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南水北调工程: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
 
分享到:
2021-02-03
 

 

南水北调中线石家庄滹沱河倒虹吸工程 南水北调宣传中心供图

 

 

  □本报通讯员 闫智凯

  打开中国地图,一张四横两纵的水网呈现在眼前,两条纵向水脉一路北上,连通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这就是南水北调工程。  

  迄今为止,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已通水六年,实现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水资源配置,缓解了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了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学绘就大水网蓝图

  要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视察时的殷切希望,为南水北调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何优化水资源配置?在自然水系基础上,科学构建大水网是必然选择。

  “建设调水工程,是我国目前完成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手段之一,优化水资源配置也是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首要目的。”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张野表示。

  2002年,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明确,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近期的供水目标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

  “总体规划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布局,是建设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逐步构成‘四横三纵’的大水网。”张野介绍。

  这张“四横三纵”的大水网,是在四大流域自然形成的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基础上,通过人工建设三条纵向水系形成的。工程建成后基本可以覆盖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供水目标和范围,并与四大江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多水源供水的综合优势,共同提高北方受水区的供水保证程度。

  总体规划描绘出一张通过南水北调优化水资源配置的蓝图,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成功实践助力总体规划

  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下,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先后于2002年12月27日、2003年12月30日开工,于2013年11月15日、2014年12月12日分别建成正式通水。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的初步实施、成功实践,为优化水资源配置打下了基础。

  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工程通过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体制,提高了调水水平,保证了工程安全调度运行,发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工程促进了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均衡”,构建了依托南水北调工程的国家水资源配置骨干水网。

  截至2021年1月6日,工程已累计供水超过400多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天津的供水量已达到设计能力,1.2亿人直接受益。中线一期工程供水范围由规划包括的19个大中城市、111个县(市)增加至23个大中城市、152个县(市)。

  工程提升了受水区水资源容量,改变了北方地区的供水格局。南水提高了城市的供水保证率,确保了这些城市的供水安全。南水已由原规划的受水区城市补充水源,转变为多个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成为北京、天津等城市供水的生命线。

  江苏形成了双线输水的格局,受水区供水保证率提高了20%~30%,提升了苏中苏北地区防洪排涝抗旱能力。

  工程有效缓解了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在保障沿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水需求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的挤占和深层地下水开采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2019年,华北地区压减地下水年超采量达40亿立方米,成效初步显现。工程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的成功实践,积累了建设和运行管理经验,增强了推动总体规划实施的信心,为决策和推进后续工程奠定了基础。

  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

  南水北调工程一方面要满足受水区日益增强的用水需求,体现出作为国家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和国家级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的战略功能;另一方面,要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水资源效益发挥不充分等矛盾,以适应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南水北调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作用?

  首先要充分发挥已建工程的作用。中线一期工程运行六年实现达效,北京、天津实际供水量已超出规划分配水量。河北、河南引南水水量虽呈稳定增长的态势,但距离规划目标尚有距离。有的省受配套工程建设任务艰巨、地下水超采赤字较大、地方财政等因素影响,南水的消纳能力不足。有的省受水区受引黄水影响,对南水依存度不高。东线工程距离供水目标也存在较大差距。规划供水范围包括21座地级市,截至2019年,只覆盖了17个地级市。江苏段的抽调能力尚有富余,但是受到现有工程管理机制、水价等影响,山东年均引南水水量距离分配水量差距较大。要充分发挥已建工程的作用,在加强工程调度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调度格局,进一步加强水资源配置和提升供水功能;同时要理顺体制机制,完善配套工程建设,统筹好多水源统一管理与配置方式,在沿线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加强科学论证,完善生态补水机制和定价体系,综合考虑市场经济要求和水价形成机制等,切实解决受水区面临的问题。

  其次,要完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进一步落实总体规划。2020年,中央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施国家水网、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作了部署。面对受水区对南水的需求量仍有增加的趋势,国务院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对后续工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有序推进引江补汉工程、东线二期工程等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通过复审,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提出明确意见,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势在必行。

  第三,在调水的同时,节水也决不能放松。“跨流域调水是水资源配置中最后考虑采用的手段,因此必须在节水、挖掘本地水资源潜力、开发非常规水源等措施最大限度完成的基础上才能考虑。”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配置应严格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持续加强用水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2月3日

闫智凯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总量达500亿立方米
从微山湖看东线:担起大国工程重任 奏响生态文明乐章
为工程筑牢网络安全保障
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七周年 筑牢“四条生命线”
在“国之大者”中找准奋进坐标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