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人民群众的幸福基石
发表时间:2025-09-02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镇山坡果园里,建设了大大小小的水池,成为柑橘旱涝丰收的保障。 本报记者 李先明 摄
□本报采访组
8月26日下午,飞机降落在湖北省宜昌市,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矗立于此。30年前,为支持三峡工程建设,百万库区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离故土、迁新址、建新家。多年来,党和国家从未忘记他们的奉献,始终牵挂着移民群众和库区发展。
2011年起,三峡后续工作项目持续推进,国家累计投入超千亿元资金支持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带动下,现在库区发展如何?群众生活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库区一线探寻答案。
修水库,更好满足城乡发展用水需求
8月26日下午,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楠木溪村被烈日炙烤得滚烫,手机显示气温是38摄氏度。
高温下,青山环抱中的楠木溪水库大坝施工现场,两台挖掘机正在进行坝体加高加固,工作人员的工装已被汗水浸透。
“大坝将加高6.7米,水库将扩容80%。”宜昌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伟说。
随着人口集中、产业升级,仅依靠传统的长江取水模式,难以满足群众生活、生产用水需求,长江河道下切也对取水稳定性造成影响。供水保障迫切需要请“外援”——引入清江水。
楠木溪水库扩容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将成为“引清入宜”工程的重要节点,清江水在此“歇脚”,流向城市、村庄,满足点军、伍家岗及猇亭3个片区百万人口的用水需求。“引清入宜”将减少从长江干流取水,也为上游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创造更优良的环境,实现民生保障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治崩岸,为了洪水压境时的那一份心安
长江水势浩荡,穿枝江城区而过。江岸边植被葱郁,不远处高楼林立。记者目之所及,延绵的生态护岸守在水与城之间。这是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影响处理湖北宜昌段二期河道整治工程,综合运用了2.76亿元三峡后续项目资金和地方配套的8400余万元资金。
“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长江水位涨落幅度有所增大。当枯水期水位下降时,一部分此前浸泡在水中的堤岸露出水面,失去了水流的支撑力,容易发生崩岸,对沿岸群众安全和河道生态产生不利影响。”工作人员指着河道示意图向记者介绍。
专项工程应运而生。针对崩岸治理,工程分类施策:水上部分采用雷诺护垫加干砌石块的方式强化护坡;水下部分采用散抛石加钢丝兜抛石保护堤脚,水上水下协同治理筑牢堤岸防线。
除了防洪保安功能,工程还配套了绿化景观带和滨江步道,打造亲水空间。“之前这里环境不好,一下雨就很泥泞,几乎没人来。”正在沿江步道上休闲的市民叶明珠说,“现在环境变好了,我们都乐意来江边玩,散散步,拍拍照片,很舒服。”
在枝江,这样的生态堤岸有38公里。2019年以来,在三峡后续工作支持下,宜昌共实施长江中下游影响处理项目14个,完成投资6.69亿元,库区防洪保安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有效保障了群众的安心生活。
架大桥,不只是要想富先修路
8月27日,宜昌市秭归县热浪滚滚。汽车从城区出发向深山行进,来到郭家坝镇。壮美长江在崇山峻岭中伸展,一座大桥横跨大江,连接两岸高山,十分醒目。
“这是秭归长江大桥,2019年9月通车时,周围的村民都像过节一样高兴。”秭归县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长李大虎说,“以前过江只能靠船,遇上大风大浪就得停航,运大件更是难上加难。”
作为三峡后续工作重点项目,秭归长江大桥2015年开始建设,获得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如今,大桥已投用6年,极大便利了两岸群众的日常出行,大幅度提升了三峡库区及周边神农架、巴东等地的运输条件。
不只是这座大桥,从连通两岸的至喜长江大桥,到独具特色的兴山县“水上公路”,在宜昌,“天堑变通途”的背后,是三峡后续工作项目资金的坚实支撑。
交通的改善为特色产业发展插上“翅膀”。“有了30多米宽的大桥,大货车能直接开到田间路边,村民们的脐橙也能更便捷地运出大山了。”李大虎说。
修水池,保障柑橘旱涝都能丰收
柑橘是秭归的支柱产业,为种好这颗富民果,当地借助三峡后续资金,全力提升果树灌溉保障能力。
8月27日中午,在郭家坝镇烟灯堡村,柑橘林沿山体层层铺展,翠绿果实挂满枝头,正在储蓄能量等待成熟。
天气炎热,土地晒得直发烫,果树却棵棵挺拔、叶片舒展。在橘园中,记者蹲下身子,找到了背后的原因——一根根黑色灌溉管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细小却充足的水流,精准喷洒在橘树根部,让橘树“精神抖擞”。
宜昌市利用2.8亿元三峡后续工作资金,结合其他投资,开展三峡库区宜昌柑橘特色产业灌区项目建设,记者看到的这些灌溉设施正是灌区设施的一部分。项目2024年10月开始施工,郭家坝镇的相关设施已率先投入试用,开始发挥效益。
“以前浇树至少需要两个人,一个人在江边看泵,另一个拿着管子在山上浇水,累人得很!还浇不均匀。现在有了这些滴灌、微灌,比我们自己浇强多了。”烟灯堡村果农袁翠云说。
项目还建设了水肥一体化设施,使水、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利用率提高,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对库区水质的影响。“这样浇树果子品质更稳定,产量更高,收入也会增加!”果农袁本安说。
橘树在山上,水源在山脚,那就“提水上山顶”。柑橘特色产业灌区建设74座泵站,平均提水高差在400米左右。“我们将水提到山顶高位水池,并连通周边水库和堰塘,形成泵站提水、水库引水、堰塘蓄水的供水体系;再通过管网将水自流分配到各调蓄水池与田间水池,最终精准浇灌到每棵树下。”宜昌市水利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胡楚轩说。
一系列供水工程的建设为库区大山里的橘树喝足水、产好果提供坚实保障。
十余年间,依托三峡后续工作,一批批水利工程在城市、在乡村、在崇山峻岭间拔地而起。这些凝结着政策温度的基础设施,将党和国家对库区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深切关怀,转化为安稳宜居、产业兴旺的生动现实,托举起库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本报采访组成员:李先明 迟诚 岳虹 杨美杰)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2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