流域治理。红旗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投资150万元,主要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着力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三道防线!”
  有了大政方针,有了目标愿景,更有了资金支持,如何推行并点化成真呢?

  群众参与创造多赢局面

  红旗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作为水土保持工程和社会公益性项目,浩大而漫长,其建设及效益发挥都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大通县广泛宣传动员受益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一则全面增强村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二则保障建设进程和工程质量,利于工程效益的发挥和管理。项目完成并验收后,统一由地方政府负责运行管理。在流域内,制定封山禁牧、封育保护政策和乡规民约;建立水源管理和保护制度,保护林草植被、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制定化肥、农药使用推荐种类目录,明确其合理用量及使用方法;严格对生活垃圾、畜禽污染排放的控制管理;加强流域内集体和私人企业、饮食服务等行业排污的管理,控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积极开展文明新农村建设活动。同时,与项目所在乡镇签订《工程建设与建后运行管理协议》,明确并落实各项措施的运行管理责任,以确保取得最优工程效益。
  几年来,建设者遵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思路,按照“排水、垃圾、环境、河道”四同步治理的原则,养山保水,沟道治水,入川护水,逐步形成了山、水、田、林、路、村庄、院落生态清洁的新格局。流域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三成提高到七成,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0.53%提高到31.56%。提高了土壤的抗旱保墒能力,实现年可保水74.3万立方米。其中水保造林160公顷,围栏封育1310公顷,坡改梯1523公顷。修建浆砌石谷坊56座,沟道整治3340米,建设淤地坝5座,沟头防护12处,建设清洁能源沼气池100座,配置太阳灶268个,修建蓄水池12座,打机井3眼,自来水入户2751户。一个保持水土、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清洁舒适、路畅景美的新农村画卷漫山遍野铺展开来,令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喜不自禁。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带来三大变化

  变化一:综合治理,构筑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生态修复区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通过封山禁牧、加强林草植被保护,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多,区域景观好转,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水平梯田、淤地坝等工程建设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对清理下游河道淤积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和农作物抗灾减灾能力,有效改善了人们的饮水条件和农村交通状况。
  变化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能源建设,带动了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同时以气代柴,优化能源结构,解决群众燃料,改变了过去家家生火、户户冒烟的状况,减轻了生态环境压力,减少了环境污染。生活垃圾集中管理、生活污水与能源转换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改变了庭院“脏、乱、差”的卫生面貌,美化了环境,促进了当地生态系统的良性转变。
  变化三:兴建水平梯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节省了劳动力,从而有充足的劳动力通过副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仅水平梯田一项,每年可增加产值260万元。水保林营造成材后,灌木林枝条进行编织、加工,沙棘作为原料加工成沙棘饮料等,年增加产值10.36万元。良好的区域生态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民走上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3月29日
        
孙爱霞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