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黄四秩砺初心 河润三秦展新颜
——陕西黄河保护治理纪实
□通讯员 周旭
黄河,在陕西境内劈开壮丽的晋陕大峡谷,孕育璀璨的三秦文明,也以其善淤、善决、善徙的脾性,考验着一代代治河人的智慧与勇气。
1985年2月,为强化流域统一管理,黄河小北干流陕西管理局正式成立;2009年12月,机构更名为“陕西黄河河务局”,管理范围扩展至陕西境内黄河干流全线,标志着陕西黄河治理迈入统一规划、系统治理的新阶段。
四十载栉风沐雨,四十载砥砺歌行。
陕西韩城南谢工程
这支扎根三秦大地的治黄铁军,始终秉持“除水害、兴水利”的初心,与沿岸干部群众同心共筑,书写了从单一防洪到系统治理、从传统管理到智慧赋能的壮阔篇章,在黄河之畔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绘就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为陕西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筑坝固防:铸就黄河安澜的“钢铁长城”
“黄河宁,天下平。”防洪保安历来是治黄工作的重中之重。黄河小北干流,秦晋的天然界河,河床宽浅、水流散乱、沙洲密布、主槽游荡。建局之初,防护工程多为应急抢修而成,质量参差不齐,防洪标准低,洪水威胁如剑高悬。
40年来,陕西河务局持续推进防洪工程体系建设。自1985年起,小北干流先后实施4次重大河道整治规划,建成工程16处,总长97.298千米,让昔日“险滩恶水”化作今日“安澜坦途”。
陕西合阳新兴工程
近年来,小北干流主流西移,塌岸与河床淤积严重,危及沿河村庄及灌溉设施。随着黄河禹潼段“十三五”治理工程推进,2023年12月,下峪口控导下延工程完工,这一黄委直管河段首个落地的重大项目全面建成。5年攻坚,破解13项前置难题,建成11处工程,新增滩地2万余亩,保护滩地10万余亩。合阳申都工程区每年吸引数万候鸟栖息,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注脚。
工程建管,亦在创新中蝶变。2006年实施“管养分离”改革,2018年全面推行维修养护项目市场化,工程管理实现从“粗放”到“精细”的跨越。韩城河务局在“十三五”全河工管大评比中位列中游组第一,合阳河务局通过水利部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
防汛抢险
依托日益完善的防洪体系,陕西河务局成功应对2021年潼关8360立方米每秒洪峰等数十次重大洪水考验,累计处置工程险情1500余坝次。2021年国庆假期,面对黄河、渭河、北洛河“三峰相叠”的罕见汛情,全局职工昼夜巡坝,抢护险情30次,紧急支援北洛河决口合龙。此外,还成功应对2000年等两次重大凌情,化解3次潼关断面断流危机。
精准管水:激活流域发展的“生命之源”
黄河水,是陕西沿黄3市13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陕西河务局40年来始终严守水资源管理红线,以最严格的制度、最精细的调度,保障生活、生产、生态“三水”统筹协调。
目前,陕西省发放黄河干流取水许可证13套,许可总量60613.99万立方米;通过水资源论证批复在建取水项目5个,年取水44974.65万立方米;开展水权交易2次,交易水量500万立方米,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中平原粮食基地及地方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面对多次特大旱情,陕西河务局科学协调各口门用水,在保障生态流量前提下,最大限度满足沿岸生产生活之需。同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审核复核,核查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流域水安全保驾护航。
水生态修复同样成绩斐然。在工程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建设鸟岛,种植草木,增设人工鱼类栖息场,合理安排施工避让候鸟越冬与鱼类繁殖期,完成2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争取地方投资1900余万元,建成19千米集防汛、生态、乡村振兴于一体的“幸福路”,编织出一条绵延的陕西黄河生态廊道。
依法治河:构建规范有序的“制度罗盘”
从“九龙治水”到“协同共治”,40年来,陕西河务局将法治思维贯穿治黄全过程,构建起“流域管理+行政执法+司法保障”的现代化治河管河体系。
强化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落实最严格河道管理制度,推进“清四乱”,近年立案57起,清除潼关黄河风景区违建等顽疾。针对采砂难题,设立监控点1093处,构建“人防+技防”监管网络,立案查处20起,采砂秩序为之一新。
吊离非法抽砂船
面对流域治理复杂性,陕西河务局创新构建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打破执法区域壁垒,形成“一盘棋”格局。健全“联合执法协作圈”和“司法保护协作圈”,承接黄委行刑衔接试点任务,联合省公安厅出台行刑衔接办法。共建协作平台21个,开展专项行动10余次,联合办案5次,设立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站等9处。
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契机,开展“法律九进”30余次,发放材料10万余份,设置咨询点66处,发布动态80余篇,制作微视频5部,掀起水法、防洪法、黄河保护法宣传热潮,构建立体普法格局。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治黄的“数字引擎”
从“脚步丈量”到“无人机巡航”,从“经验判断”到“智能预警”,陕西河务局始终追逐科技浪潮,驱动治黄现代化。
在黄河禹潼段建成42处视频监控站、7处遥测水位站,配备7台无人机,实现16处工程视频监控全覆盖。韩城河务局建成2处智能无人机站,实现自动巡河、数据传输,许多人工难至的“盲区”尽收眼底。
智慧黄河建设
“智巡陕西App”实现巡查任务实时上报、处理与存储。坝岸智能卫士检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捕捉根石位移变化,实现险情超前预警,变“被动抢险”为“主动防控”。防汛会商系统全面升级,指挥决策实现“看得见、听得清、判得准”。
薪火传承:汇聚接续奋斗的“精神洪流”
一代代陕西黄河人传承“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在基层段所、在抢险一线、在执法途中,用行动诠释着“忠诚、干净、担当”。
1989年桥南抢险,干部职工连续奋战十数个昼夜;2003年渭河“03·8”洪水、2021年北洛河汛情,他们主动驰援。建局以来,共9人获评黄委劳模,大荔河务局牛毛湾河务段段长李建孝获评“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
从建局初105人发展至今,本科以上学历占比65%,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比58%。始终以职工为本,实施基层暖心工程,修编机关制度,强化权力监督。陕西河务局连续20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多个下属单位获国家级、省级荣誉。
四秩耕耘结硕果,大河奔流启新程。
今日陕西黄河,坝垛坚固、河势归槽、水质向好、生态复苏,沿岸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站在崭新起点,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陕西河务局将继续坚持科技引领、法治保障、系统治理,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再立新功,让母亲河的安澜福祉永润三秦。
(本文图片由陕西黄河河务局供图)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10月16日
作者:周旭
责任编辑:王瑜 葛家诺(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