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水 海河日新
□本报通讯员 王娇怡 王丽叶
岁月镌刻奋进足迹,实干谱写发展篇章。
“十四五”以来,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指引,紧扣水利部工作部署,聚焦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压茬推进、逐项破题,推动流域治理管理取得新成效。
加快完善防洪减灾格局
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海委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科学精细开展水工程调度,协同流域各方团结治水,成功应对多次流域重大汛情。特别是在抵御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成功减淹城镇24个、耕地751万亩,避免了462.3万人转移,最大限度守护了流域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按照“上蓄、中疏、下排、有效治洪”原则,海委加快完善由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娄里、青山等大型骨干水库相继开工建设,张坊水利枢纽、官厅山峡洪水控制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卫河干流治理、海河防潮闸除险加固工程、漳河上游控导工程全面完工,漳卫新河达标治理工程正式投入建设,永定河等骨干河道治理加快推进。25处国家蓄滞洪区建设项目先后开工,140余条中小河流得到有效治理。
如今,雄安新区起步区200年一遇防洪圈基本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能力大幅度提升,流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档升级。
高效优化水资源配置结构
海河流域水资源禀赋差,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中水资源最为短缺的流域。海委持续构建“二纵六横”骨干水网体系。
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流域省级水网规划全面获批实施,南水北调、引滦、引黄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有序实施……“十四五”期间,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向海河流域供水超27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1亿人,引黄入冀累计向海河流域供水超33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流域供水安全。
保障水安全,既要“开源”,更要“节流”。海委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原则,流域10条跨省河流初始水权分配全面完成,流域可用水量确定和水资源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和水资源管理手段日益完善。通过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流域年用水总量稳定在370亿立方米左右。
海委加快完善节水制度政策体系,强化用水定额评估,配合研究提出雄安新区节约用水指标体系。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流域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工业服务业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分别达23%、32%。
持续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曾因过度开发陷入“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困境的海河流域,如今实现了水生态的大幅改善。
海委近年来统筹开展生态流量保障、河湖生态补水、母亲河复苏等各项工作,以京津冀“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为重点,累计向50余条河(湖)生态补水逾400亿立方米,流域纳入母亲河复苏行动的38条(个)母亲河(湖)全部实现年度复苏目标,52条评估河流实现全线贯通,全线有水平均时长由193天增至267天,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由40%增至80%。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全线贯通,永定河连续5年实现全线贯通,白洋淀、衡水湖等湖泊生态水位达标率100%,流域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
聚焦流域地下水超采问题,海河流域大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动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节、控、换、补、管”综合治理逐步向精准化治理转型,流域地下水管控指标体系实现全覆盖,约90%的区域初步实现采补平衡,流域地下水超采量较十年前减少八成以上。海委还统筹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双下降”。
持续强化流域治理管理
强化流域统一治理管理是统筹推进海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海委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作用,深化流域水利改革,持续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四个统一”。
推动签署《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水安全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海河防总、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平台作用,海河流域阻水片林等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建立永定河流域市(区)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和水法治建设协作机制,深化水行政执法“四项机制”,积极推动海河保护立法前期研究成果转化。高标准打造永定河官厅山峡雨水情监测预报现代化试点,迭代升级数字孪生岳城水库、屈家店水利枢纽、海河防潮闸等系统功能,积极推进永定河、大清河、漳卫河防洪“四预”系统建设。积极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持续提升现代化监测感知能力,关键期预报精度达85%以上……
奋进“十五五”的号角已经吹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委将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全面推进海河流域保护治理,奋力谱写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12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