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潮涌千秋韵 文化扬波润初心
——珠江委推进水文化建设综述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 吴怡蓉 供图
高位统筹 凝聚共识
绘就珠江水文化发展蓝图
珠江自西至东横贯华南大地,三江汇流,八口出海,治水历史源远流长,从秦代开凿灵渠到北宋修筑桑园围,从疍家渔歌到龙舟竞渡……积淀了丰富的治水故事、水利工程遗产和涉水民情民俗。
如何加快推进珠江水文化繁荣发展?珠江委主任吴小龙在2024年珠江委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建立健全水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为着力点,凝聚流域水文化建设合力,加强水文化系统研究,让珠江水文化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2024年12月12日,在风景秀丽的珠江源头——云南省曲靖市,珠江委组织召开首次珠江流域(片)水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海南等八省(自治区)水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地方水利部门负责人济济一堂,谈传承、谋发展、绘蓝图,在交流与碰撞中增进思想共识、凝聚奋进力量。
当前,珠江水文化发展蓝图愈发清晰。珠江委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水文化建设生动局面。流域各地纷纷将水文化建设纳入水利改革发展重要内容,制定水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成立水文化研究会,强化保护传承。云南深入开展哈尼梯田科学内涵和文化价值研究,贵州启动编撰水文化丛书,广东持续推进全省水文化遗产调查,湖南、福建、海南等地结合工程设施、特色场馆加强水文化融合创新。2024年,广西在灵渠举办第四届水文化国际研讨会,江西在赣州召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国际研讨会,全方位展现流域治水兴水文化魅力,促进各国文明互鉴,为世界水利发展贡献中国水文化智慧。
携手同心 文润湾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千里调水二十载,一水萦牵中华情。2024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珠江“压咸补淡”应急水量调度实施20周年。20年来,水利部组织珠江委成功实施珠江“压咸补淡”应急水量调度,为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作出积极贡献。
珠江委紧抓关键节点,加强统筹策划,组织开展专题展、新闻发布会、专题报道、作家采风等系列宣传文化活动,讲好珠江故事,于光影画面、字里行间呈现流域多元文化,有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民心相通、情感交融。
“千里调水润湾区,三道防线谱新篇”专题展通过一个个版面、一幅幅照片,生动诠释上下游以水为纽带、休戚与共的血脉之情。“共和国水利故事我来讲”展演活动现场,珠江委编排的情景剧《千里送清泉·思源怀祖国》深情演绎“远水解近渴”的创举,让观众在艺术回响中感悟“共饮一江水”的深情厚谊。“江河笔汇·当代作家珠江行”创作采风活动,组织一批作家走近珠江,聚焦波澜壮阔的治水实践,用心用情创作《放歌“压咸补淡”二十年》《七律·珠江采风有感》《珠江探源》等散文、诗歌和摄影作品,讴歌流域历史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
多维发力 创新表达
书写珠江水文化时代新篇
围绕防御大洪水、规划大水网、推进大项目、实施大治理、保障大湾区等流域水利中心工作,珠江委推出《大战,在入汛之初打响——2024年珠江流域防汛防洪一线实录》《珠江图景秀,流域气象新》等一大批热气腾腾的专题报道和精品力作;积极参与拍摄大型纪录片《治水记》,多维度展现流域治水新成就;注重发挥先进典型模范作用,做好全国最美公务员徐爽同志先进事迹宣传,推出宣传片《闪亮的名字》,营造崇德向善的文化氛围。
珠江委聚焦重大项目,以直管工程为依托,不断丰富提升文化内涵。大藤峡工程发挥文化桥梁作用,挂牌“贵澳文化交流基地”,已接待来自澳门等地的社会团体、高校学生及中小学生近4万人次参观考察。2024年大藤峡工程建设十周年之际,策划制作《大藤峡·十年》画册,拍摄《十年》专题片,全方位展示工程建设成就。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和水利部第四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出版《百色水利枢纽志》,系统记录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的峥嵘岁月。
珠江委还积极梳理挖掘珠江治水发展历程、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持续加强江河源头、治水名人名事名工程、大湾区水文化、红色水文化、廉洁文化等研究阐释。2024年,围绕流域红色水利遗产和治水故事,推出《珠江流域的红色印记》《珠江委口述历史·规划篇》《珠江委口述历史·调水篇》等专题视频;3项成果、7名职工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共和国水利故事讲述人”;制作《清风扬正气,文化润初心》线上线下展览,在网站、微信公众号推出“珠江廉吏镜鉴”专题,发挥廉洁文化春风化雨、浸润人心作用。
浩浩珠江,华章日新。珠江委负责人表示,将深化流域区域协作,注重历史传承,加强示范引领,创新传播方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珠江水安全”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厚的文化滋养。
作者:吴怡蓉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