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灌区提效能 保障灌溉促丰收
——广西南宁市五化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建设侧记
安全员正在监督挖土机作业 本报记者 张壮 摄
□本报记者 张壮 特约记者 卢明发 通讯员 韦蓓蓓
3月,春风拂面,气温逐渐回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五化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项目上林县段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安装预制混凝土阶梯式生态框,不远处的挖土机在安全员的指挥下有序作业,呈现出“齐心协力抢抓一季度”的火热施工场景。
“经过两年多的施工,目前五化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项目已完成90%的工程量。”南宁市灌区管理中心主任蒙杰介绍。
凝聚各方合力 提升灌区效能
五化灌区位于广西中部上林县和宾阳县境内,是广西11座大型灌区之一、南宁市唯一的大型灌区,也是桂中粮食生产基地。灌区1958年1月开工建设,1966年4月竣工投入运行,设计灌溉面积为56.9万亩。
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灌区渠道多处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坏,影响了灌溉效益的发挥。为进一步提升灌区现代化水平,提高设施输水与节水能力,更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20年年初,五化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启动,并于2021年8月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农业节水供水工程实施方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将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年度绩效考核任务予以推进;市级层面成立南宁市五化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前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和受益地区的任务及职责分工,统筹推进项目前期各项工作。
项目建设过程中,南宁市水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建设施工现场,通过实地勘探、与建设参与各方座谈等形式,了解、分析项目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提出具体工作指导建议,督促项目业主和施工建设单位结合汛期特点进一步完善工程施工方案,加快项目进度。
完善灌排设施 保障粮食安全
“五化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分成两个标段,按照县域划分上林县是Ⅰ标段,宾阳县是Ⅱ标段。上林县标段主要建设内容是总干渠改造总长约31.6公里,土方清淤32.68公里,改造渠系附属建筑物466座,新建量水堰146座等。”五化灌区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上林县大丰镇里丹村云莫庄渠段,工程早已竣工,崭新坚固的渠道内,清澈的水向着远处奔去,为即将进行春灌的村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现在水渠修好了,我家今年要扩种六亩地。”大丰镇里丹村云莫庄群众韦汉良开心地说。
据了解,原先该河渠老化渗漏严重,严重影响灌溉用水。通过项目实施,工人们在渠道原有基础上修建“三面光”水渠,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解决生产用水困难。
“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的实施,对于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保障灌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具有重要意义。”南宁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优化生态环境 助力乡村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灌区提升改造项目不但聚焦提升渠道输水能力等“硬件”设施,而且在改善域内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不断发力。
走进上林县大丰镇六卡水生态示范段,工人们正在进行六卡结瓜塘整治收尾工作。该段主要建设内容为清理水面水葫芦及杂物,清除塘底部分淤泥,设置沿岸混凝土生态护坡,新建彩色混凝土管护道路(车行道)和骑行步道,绿化植物景观等。
“我们致力于推动灌区现代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建设相结合,在灌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档升级,将六卡结瓜塘打造成为集防洪、灌溉、生态于一体的水环境生态示范段。”六卡水生态示范段负责人张正斌介绍。
不仅是六卡水生态示范段,五化灌区各建设点充分利用此次项目建设契机,整治渠道环境,绿化河渠沿岸,加强水土保持,拆除违章建筑,为打造人水和谐的秀美乡村贡献力量。
目前,五化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约有17个施工工作面,预计2024年春灌前整体完工。总干渠改造完成后将使灌区工程具备长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满足粮食生产安全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需要,推动灌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
作者:张壮 卢明发 韦蓓蓓
责任编辑:王瑜