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流域 > 黄河

“责任+科技”双驱动 提升黄土高原淤地坝防汛硬实力

发表时间:2025-08-20
  □本报记者 王静琳 通讯员 刘杨闻笛 刘丛
  夏末秋初,黄土高原腹地绿意盎然。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沟壑里,一座座淤地坝点缀其间,与周边的梯田、林草形成层次分明的生态画卷。这片曾饱受水土流失困扰的土地,正因淤地坝的守护而激发活力。
  黄土高原有5.8万余座淤地坝,既是拦沙保土的“生态卫士”,也因抗洪能力较弱成为安全度汛的潜在隐患。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多次强调,要做好黄河流域淤地坝防守,督促地方逐坝落实防汛责任和措施。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持续加强淤地坝管理,通过压实责任、科技赋能,统筹流域各省(自治区)筑牢淤地坝防汛安全防线。
  将责任落实到最小网格单元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绥德县辛店沟,巡查责任人王光利来到青阳峁坝顶,沿着坝体仔细检查是否存在冲沟。他口袋里的巡查明白卡上,清楚标注着检查要点和应急联系方式。
  按照水利部部署,黄委紧盯安全度汛薄弱环节,将责任落实到最小网格单元——
  督促流域7省(自治区)将淤地坝防汛责任明确到县、镇、村三级,逐坝落实行政、技术、巡查责任人;督促指导有关单位进一步提升小流域雨水情监测预报能力;紧盯“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5个关键环节,落实预警“叫应”机制;做好下游有人淤地坝防汛预案落实,提高险情处置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黄委加强备汛指导,汛前完成45座直管淤地坝全覆盖检查,建立台账督促整改消除隐患;派专家对甘肃天水、平凉和定西等地的淤地坝开展汛前安全检查,逐坝明确职责,核查工程安全、防汛物资储备及值班记录,并重点复核前期抽查问题整改情况;督促地方举一反三,开展全面排查,及时消除隐患,杜绝淤地坝“带病”度汛。
  针对串联式淤地坝这一防汛重点,黄委强化上下游协调机制,要求各省(自治区)在单坝预案基础上编制串联式淤地坝防汛预案并经批复后执行。通过明确预案编制、避险演练、预报预警等环节责任,一个“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淤地坝防御体系已在黄河流域形成。
  防汛决策从“凭经验”转向“靠数据”
  绥德县辛店沟的值班室内,大屏幕实时更新着22座淤地坝的运行状态,技术人员正通过三维地图查看坝体结构和周边地形。
  在千里之外的西安,黄河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局副局长李菲点开了同样的系统界面。“这是黄委统筹建设的淤地坝管理信息系统。今年汛前,我们在原有24小时降雨预报基础上,接入短临降雨预报及黄委285个水文站、6854个雨量站数据,实现了三级滚动预警提醒,补充完善了数据库表结构。”李菲介绍,“黄土高原地区7省(自治区)现有大中型淤地坝和登记的小型淤地坝全部入库上图,单坝基本指标由68项增加到116项。”
  李菲随机点开辛店沟小流域鸭峁沟的点位,在实时监控画面右方,罗列着该淤地坝的基本信息、安全运用、淤积调查、监测设施、预演预案等116项基本指标。“我们还给每座淤地坝生成了二维码,实现一坝一码的身份认证。扫描二维码,可以查看该坝的基本信息。”李菲说。
  此时,系统显示,南小河沟小流域一座雨量站监测到6小时内降雨量将超过50毫米,系统自动向周边淤地坝各级责任人发出实时预警提醒。
  据介绍,目前接入系统的2.5万余座淤地坝可形成“淤地坝一张图”,实时传输共享信息服务、汛情预警、安全监测、运行监管等相关数据,让防汛决策从“凭经验”转向“靠数据”。
  截至8月19日,淤地坝管理信息系统已发送24小时降雨预警提醒35期、6小时降雨预警提醒39期、实时降雨预警提醒2期,涉及7省(自治区)淤地坝1.45万余坝次,帮助地方提前处置了多处险情,影响人口近16万人次。
  “8月7日,甘肃省榆中县发生山洪灾害,淤地坝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发出预警提醒,境内37座中型以上淤地坝均运行正常。”李菲说,根据回访情况来看,这套系统降雨预警准确率高于80%,降雨级别预警准确率高于50%。
  对于淤地坝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榆中县韦营乡韦家营村党支部书记韦如库深有感触:“这次暴雨前,系统提前预警,村里用大喇叭通知,大伙儿提前准备得妥妥的,避免了损失。”
  从黄河之畔到高原深处,从坝上到“云端”,黄委正以系统思维织密防汛安全网,让每一座淤地坝牢牢守护流域安全。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20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