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隧洞里的“岩石雕刻师”
——探访云南滇中引水工程
 
分享到:
2022-06-23
 
  □本报通讯员 肖紫薇

  滇中引水工程是有效缓解滇中地区水资源短缺、保障云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工程、支撑工程、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随着工程建设逐步推进,丽江石鼓到红河之间一个个隧洞接连贯通,“活水入滇中”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滇中引水工程总长约664.236千米,输水总干渠的主要输水建筑物有118座,其中隧洞多达58座,长度为611.986千米。 

  在工程的引水隧洞里,长年累月驻守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地质勘测的最前方,为引水工程内部“把脉”,超前预报地质灾害。他们就是隧洞里的“岩石雕刻师”——长江物探人。 

  笔者近日跟随长江设计集团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建清和相关技术人员,实地探访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滇中引水项目——昆玉隧洞8号支洞工地现场。 

  采访当日下午4时,昆明市呈贡区飘起毛毛细雨,长江物探的技术人员已经穿戴好安全帽、雨靴等防护装备,在隧洞外等待。下午4时15分,笔者跟随物探公司一行人乘车正式进入隧洞。 

  隧洞内光线昏暗,满是泥泞,部分路段甚至只有两段不到一米宽度的栈桥。车辆缓慢行驶了约十五分钟才到达目的地。 

  去年11月刚从大理项目部转来昆明项目部的邵正楠介绍,除8号支洞外,其他支洞由于斜井坡度较大,不能开车进入,每当需要进行超前预报时,工作人员只能扛着30多斤重的设备步行到数公里外的探测点。 

  受施工现场条件限制,车辆无法准确停靠在需要勘察的地段。张建清第一时间下车,拿着手电筒,带领大家往洞内更深处走。此时,洞内的黄泥已经盖住了整个鞋面,低洼处黄泥甚至没过了小腿一半的位置。在这里,每一步路都走得极为费力。 

  张建清仔细查看沿途隧洞墙面上的钻孔后,与施工人员现场讨论起相关技术问题。作为一名入行已经30多年的物探人,他感慨地说:“现在物探技术先进了,我们更要认真负责,当好‘岩石雕刻师’,为业主和施工单位做好技术服务和安全把关。” 

  项目部负责人徐磊详细介绍了此次作业用到的地震波法物探手段。工作人员需要在洞内采集数据,并对原始数据严格把关,对不合格的数据及时复测,最后开展数据分析汇总,向业主单位提交成果报告。 

  物探公司技术人员程丰波说起他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早上8点不到,我们就进洞了,直到晚上12点才出来,出洞后立刻赶回项目部写报告。当时每个人都非常疲惫,但这份工作事关安全,我们不敢有一丝懈怠。” 

  蔡磊是今年刚加入物探公司的一名“00后”,他眼里的物探工作和期待中没有太大差异:“我选择物探专业时就明白其中的艰苦,能够学以致用,还能和整个团队一起为这份事业奋斗,非常有意义!” 

  长江物探公司与滇中引水工程有关单位签订了10个超前预报合同,覆盖了石鼓水源到红河全线。“一年有300天都在项目上。”徐磊说。 

  脚下的泥泞、身上的雨水、脸上的灰尘、额头上的汗滴只是笔者这一次探访时的经历,却是像徐磊一样扎根一线的物探人日复一日的工作。 

  滇中引水工程竣工通水后,供水总面积将达3.69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引水量34.03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1112万人。张建清笑着说:“职业生涯不过二三十年,就能够参与建设多座‘大国重器’,算是十分幸运了!”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6月23日
肖紫薇
见习编辑:王瑜
相关新闻
 
拼搏在汛期到来之前
亚洲最大混流式泵站首台机组转子吊装成功
李国英主持召开水利部部务会议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取得进展
滇中引水工程实现投资、建设双过半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