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水文站的超警之夜
□本报通讯员 赵昱婷 王世霖 郑力
7月1日21时30分,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江滩三期,雨水如织。此时,大雨已持续近6个小时。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中游局汉口分局副局长陈静与主任工程师胡国山目光牢牢锁定在汉口水情分中心的大屏幕上,汉口(武汉关)水文站的水位正缓慢接近27.30米——汉口水文站的警戒水位。
23时40分,汉口水文站水位涨至27.31米,超警戒水位0.01米,这是自2020年8月以来,该站点首次超警。
正值午夜,汉口水情分中心灯火通明,电脑屏幕上的数据不断刷新。陈静、胡国山盯着分中心数据处理系统里汉口分局下辖各站点的数据变化,详细记录下汉口水文站超警时间、幅度等重要信息。
一夜无眠。
7时30分,雨后转晴,长江岸边拉起黄白相间的警戒线。“水文302”测船从码头出发,驶向位于武汉关下游5400米处的汉口水文站测流断面,开展高洪水位期间的流量测验。这次测验主要为了收集超警后、洪峰来临前的断面高洪流量数据,为长江委防汛调度决策提供及时有力的数据支撑。
测验人员江海力、李炜钦在断面上进行走航式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流量测验。8时14分,测验数据校核后,李炜钦在记录本上写下“26测次,水位27.46米,流量5.3万立方米每秒”等数据,随即将数据报送至汉口水情分中心。
两分钟之后,在线监测及人工采集数据汇集到汉口水文站的数字孪生平台。这一平台自2023年10月建成使用后,首次面临高洪考验。
“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实时查找在线流量、流速等数据,为报汛工作提供参考。同时,我们自主研发了‘智水’AI模型,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根据上下游、汉口站的水位及断面情况推算实时流量,与在线监测和人工采集数据进行比较,从而提高报汛的精准度。这在今年的防汛测报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陈静介绍。
汉口水情分中心对汉口站水位、流量数据进行再次校核后,报送至分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并实时传输到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为预报工作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此时,距离汉口水文站水位超警戒,过去了近9小时。
自6月27日,汉口(武汉关)水位到达设防水位25.00米后,长江委水文中游局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增加流量测次、加强实时监控,持续夯实防汛水文测报工作。
作者:赵昱婷 王世霖 郑力
责任编辑:罗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